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純葆,剪輯師。1927年3月出生於江蘇鎮江。1960年他剪輯的《紅色娘子軍》榮獲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他還是電影新技術推廣者,電影技術由第三工藝(光學膠片、膠片聲帶片)向第四工藝(磁帶聲帶片)、過渡的技術改革進程,就是由他實踐摸索出經驗後向全國推廣的。現為中國電影電視剪輯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剪輯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韋純葆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鎮江
- 出生日期:1927年3月
個人簡歷,人物生平,社會評價,作品列表,
個人簡歷
1939年入聯華影業公司洗印車間當學徒。抗戰勝利後在上海實驗電影 工場任剪輯,併兼任國泰影業公司剪輯,擔任剪輯的影片有《無名氏》、《憶江南》、《生死恨》、《小城之春》、《浮生六記》等十餘部。建國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剪輯師、技術辦公室副主任等職,先後剪輯的影片有《婦女代表》、《山間鈴響馬幫來》、《為了和平》、《女籃5號》、《布穀鳥又叫了》、《紅色娘子軍》、《泉水叮咚》、《青春萬歲》、《老人與狗》等近二十部,和《上海屋檐下》、《燕兒窩之夜》、《長夜行》等電視連續劇多部。1959年任技術科副科長和技術室副主任,1957年剪輯的《女籃五號》在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會節上獲銀質獎章。1960年剪輯的《紅色娘子軍》榮獲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曾是《電影藝術詞典》編委兼電影剪輯分科主編。曾任中國電影剪輯學會會長、影協上海分會常務理事,現任中國電影剪輯委員會副主任。
人物生平
韋純葆是黨培養的新中國第一代剪輯師,現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剪輯師兼技術辦公室副主任。
1927年3月15日,韋純葆出生於江蘇鎮江一個職員的家庭里,由於家境貧 寒,唯讀了三年國小,就輟學到上海謀生。十四歲就進入上海新華影業公司洗印課剪輯室當藝徒。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轉入上海實驗電影工場工作,同時兼任國泰影業公司剪輯。在國泰公司,他獨立剪輯了他的第一部故事片《莫負少年頭》。從這以後到上海解放的四年多時間中,他為"國泰","上實"等影片公司共剪輯了《小城春秋》,《浮生六記》,《大地春光》,《無名氏》,《玫瑰多刺》,《憶江南》,《春歸何處》,《荒國艷跡》,《痴男怨女》,《殘冬》,《馬路英雄》等二十多部影片.戲曲大師梅蘭芳主演的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生死恨》,也是韋純葆在這個時候剪輯完成的。
195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成立,韋純葆被調任廠技術處剪輯科副技師,不久被調到上影廠內的譯製組負責剪輯技術工作.1953年,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併入上海電影製片廠,韋純葆又被調回上影擔任故事片剪輯。翌年,他參加了由陳西禾任導演,謝晉任副導演的故事片《婦女代表》攝製組。從這時開始,他與謝晉密切配合,相互探討鑽研國產片的剪輯業務.1956年他被提升為剪輯正技師。1957年又與謝晉合作,剪輯故事片《女籃5號》,在謝晉的熱情支持下,他觀摩了國內外一些優秀影片,從剪輯角度進行剖析研究,取其精粹技法,結合民族傳統,終於剪輯成了這部主題鮮明,人物形象感人,流暢明朗的影片。該片曾在1957年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放映,榮獲銀質獎章。1959年,他被調任技術行政領導工作,擔任技術科副科長和技術辦公室副主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0年,他與導演謝晉再度合作,剪輯完成故事片《紅色娘子軍》。該片榮獲《大眾電影》第一屆百花獎的最佳影片獎.從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韋純葆除致力於電影技術工作外,還剪輯了《山間鈴響馬幫來》,《為了和平》,《小夥伴》,《布穀鳥又叫了》,《三毛學生意》,《香飄萬里》等故事片。
社會評價
