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山概況
山脈呈東南西北走向,由多座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組成,山勢陡峭,頂部較平,側觀崮山群峰,好似一個“睡美人”,當地百姓也稱秀女峰、龍女峰。最高峰為摩天峰,海拔422.8米,總面積11平方公里。
韓信山(
崮山)植被覆蓋率達85%。每年春夏,野花盛開,色彩繽紛,花香四溢,令人陶醉;秋末冬初,火紅的楓葉、金黃的柞樹與蒼松翠柏交相輝映,十分誘人。站在峰頂,極目遠眺,方圓百里,盡收眼底。山下小水庫、小水塘星羅棋布,猶如一顆顆珍珠鑲嵌在清山沃野之間,東南方青山莽莽蒼蒼;北方平原一望無際,附近村莊炊煙裊裊。遙望天際,萊州灣波光粼粼,漁船如織。
韓信山奇峰怪石甚多,形成了石丈人、石龜求雨、韓信天然石像、韓信點將台等景點。東北坡有聖水泉,泉水清清,潺潺而流,四季不斷,為九曲河的發源地。
韓信山(崮山)的道教曾盛極一時,俱屬元朝著名道士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教派。王重陽歸真後,其徒華山派創始人郝大通慕韓信山(崮山)之靈秀,首開崮山道教先河。山頂的紫霞宮遺蹟,是道教的一處重要基地,著名古文化遺址有摩崖石刻、紫霞宮、南天門、老母廟、神仙洞、天井、道士塔、試劍石、一筆“鳳”、丹霞壁、韓信書院、聖水泉等。
地理位置
韓信山位於山東省萊州市驛道鎮莊李家村西1.5公里,距離萊州市區25公里。山脈呈東南西北走向,由多座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組成,總面積11平方公里,最高峰為摩天峰,海拔422.8米。
登山路線
從萊州市驛道鎮莊李家村向西行1.5公里,經原崮山林場,自東坡上山。這是路況最好,途徑景點最多的經典線路。
也可以從韓信山西面的東南村、北面的菜園頭村、南面的於家河村登山。
主要景點
紫霞宮
位於南天門之上,建築精美,氣勢宏偉,殿內道家造像眾多,建造華麗而傳神,百姓甚為敬崇,常年敬香拜道不絕。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因八路軍通信班在此設觀察哨,被日軍焚毀,殘垣斷壁毀於上世紀那個動亂的年代。草叢中偶爾露出的碎磚破瓦和巨大的石磨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昔日香火的旺盛。
南天門
位於南山頂處,地勢險要,內塑神像,森嚴壯觀。修建於1830年左右,在山下的百姓中流傳著修建南天門時一碗米飯十多人吃的故事。說的是崮山道士法術高強,動工初日道長請了十幾個工匠,開飯時工匠們見道長只端出一小缽米飯:一個人吃還不夠呢,工匠們甚是不悅。卻見道長用飯鏟翻了翻米飯,然後不慌不忙給每個人盛飯,工匠們你一碗我一碗,米飯卻仍舊原樣。如此半年有餘,直至南天門竣工。
老母廟
在南天門右上方,用精美石料修成,廟內老母像活靈活現,神采威儀,端坐其中,腳踏老母廟地下,叮咚作響,使人油然而敬。
天井
位於山頂南邊,一米見方的泉水清亮見底,旱天水不少,澇天水不多,經年累月常滿不溢,民間稱常喝此水能清肺益氣、潤喉醒目。天井旁邊的“龍王神位”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等石刻道出了人們對它的虔誠膜拜。
洞府寶地
位於老母廟北幾十米遠的地方。在高2米、寬3米的絕壁中間刻著兩扇古老的洞門,門楣大書“洞府寶地”,門的左右側各有一聯,其一:古洞純陽神仙府,洞門緊閉永不開。其二:仙山福地道士家,但等賢士君子來。前來的人們無不滿臉虔誠恭敬肅立,想驗證一下自己是否君子賢士或是福貴之人。傳說說此門在明朝年間曾開過一次。
神仙洞
位於山頂南天門西側,是道士修煉道德的地方,至今仍有人來此祭拜。
道士塔
位於崮山溝谷,為歷代修煉道士墓塔。
試劍石
傳為韓信試劍時一劍劈開的巨石。
一筆 “鳳”
位於韓家村北山坡小路的一塊巨大紅石上,“鳳”字一筆寫就,氣勢飛躍,乃宋朝一羊倌興致之作。
丹霞壁
位於一筆“鳳”之上的紅石上,傳是韓信所書,意為朝霞映照之寶地。
摩崖石刻
在山巔崖壁之上,存有眾多摩崖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井左邊絕壁之上的“萬古吉慶”石刻,記錄了一郡太守為斷弟兄二人打官司一案,歷盡苦難,終使弟兄和好的一幕,書法古樸典雅、剛勁有力,通篇達280字,對當地淳樸的民風有著深遠的影響。從斷批左下方十餘米“常行老子教,日用祖師經,煉質真儒性,豈不是全真”的石刻中,遊人不難感悟到全真教的一些精髓所在。
韓信天然石像
石像頭部約4米,面向西南,頭戴將軍盔,額頭寬廣,鼻樑高挺,下巴略尖,嘴角寬厚而堅毅,一道劍眉之下,怒目圓睜。
韓信點將台
位於摩天峰以北,面向山谷,台面平整如刀削,鄰近懸崖之處,一道石壁突兀而起,台下是懸崖峭壁,右側有數級台階,也是天然形成。
天然石兔
