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杵(1883-1951),又名明俊,男,布依族,貴州省安龍縣錢相鄉巧馬村人,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韋杵
- 別名:明俊
- 民族:布依族
- 出生地:貴州省安龍縣錢相鄉巧馬村
- 出生日期:1883
- 逝世日期:1951
- 職業: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銜
人物簡介,人生履歷,少年酬志 出谷遷喬,棄教從戎 投身革命,北伐驍將 命途多舛,心繫桑梓 重教安民,風雲忌諱 終老他鄉,
百科名片
韋杵(1883-1951),少將,布依族,原名韋明俊,字天培,化名趙善成,貴州省安龍縣錢相鄉巧馬村人。畢業於湖南師範學校、雲南講武堂特別班(與朱德是講武堂同學)。年輕時曾從湖南回鄉於今安龍縣第一國小任教。歷任國民革命軍第28師師長,雲南“剿匪”軍第2路總指揮部軍訓處處長,滇黔綏靖公署幹部大隊大隊長,第58軍新編第12師副師長兼旅長。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軍銜。
人物簡介
晚清時期,家境清貧,得外祖父支持,幼入鄉間私塾,後入府城景氏塾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到長沙考入湖南師範學校讀書。期間受到維新變法思想影響。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回鄉,應聘在興義府高等國小堂任教。後辭去教職回家。深感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少數民族備受欺凌歧視,憤然不平,決心棄教從戎。宣統元年(1908年)逕赴昆明,投入雲南新軍。參加新軍後,充任馬夫、伙夫、士兵。宣統二年(1909年)考入雲南講武堂特別班。翌年參加蔡鍔領導的辛亥重九起義。
民主革命時期,先後在護國軍第3梯團顧品珍部任排、連、營長等職。隨軍參加了護國之役、入川作戰,接著又參加護法戰爭。1920年任滇軍顧品珍部第3混成旅第6團團長。1922年唐繼堯指使吳學顯襲殺顧品珍後,率部輾轉到達廣西柳州,奉孫中山令,與桂軍會盟,誓師東下征討陳炯明,保衛廣東革命根據地。以功升任第3混成旅旅長,擁護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
大革命時期,1926年1月被選為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26年6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隨軍參加北伐戰爭,任第3軍8師22團團長,在第3軍受到政治部主任中共黨員朱克靖的影響,對蔣介石獨裁尤為反感。1927年初朱德到南昌擔任軍官教導團團長,與朱德是雲南講武堂同學,交情篤厚,往來密切。5月起歷任第36軍28師師長、副軍長。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時,中國共產黨前敵委員會任命為第9軍軍長,朱德為副軍長,當時因在九江養傷,故未到第9軍任職。南昌起義失敗後,率部駐玉山縣,消極對待蔣介石的“剿共”命令。1928年仍任國民革命軍第28師師長,駐軍贛南。1933年蔡廷鍇、蔣光鼐、陳銘樞等醞釀建立抗日反蔣政府時,參加了在福建南平舉行的會議。11月參加蔡廷鍇、李濟琛等主持的“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成立大會”。“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率部撤至福州。後因支持“福建人民政府”而被蔣介石通緝,為避蔣介石的追殺,在其上司金漢鼎的幫助下,化名趙善成從上海回到貴州望謨。1936年初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遣人到安龍,迎請其赴昆明共事,被任為雲南“剿匪”軍第2路總指揮部軍訓處少將處長,後改任滇黔綏靖公署幹部大隊少將大隊長。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58軍組建時,任新編第12師副師長兼第2旅旅長,參加了鄂南(湖北省崇陽縣大沙坪)戰役。不久,回昆明繼續從事軍事訓練工作,全力培養軍事人才。性忠厚,生活樸素,嚴於律己,不計得失,與下屬、士兵友善,深得大家的愛戴。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退出軍界,主持貴州旅昆同鄉會主辦的在黔中學,直至雲南省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任雲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1951年因病在昆明逝世,終年68歲。
