韓城黃河陣鼓

韓城黃河陣鼓

韓城黃河陣鼓是一種古代的鼓舞,屬於宮廷式鑼鼓,韓城陣鼓儀仗隊形前有開道鑼,金瓜、鉞斧、佛手、朝天鐙緊隨其後,“肅靜”、“迴避”分列左右,五十面旌旗,精工刺繡,龍飛鳳舞,三社頭旗《田家自有樂》、《農民鼓舞春》、《楊柳春風》,字型不凡,蒼勁有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城黃河陣鼓
  •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 地區:陝西省韓城市
  • 遺產編號:III-26
  • 遺產級別:省
  • 申報單位:韓城市文化館 
內容簡介,藝術特徵,歷史淵源,主要價值,套用價值,社會價值,相關物品,

內容簡介

整個社火隊伍喜用百面鑼鼓出現,增添了其大氣磅礴的喜慶氛圍。正式表演時陣容嚴謹,凡進入表演的擊打樂器都各有位置,不可隨意更換。其陣容布局是以中心直徑一米開外的大鼓為統領,小鼓若干圍拱大鼓,右邊半百鑔,左邊半百鑼,前後隊末必有兩三面馬鑼,花桿居於兩側外圍,形成大小鼓居中鑼鑔長陣分列兩邊的龐大陣容。在此陣容中,大鼓前後,鑼鑔長陣的空間,各有一人手執三米長的竹桿和令旗,指揮整個鑼鼓隊伍。指揮者左手握指揮桿,右手執令旗。指揮者動如脫兔,靜如處子。忽而飛身騰空,忽而平地旋轉,忽而疾步穿行,忽而仰臥鼓陣,英武雄姿,氣宇軒昂,正是“百面鑼,隨大鼓;鑔子隔,馬鑼補;看花哨,數小鼓;看姿勢,像猛虎”。在這氣勢龐大的陣容後,排列著五十面寬約一米,高近五米的龍鳳旗,刺繡精湛的工藝,顏色圖案均有不同,久負盛名的龍鳳旗更增添了其恢宏壯麗的氣勢。
韓城陣鼓的鼓譜是徐乾元、樊典則(均系清乾隆時期人)將原來鼓譜改編定譜。有狗嘶咬、打五元、文武魁、走鑼鼓、陣鼓等樂章。
狗撕咬:相傳鼓譜初啟者以鄉村犬吠聲,此起彼伏,東呼西應,一犬驚聲,百犬應和為引而作。鼓譜中設計有“一犬警吠”、“東呼西應”、“百犬應和”等節拍,緊湊激昂,相互不讓,難分難解,扣人心弦。
打五元:由打三元發展而來,用於新春“三陽開泰”之喻。現打五元又稱“五子登科”、“五穀豐登”、“五福臨門”等,其鼓譜剛柔相濟,對比強烈,喻五子登科有問有答,相互祝願;喻五穀豐登,擂鼓而作,息鼓為逸。
文武魁:前半場文雅,後半場威武。喻文要重教,武要保國,亦頌揚“文官廉潔不愛錢,武將疆場不怕死”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藝術特徵

韓城陣鼓的表演,氣勢宏偉龐大,隊伍嚴整有序。它不同於其他鑼鼓,多用於五穀豐登之年,慶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它不是祭祀性的,是農民民眾自娛自樂、慶祝豐收的鼓樂。
韓城陣鼓規定正式表演時陣容嚴謹,凡進入表演的演奏者都各有位置,不能隨意變更。規定:敲大鼓鼓邊站,敲大鑼排左邊,敲鈸的站右邊,馬鑼雜耍站兩端,小鼓左右兩邊安,搖桿子前後閃,指揮鑼鼓掌全盤,前進停止看搖桿,多敲一槌全局爛。韓城陣鼓不但整個隊伍嚴謹有序,而且對每個表演者都要求鼓譜掌握嫻熟,精神煥發,面容顯威,擊打動作乾淨利索。這樣就給觀眾一種深入境界的感覺,真正讓萬千觀眾感到有一種超凡脫俗的震撼。韓城陣鼓以敲為主,它的舞蹈動作多用於行進之中,行進中的鼓點以“走鑼鼓”為主,節拍為屢次反覆,配以循環舞步,由於行進表演、舞蹈動作比較簡單,舞動時幅度也不大,稱為“一步一舞,一鑼一聲”。一般與指揮者同步。其動作是先跨左腿,右腿後交叉,其次馬步,循環動作,徐徐向前。其舞姿典雅優美,矜持舒緩,觀眾看而不厭,聽而不煩。場地表演時,隊形保持不變,鼓點有規則的進行變換,時而氣勢磅礴,洶湧澎湃,時而弱似溪流,溫文爾雅。
韓城陣鼓,鼓點有八致,即:動、靜、高、低、長、短、輕、重。有道是動時如猛虎下山,靜時為深澗幽鳴;高時如天馬行空,低時如龍臥沙灘;長時如彩虹弄影,短時如碧玉落盤;輕時為祥雲繞樑,重時為晴天劈雷。其聲韻特點是文武交融,聲情並茂,陽剛與陰柔相契合。既有大鼓直白表達的陽剛,又反串用靜、低、長、輕表達含蓄的陰柔,其後者更體現韓城陣鼓的重要特色。
節拍為:▕╳╳╳▕╳0▕