位於雀頭頂西北石兔坡。
夕陽照海
晴好的黃昏看夕陽照海是韓信山(崮山)的一大美景。西望萊州灣,火紅的夕陽正柔柔地依偎著桔紅色的大海,萬道霞光映紅海水。海面上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歸帆點點,芙蓉島像遠航歸來的巨舟靜靜的停泊在母親的身邊。落日還在燃燒著火紅的激情,東方的玉兔已早早地躍上了半空。靜靜的佇立在山巔、佇立在天地日月之間,頭頂蒼穹、腳踏大地、東邊明月、西有夕陽,遊人感受到的是一種與天地同在、天人合一的境界。
民間傳說
韓信留墨試劍石
大家知道,楚漢相爭時的漢帥韓信,故鄉是江蘇淮陰。崮山北麓的韓家村人卻說:崮山之所以叫韓信山,因為這裡才是韓信的故鄉。村里至今還流傳著許許多多關於韓信的傳說。
相傳,韓信從小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非常困苦。七、八歲開始韓信便天天去九頂山給村裡的富人家放羊。九頂山在村的西北面,雖然叫山,其實只有九個山嶺。山的南坡下,有一眼泉,泉水整天嘩嘩地淌著,又清又甜,非常好喝。韓信在這裡放羊時遇到一位南方相士,得知九頂山是一塊風水寶地。於是將先後去 世的父母皆葬於此,以拱兒孫代代發跡,韓信後來果然成就大器。
傳說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真實程度自然無從考究。然韓家村西北確曾有過一塊巨石,被韓信用寶劍劈為兩截,相隔足有四、五米遠,又用劍分別刻上一個“鳳”字 和“丹霞壁”三字,字跡愈千年而清晰如初。清代毛式谷《聖水丹霞》詩“韓公遺墨在,妙筆奪天工”中的韓公就是指韓信,而遺墨當然是指“鳳”和“丹霞壁”。 刻寫“鳳”和“丹霞壁”的石頭便是著名的韓信試劍石。親見此石的村人介紹說:“試劍石”座南偏東,大小有二米見方。“鳳”為一筆字,瀟灑飄逸猶如鳳舞,拿 手指也很難描下來。此時的韓信封王齊地建府臨淄,指點江山揮斥方遒,自是大丈夫功成名就後直抒胸臆的神來之筆。近有資料介紹:“鳳”字乃宋朝一羊倌興致所 作,似不足信。考:宋時此地周圍七、八里荒無人煙,何來放羊者;一放羊者有此修為,何來放羊。“丹霞壁”石刻為“瘦金體”,三個大字自上而下排列,每個字 有三十厘米高二十厘米寬。石的左下方有“楊春門”三個小字,風格與“鳳”字迥異,疑為後人所為。三、五年前還有人在地堰上見到破碎成二、三塊的“丹”字。
傳說難以為信,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篇集解中清楚的說明了韓信曾到過東萊。“聖水丹霞”為萊州府著名的八景之一,石刻尤為歷代文人墨客所仰慕,前來臨摹者絡繹不絕,惜毀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糧田改造運動。
知情的村人手指村西南一道長約幾十米的石堰,痛心之情溢於言表:試劍石、丹霞壁還有韓信書院是我們的立村之魂,貪圖一時之利用來砌了地堰,真叫人心痛啊。現在至少有一半完整的“鳳”字還深埋在地下,我們多么希望這千年的珍貴歷史文物能早見天日。
崮山道士——胡萬祥
胡萬祥(1887—1973) 幼年崮山道觀入道,是北派吳式太極拳掌門王茂齋的弟子。
胡萬祥開始練的是羅漢功,腿上綁沙袋練爬山、挑水、手插沙子練鐵沙掌。由於他個子小,體弱,一直練不出高深武功。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崮山道觀的大施主王茂齋每年從北京回武官村傳授太極拳。太極拳以四兩撥千斤、以內勁於不動之中發人於丈外的神奇武功,深深地吸引了胡萬祥,他偷偷下山拜王茂齋為師。
王茂齋先是教會了他套路,又囑已經開館授徒的徒弟修丕勛代他傳藝,王茂齋每年回家仍指導他。幾年後,胡萬祥練就太極真功,接手便可傷人,身體也壯健過人。過去從山下挑水,每一趟中間都要休息,太極功成後,一連挑三趟不歇。
四十年代,胡萬祥太極功夫聞名附近道觀。青島嶗山道士曾攜武僧和尚來萊州“武訪”胡萬祥,剛一進招時便被胡拔根拿起,來者深深嘆服。
胡萬祥於1953年還俗,暫住於東南坡村,六十年代中期,被崮山林場中學聘為體育課老師,教授太極拳。胡其時年已古稀,與學生比賽爬山,老人健步如飛,身形靈捷如貓,學生們無人跟的上。
據民間傳言,胡萬祥通法術。1949年麥收時,他下山到東南坡村化緣,一農戶全家正在麥地準備吃飯,見道士來,全家人頭不抬眼不掙裝作沒看見。道士沒在意,說道:天熱口好渴啊。農戶捧起飯碗自己喝水,沒搭理。道士見狀解下腰帶,系做一團後扔進麥田。霎時,腰帶變作數個野兔亂跑。全家人扔下飯碗追捉兔子,無論兔子跑快跑慢就是捉不到。最後整地麥子全被踩倒也沒捉到。最後,道士揚手收起腰帶,兔子全無。
另有一說,胡萬祥1955年赴新疆,在和田娶妻、授徒,冬至天仍穿單衣不覺冷,93歲時滿頭烏髮,黑胡垂胸,牙齒整白,聲若洪鐘,王震見後疑為近親,撥50畝地建家園。數年後往崑崙雪山,後有人在終南山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