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爾道

韋爾道

德國東部城市。屬薩克森州。在普萊瑟河畔。人口2.1萬。1304年建市。工業有紡織和紡織機械、汽車製造(載重汽車)、精密儀器、化學、家具等。有建於十八世紀的教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韋爾道
  • 地理位置:德國東部
  • 面積:65.6 平方公里
  • 人口:2.1萬
概況,地理,地理位置,行政區劃,歷史,紀念碑,政治,文化和名勝,經濟和基礎結構,交通,著名人物,

概況

國家: 德國
韋爾道韋爾道
區: 薩克森州
位置: 北緯50度44分,東經12度23分
海拔: 334 米
面積: 65.6 平方公里
官方語言: 德語
人口: 23,565 (2007年12月31日資料)
人口密度: 359人/平方公里
郵政編碼: 08412
電話編碼: 03761

地理

地理位置

韋爾道位於普萊瑟河畔,西厄爾士山脈山麓,鄂爾士山脈盆地以西,平均高度為海拔340米。附近最大的城市是八千米遠的茨維考、26千米遠的格拉和39千米遠的開姆尼茨。
周邊縣鎮韋爾道與茨維考縣內的三個鎮、茨維考市以及圖林根州格賴茨縣中的兩個鎮相鄰。
從西部看斯旦普萊斯市區從西部看斯旦普萊斯市區
從北部看斯旦普萊斯市區從北部看斯旦普萊斯市區

行政區劃

韋爾道分四個市區。
市內面積中2.57平方公里是農業使用面積、2.42平方公里是林地、0.66平方公里是綠地。0.47平方公里是建築面積,0.31平方公里是交通使用面積。水域面積為0.06平方公里、0.28平方公里是其它使用。

歷史

韋爾道原名Werde(韋爾德),是在14世紀裡從一個村莊發展出來的。它位於從萊辛巴赫到萊比錫的路上。約1400年時它屬於附近興費爾斯堡(Burg Schönfels)的貴族。從15世紀中開始它發展成織布業的中心,19世紀裡織布業被工業化的紡織工業取代。
人口演化
人口發展:
人口演化人口演化
1834年至1950年
1834年—4,994
1875年—11,689
1880年—13,654
1933年—21,587
1939年—21,369
1946年—27,041
1950年—25,864
1960年至1999年
1960年—24,539
1981年—20,177
1984年—19,870
1995年—21,504
1997年—23,258
1998年—26,823
1999年—26,552
2000年至2006年
2000年—26,077
2001年—25,595
2002年—25,158
2003年—24,791
2004年—24,559
2005年—24,290
2006年—23,976
2007
2007年—23,565
1998年開始的數據來源:薩克森州統計局
1995年的人口數量增高是通過合併周邊村莊導致的,而不是因為出生增高導致的

紀念碑

在科尼格斯瓦爾德市區的墓地上有一座紀念一名無名波蘭戰俘的墓,他於1942年死於非自主勞務。
在魯珀茨格林市區的墓地上有三座墓紀念三名被關押在集中營中的無名人士,他們在1945年1月的運輸車中經過韋爾道時死於當地。
在斯旦普萊斯市區的墓地上有一座紀念碑兩名去往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無名人士的墓,他們估計是猶太人,於1945年1月在運輸車上被發現。
市墓地上有一個紀念26名被關押在集中營中的無名人士的紀念碑,他們在去往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路上被謀殺。
在今天的韋爾道車輛廠門口曾有一座胸像和紀念碑紀念共產黨人恩斯特·葛魯伯,他雖然多次被關押在集中營中依然抵抗納粹,最後於1945年在伯根-貝爾森集中營被謀殺。1990年後這些紀念碑被拆除。

政治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8席
德國左派黨:8席
自由選民:4席
德國社會民主黨:3席
德國自由民主黨:3席
友好城市
佩格尼茨河畔勒滕巴赫(1990年開始)
肯朋(Kempen)

文化和名勝

蒸汽機博物館

經濟和基礎結構

韋爾道有一座生產和研製卡車的車輛廠,但是現在這個廠已經不生產整車了,而是生產特殊車身和拖車。

交通

德國聯邦公路175通過韋爾道,此外從萊比錫通往霍夫的鐵路通過韋爾道,從這裡還有一條鐵路分叉去往開姆尼茨。

著名人物

托斯滕·比特曼,足球運動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