韋純葆不僅是我國電影技術方面的一位優秀剪輯師,而且還是電影新技術的積極推廣者。早在五十年代末期,電影技術由第三工藝(光學工藝,膠片聲帶片)向第四工藝(磁帶聲帶片)過渡的技術改革進程,就是由他實踐摸索出一套經驗後向全國推廣的。他由於在電影技術方面的優異成就,受到了有關方面的重視,目前擔任了文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上海分會常務理事,技術部副主任;全國電影剪輯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全國電影,電視剪輯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長期的剪輯工作實踐,使他對這個默默無聞的,被稱為電影創作"幕後英雄"的職業,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從而在剪輯技術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節奏明快流暢,是他所剪輯的影片的一個共同特點.他深有體會地總結過一條經驗:作為一個電影剪輯,除了掌握基本的剪輯技術,還得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因為電影是綜合性藝術,有時導演一些精采的藝術構思,由於某種拍攝上的原因,不能在影片上得到體現時,往往要藉助剪輯的技巧去彌補.謝晉在導演《紅色娘子軍》時,拍到洪常青英勇就義一場戲,當時他的意圖是要使在另一個山頭上的娘子軍們,特別是瓊花看到後表現出象失去親人那樣的激憤和悲痛。但是這組鏡頭經過多次拍攝都沒有成功,後來謝晉,韋純葆通過剪輯才使問題得到了滿意的解決.韋純葆認為要剪輯好一部影片,最重要的一條是,剪輯首先要熟悉這部戲,並且要深刻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他對自己的剪輯工作訂了一條嚴格的守則:剪輯不能自搞花哨的東西,必須根據影片的主題思想,人物性格和風格樣式,把它剪輯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影片。
粉碎"四人幫"以後,上影一批年輕的新導演紛紛走上獨立拍片的崗位。由於他們需要在不斷的創作實踐中豐富積累自己的經驗,對於初次導演的影片,難免存在結構,節奏方面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韋純葆總是給予他們熱情的支持。前不久,有位年輕的導演拍了一部有關兒童教育題材的影片,按照分鏡頭本初剪後,影片結構鬆散,節奏緩慢。韋純葆幫她從結構開刀,修枝剪葉理清線條,刪去重複的戲,把原來兩個半小時的長度,剪成一個半小時。影片映出後獲得了好評.另一位新導演拍的一部電視連續劇《上海屋檐下》,每場戲都拍得較好,但連線成錄相磁帶後,發現有節奏拖沓,銜接不順暢的毛病,他既心急又感到惋惜,說這部樣片象一個"沒有發酵出來的饅頭",於是他向韋純葆求教。在韋純葆的指導下,精心剪輯後,現在成為一部很有水平的電視連續劇了。
近年來,由於電視片的發展十分迅速,上影廠新成立了電視部,每年安排攝製一定數量的電視片。但這個處於初創時期的新片種,存在著提高藝術和技術質量的新問題。韋純葆在協助剪輯連續劇《上海屋檐下》時,從技術角度,研究分析了電視片的全部攝製工藝.原來現行的攝製工藝一般都是先拍素材,然後按照原素材進行直接剪輯,結果接好的鏡頭就不能修剪改動。
韋純葆認為電視片的這種剪輯工藝,造成了技術束縛藝術的消極後果,是目前電視片質量不高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他對照電影工藝和電視工藝的異同,提出了一套技術為藝術服務的工藝改革措施,大膽地把電影攝製工藝運用到電視片的製作上,使已經拍成的素材錄相磁帶,可以和電影工藝一樣,按導演的創作意圖和藝術質量的要求,進行初剪,細剪和精剪。這一改革的成功,不僅保證了電視片藝術質量的提高,而且還能使錄相磁帶的底片和電影底片一樣,可以長期保存下來,這對今後發展我國的電視片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品列表
電影:
《無名氏》(1947)
《憶江南》(1947)
《生死恨》(1948)
《小城之春》(1948)
《浮生六記》(1947)
《婦女代表》(1953)
《山間鈴響馬幫來》(1954)
《為了和平》(1956)
《女籃5號》(1957)
《布穀鳥又叫了》(1957)
《紅色娘子軍》(1960)
《泉水叮咚》(1982)
《青春萬歲》(1983)
《老店》(1990)
《老人與狗》(1993)
《紅塵》 (1994)
電視劇:
《上海屋檐下》
《女人為什麼哭泣》
《燕兒窩之夜》
《長夜行》
《新亂世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