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E·H.,德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1795年6月24日生於維騰貝格,1878年1月26日卒於萊比錫。1815年在萊比錫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1818年任解剖學和生理學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韋伯,E·H.
- 出生日期:1795年6月24日
- 逝世日期:1878年1月26日
- 職業: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
正文,
正文
德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1795年6月24日生於維騰貝格,1878年1月26日卒於萊比錫。1815年在萊比錫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1818年任解剖學和生理學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直至1871年才退出教學工作。
韋伯的主要研究在生理學方面,包括循環系統、耳、眼、肝臟,特別是皮膚方面。1834年,他用拉丁文寫了《觸覺論》,詳細報導了皮膚的壓覺、觸覺、溫覺、冷覺、位置覺以及肌覺、痛覺、關節覺等。著名的韋伯定律(見心理物理定律)即發表於此。1846年為R.華格納編的《生理學詞典》寫了著名的《觸覺與一般感覺》一文。
韋伯對心理學有兩大貢獻:一是他最早系統地用實驗證明了閾限的概念,他利用類似圓規的儀器刺激被試的皮膚,逐漸增大圓規角度,直到被試說出他感到的刺激是兩點而不是一點時為止,這就是兩點閾。但他用外周神經纖維簇的“感覺圈”概念加以解釋,此說已無多大意義。二是他提出的韋伯定律。他首先發現重量的最小可覺差,兩重物之間的最小可覺差與標準刺激之比為一常數;後來推廣到研究皮膚上的兩點閾限及線的長短和音的高低,其公式為=/。式中為強度;為強度刺激增加量;為差別閾限;為小於1的常數,稱為韋伯比例。實驗證明韋伯比例僅運用於中等強度的刺激。韋伯在心理學史上的重大作用在於他是發現感覺對於外在刺激物是有相互依存性的第一人,心理物理學便是由此而建立的。
韋伯的主要研究在生理學方面,包括循環系統、耳、眼、肝臟,特別是皮膚方面。1834年,他用拉丁文寫了《觸覺論》,詳細報導了皮膚的壓覺、觸覺、溫覺、冷覺、位置覺以及肌覺、痛覺、關節覺等。著名的韋伯定律(見心理物理定律)即發表於此。1846年為R.華格納編的《生理學詞典》寫了著名的《觸覺與一般感覺》一文。
韋伯對心理學有兩大貢獻:一是他最早系統地用實驗證明了閾限的概念,他利用類似圓規的儀器刺激被試的皮膚,逐漸增大圓規角度,直到被試說出他感到的刺激是兩點而不是一點時為止,這就是兩點閾。但他用外周神經纖維簇的“感覺圈”概念加以解釋,此說已無多大意義。二是他提出的韋伯定律。他首先發現重量的最小可覺差,兩重物之間的最小可覺差與標準刺激之比為一常數;後來推廣到研究皮膚上的兩點閾限及線的長短和音的高低,其公式為=/。式中為強度;為強度刺激增加量;為差別閾限;為小於1的常數,稱為韋伯比例。實驗證明韋伯比例僅運用於中等強度的刺激。韋伯在心理學史上的重大作用在於他是發現感覺對於外在刺激物是有相互依存性的第一人,心理物理學便是由此而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