歷史淵源

韓城陣鼓源於何時,無詳實可考。據《括地表》載:“韓城,古韓國也。”明《韓城縣誌》亦載:“韓、侯之國也。”韓城,西周初年是武王之子的封地。前776年(東周安王2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起初,魏國強盛,公元前409年(魏文侯37年)大舉攻秦。秦退後,魏為防秦,築魏長城,並任命名將吳起防守。據《韓城地名志》考:城北村始建於前352年(梁惠王十九年)。在西周時期,禮儀繁盛,慶典肅穆,民間仿照朝閣禮樂“鐘鼓樂之”。再則,魏將防守之時,為御秦襲,為勝仗慶賀,用以鼓樂。據村中《徐氏家譜》載,城北主姓徐氏先祖籍於安微毫州,為明初大將徐達嫡系侄威武大將軍徐常後裔,曾鎮守太原府,後有其予嗣居於城北村。村中明朝刺制的頭旗,用金線繡書:“道衍南州”此為明朝徐氏族人徐宏基所書。喻指將徐門江南文風流傳後世,並使其發揚光大。1936年(民國25年),在城北村東華社盛裝社火衣飾的箱底翻出明朝萬曆年間村上逢年慶賀之時的舊賬簿,當時的“三社”(東華社、南金社、西城社)派專人前往蘇杭一帶購置社火器物,證明城北社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距今已有430餘年。
公元1736年-1795年(清乾隆年間),城北村的徐乾元、樊典則將原來古譜改編定譜,流傳至今。當時,村中的菩薩廟、關帝廟、禹王廟,均存有銅器道具,用於廟堂祭祀、祈雨和喜慶豐年。三社為了同舉社火均籌二十畝公田,作為籌措社火資金所需。為激發三社共啟社火,常常用“激將法”、“羞辱計”等方法,激起熱情,“怒”而上陣。由於競爭激烈,保障有力,所以明、清最為興盛。1935年(民國24年),城北人因喜遇豐年,大鬧社火,觀眾達萬人。1950年元旦,為慶祝新中國的成立,“三社”又聯合演出了陣鼓。此後,每逢過節或有重大慶典皆有演出。1982年進城獻藝,以“溥彼韓城”為主題,展示韓城民間十大故事,引起轟動,觀眾達萬人。同時,電影《六甲》、《黃河大俠》在韓拍攝時,城北村的鑼鼓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被攝入鏡頭,登上藝術大雅之堂。1996年、1997年連續兩年參加黃帝陵祭祖,被省文化廳選為鼓隊之魁。56面龍鳳旗氣勢宏大,象徵著56個民族大團結。1998年,應延安市邀請,參加延安地區的元宵節演出,深受當地民眾喜愛。

主要價值

套用價值

(一)據考察分析,韓城陣鼓常用於禮儀盛典、勝仗慶賀。如清朝時本村娘娘廟落成慶典。
(二)用於民間慶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頌揚功德。此明萬曆年間已有記載。
(三)春節時期,敲鑼打鼓,鼓舞民眾,祈盼來年平安幸福。如旌旗文化表達的“田家自有樂”、“楊柳春風”、“農民鼓舞春”。
(四)用於現代大型禮儀慶典,曾參加韓城市“兩會一節”、陝西省黃帝陵祭祖、延安市元宵大聯歡等。
(五)參與現代文化活動,參加電影《六甲》及《追索》的拍攝,將韓城陣鼓搬上了銀幕。

社會價值

(一)陣鼓初啟,杜絕冬閒無事時村上少數青年的賭搏惡習,有利於社會安定,鄰里和睦,形成相互競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和諧風尚。
(二)韓城陣鼓的推廣與普及,有利於民間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三)作為陝西打擊樂的精華,關中地區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對其發掘、搶救和保護,將帶動和促進整個陝西打擊樂的發展,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音樂史料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相關物品

主要器具一米以上大鼓一面,小鼓若干,半百鈸,半百鑼,七、八面小馬鑼。儀仗隊所需僉瓜、鉞斧、朝天鐙、佛手、角旗。還有用竹板製成的大鑼背弓。手工繪製、刺繡的龍鳳旗若干。鼓、鈸、鑼隊各有服飾,統一整齊。前後鑼還需用丑角戲衣。
1984年,韓城陣鼓樂譜編入《韓城市民間音樂資料彙編》一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