人生履歷
少年酬志 出谷遷喬
在中國國民革命史上,韋杵是一個不該被忘卻的名字,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史上,也應該記起的名字。韋杵,又名明俊,字天培、降魔,布依族,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銜。清光緒九年(1883年)農曆六月初四生於貴州安龍縣錢相鄉橋馬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 上世紀末的錢相馬橋村,還是一個偏僻落後的布依族村寨,生存環境惡劣,山高坡徒,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世居在這裡的布依族人民,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貧苦生活。韋杵自幼家境貧寒,父母都是目不識丁的莊稼人,所幸得到外祖父的鼎力支持和幫助,使韋杵在幼年時有機會進入鄉間私塾和府城景氏塾館讀書,而在他之後的三個兄弟就沒有他幸運。韋杵從小聰慧,勤奮好學,生活儉樸,尊敬師長,常得到先生的稱讚。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韋杵帶著乾糧、穿上布衣草鞋,幾經輾轉,來到湖南長沙,考入湖南長沙師範學校。在湘求學期間,深受“三湘文化”薰陶,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十分刻苦和努力,尤其是受維新變法思想影響,開始關心國事民生。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學成回鄉,受聘興義府高等國小堂任教。該高等國小堂,為一所公立國小,其環境、師資、條件尚好,是當時貴州為數不多的高等國小,所招生學生多為當地有一定地位的官家、富家子弟及一些士紳子弟。這一年,也正是後來成為國民黨第二號軍事首腦何應欽考入該高等國小就讀的時間。韋杵在該學堂任教的期間,因看不慣一些紈絝子弟的腐敗行徑而直言不諱,遂遭排斥、歧視,甚至受到誣衊和攻擊,韋杵憤然辭去教職回鄉。
棄教從戎 投身革命
晚清末年,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少數民族備受欺凌與歧視,韋杵內心充滿不平,決心經武報國,決意棄教從戎,探尋革命道路。宣統元年(1908年),韋杵赴昆明,欲投雲南新軍。開始,無人引薦,新軍拒收。韋杵不甘心,滯留昆明,以幫人拉車運貨為計,再托朋友軍中說情。滯昆期間,一天,韋杵至筇竹寺閒逛,見韋陀塑像威武無比,浮想聯翩,傳說中韋陀將軍手執金剛杵,降妖仗魔,正諳合自己志向,於是改明俊為杵,字降魔。 經多次說情,感動新軍長官,得以接收。入新軍後,先為馬夫、伙夫、士兵。宣統二年(1909年),韋杵憑在湖南長沙師範學校所學知識,以優異成績考進雲南講武學堂丙班。當時的雲南講武學堂,是國內享有一定影響的軍武學校,主要培養軍隊所需人才。學堂具有近代化軍事教育與訓練條件,並按照所招學員對象的不同分甲、乙、丙三種班級,甲班主要選調雲南陸軍第十九鎮的管帶(營長)、督隊官(副營長)、隊官(連長)、排長入學;乙班是選調巡防管帶、幫帶、哨官、哨長入學;丙班是招考貢生、廩生、秀才、普通中小學生以及識字的健壯青年。內設步兵、騎兵、炮兵、工兵四科,課程設定分別為戰術學、兵器學、軍制學、地形學、交通學、築城學、衛生學,稱大教程;另開設步兵操典、野外勤務、射擊教範和陣中勤務令,稱小教程。課程設定完善,教學質量高,管理規範,紀律嚴格。韋杵在學習中尤其勤奮刻苦,在同學中廣結人緣,深得同學好評,並得到教官顧品珍器重。1910年7月,因新軍急需補充軍官,學堂從丙班及後併入講武學堂的隨營學堂學生中挑選學習成績優異的一百名學員編為特別班,韋杵為其中一員,從而結識了朱德、金漢鼎、唐淮源、朱培德、范石生、王均、楊如軒、楊池生、董鴻勛等,且交情篤厚,往來密切。 1911年10月,雲南陸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旅長)蔡鍔領導新軍發動辛亥重九起義,韋杵及講武學堂特別班同學積極回響,參與戰鬥,成為新軍起義的重要骨幹和基本力量。同年11月,韋杵在講武學堂畢業,派往新軍第三梯團顧品珍部任排長。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蔡鍔遂倡護國起義,宣傳雲南獨立,出師北伐討袁。韋杵在護國軍第三梯團先後任連長、營長等職,隨蔡鍔、顧品珍部由昆明經宣威進入四川作戰,參加了瀘州、燕子岩、橫江、安邊、納溪、棉花坡等戰役。 1917年,孫中山發起護法戰爭,韋杵所在“在川靖國軍”部積極擁護,並率部挫敗北洋軍吳光新部,後輾轉成都、資陽、重慶、簡陽、資中、內江及貴州畢節、雲南昭通等地。在歷次戰鬥中,韋杵身先士卒,足智多謀、英勇善戰,開始顯現其軍事指揮才能。1920年,韋杵升任顧部第三混成旅第六團團長。同年秋,隨顧返回雲南,參與驅逐唐繼堯。 1922年春,唐繼堯反攻昆明,並指使土匪吳學顯襲殺顧品珍,顧部退入貴州畢節、盤縣等地。此時,孫中山正在廣西桂林組建北伐軍大本營,顧品珍餘部積極回響號召,給孫中山發電,表示“願為北伐前驅”。韋杵與張開儒、楊希閔等率部約5萬餘人,於貴州盤縣出發逕赴廣西柳州,與桂軍沈鴻英、劉震寰部會盟於大湟江,誓師東下征討陳炯明,保衛廣東革命根據地。東征中,韋杵戰功顯著,論功升任滇軍第一旅旅長,駐軍韶關。
北伐驍將 命途多舛
大革命時期,韋杵堅決擁護孫中山新三民主義,1926年1月,當選國民黨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同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韋杵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第八師第二十二團團長,隸屬右翼軍。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為韋杵的同學朱培德、黨代表朱克靖(共產黨員),第八師師長朱世貴。8月,韋杵率部進入湖南、江西作戰,先後參加醴陵、萍鄉、宜春、上高、新喻、高安及南昌等戰役。11月,占領九江、南昌。在各次戰鬥中,韋杵嫻於韜略,智勇兼備,往往出奇制勝,重創強敵,屢建奇功,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深得朱培德的賞識。攻下南昌不久,韋杵就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七師副師長。1927年5月,第三軍擴編為第三軍和第九軍,韋杵任第九軍(後改為第三十一軍)第二十八師師長,主要負責江西防務及對南京、安徽方面的警戒。是時,共產黨周恩來、朱德、葉挺、劉伯承等準備在江西南昌發動起義,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五方面軍總參議、第三軍官教育團團長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長朱德多次向中央前敵委員會推薦韋杵起義軍第九軍軍長,朱德本人為副軍長。朱德之所以推薦韋杵,一方面,韋杵是朱德故交,自雲南講武學堂結識以來,深知韋杵為人正直忠厚,剛直不阿,生性磊落,英勇善戰,深受官兵愛戴,在國民革命軍中有較大影響,特別是在滇、黔軍人中有較高威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指揮將領。另一方面,韋杵思想進步,同情共產黨,反感蔣介石的軍閥混戰和獨裁統治,是可以爭取並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對象。鑒於此,朱德在起義前親自找過韋杵交談,共同分析、研究國事,曉以革命大義,韋杵對國民黨軍隊內部各個派系軍閥之間的互相討伐,互爭地盤,各霸一方,爾虞我詐,其結果是戰禍不斷,百姓遭殃的狀況十分反感和失望,並對共產黨表示同情,支持共產黨的起義暴動。於是中央前敵委員會採納了朱德的建議,任命韋杵為起義軍第九軍軍長,朱克靖為黨代表,朱德為副軍長。然而,在起義前,韋杵因傷赴九江、武漢進行治療,未能到任,也就未能參加共產黨發動的“南昌起義”,起義後的第三天,因革命形勢需要,中央前委方改任朱德為第九軍軍長。雖說韋杵沒有參加起義,但韋杵的部分部屬已參加了起義,有的後來還成為工農紅軍的骨幹。可以說,這是韋杵一生中的最大遺憾!也是他一生中揮不去的悲哀! 南昌起義爆發後,蔣介石急令朱培德、張發奎調集軍隊圍攻南昌城。由於形勢所逼,以朱德為先遣司令的起義部隊,於8月5日撤離南昌。9月,韋杵傷愈,由武漢返江西,繼續任第九軍第二十八師師長,駐紮玉山、東館、營山、騰橋一帶。11月,蔣介石再次組織“北伐”,但這次“北伐”實質上是國民黨新軍閥和北洋軍閥之間為爭奪統治權而暴發的混戰。期間,韋杵部留在江西消極對待將介石的“剿共”命令。1928年2月,國民黨將第九軍改為第三十一軍,韋杵仍為二十八師師長。同年10月,由於韋杵“剿共”不力,加之韋杵又曾被共產黨任命為南昌起義軍第九軍軍長,蔣介石非常惱怒,於是借部隊整編之機,將韋杵降為第三軍第十二師第三十五旅旅長,調往撫州、吉安一帶。1929年3月至1930年春,先後爆發蔣桂戰爭和中原大戰,期間,韋杵率部駐紮贛州、撫州一帶,進行消極“剿共”。 1933年10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蔡廷鍇、蔣光鼐聯合陳銘樞決定停止對紅軍進攻,派人前往蘇區與紅軍洽談停戰事宜,並在江西瑞金簽訂了《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同時,積極準備發動“抗日反蔣政府”(也稱“福建事變”)。11月,蔡廷鍇、蔣光鼐、陳銘樞、李濟深等在福州舉行了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華共和國革命政府”(也叫“抗日反蔣政府”),發表了《人民權利宣言》,韋杵堅決擁護,並積極參加。這也看出韋杵反對蔣介石搞軍閥混戰、鎮壓共產黨和實行獨裁統治的思想是一貫的。“福建事變”不久,部分將領倒戈,韋杵指揮所部在尤溪口阻擊倒戈將領劉和鼎進攻延平達半月。“福建事變”失敗後,韋杵率部撤至福州。此時,蔣介石發出對韋杵進行“就地正法”通緝,幸得韋杵原上司及故交金漢鼎(時任國民黨中央軍事參議)事先得知訊息,速派人提前通報,韋杵方得以脫險。為避蔣介石的追殺,韋杵化名趙善成,由福州乘船往上海,住進法租界。後幾經周折,於1934年回到貴州望謨縣板陳王海平處。王海平時任黔桂邊區清紅兩江獨立保商營長、貴州西路縱隊司令,思想進步,積極主張抗日,在當地布依族民眾中享有很高威望。韋杵到望謨後,一方面積極支持王海平工作,協助王建立板陳兵工廠,製造槍彈。另一方面,說服同鄉岑立國、岑國斌脫離廣西桂系白崇禧部,加入王海平縱隊,進一步壯大王海平地方武裝力量,並成立了“中國人民反蔣自救軍”。
心繫桑梓 重教安民
上世紀三十年代,安龍等地地方土匪肆虐,1935年4月,安龍部分開明士紳聯名函請韋杵回鄉維持地方治安。5月,韋杵回到安龍,成立治安委員會,被推為主任。之前,安龍縣城匪盜猖獗,治安混亂,雞犬不寧,民不聊生;大街小巷餓蠕塞途,畜糞、垃圾遍地。韋杵主理該縣治安後,組織城防自衛大隊,重治盜匪,下令不準賭博、窩藏盜匪、偷雞摸狗,嚴格維護社會秩序;組織學生、士兵成立“晨呼隊”,每日拂曉沿街催促居民起床,整頓環境衛生。經過數月整治,安龍城治安、衛生面貌煥然一新。期間,韋杵尤為關心教育,與士紳商議,將公租、廟租提成,一半用於提高教師薪金,一半用於添置教學設備,以致安龍一時學風丕振。
風雲忌諱 終老他鄉
1936年初,雲南省主席龍雲得知韋杵已回到安龍,遣人往安龍迎請韋杵赴昆明共事。韋杵與龍雲本有舊交,對龍信任,遂前往。先為“剿匪軍”第二路總指揮部軍訓處處少將副主任,後任滇黔綏靖公署幹部大隊少將大隊長。抗戰爆發,韋杵任五十八軍新編第十二師副師長兼第二旅旅長,參加了湖北崇陽、大沙坪戰役。不久,回昆明繼續從事軍訓工作,全力培養軍事人才, 抗戰勝利後,韋杵因不滿蔣介石的反共政策和發動內戰,於1946年春退出軍界,專事貴州旅昆同鄉會創辦的黔靈中學工作,少與外界接觸,生活淡泊,衣著樸素,全心投入教育。1948年任雲南省政府顧問,1949年12月,參加盧漢、龍雲領導的雲南起義。1950年,任雲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對雲南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提出過不少積極的建議,進行過一些積極的努力,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52年病逝於昆明,終年69歲。 韋杵,生性謙和忠厚,生活儉樸,嚴於律己,踐履篤行,不結私黨,嫉惡如仇,關愛鄉土,不計得失,與人友善,深得鄉人、部屬愛戴。他戎馬一生,思想進步,指揮有方,戰功卓著,不愧為一代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