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柵蛛

鞭柵蛛

鞭柵蛛,拉丁學名為Hahnia flagellifera Zhu et Chen,於1989年發現命名,屬於捕食性天敵,寄主昆蟲飛虱葉蟬等,主要寄主危害作物為水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鞭柵蛛
  • 拉丁學名:Hahnia flagellifera Zhu et Chen
  • 動物界
  • :蜘蛛目
  • 亞目:新蛛亞目
  • :柵蛛科
  • 亞科:柵蛛亞科
  • :柵蛛屬
  • :flagellifera
  • 分布區域:四川等
  • 編號:14012
  • 定名人:Zhu et al
  • 年代:1989
  • 原始文獻:朱傳典 等,1989
  • 模式產地:四川
  • 生境:稻田及溝邊雜草
  • 資料來源:陳孝恩 高君川,1990 P.119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3.4毫米;頭胸部長1.1毫米;寬1毫米;腹部長2.3毫米,寬1.8毫米。頭胸部黃色,頭部較胸部狹,向前突出;胸部卵圓形,頸溝及放射溝處為深黑色粗紋。胸部最外緣有很窄的深黑色邊紋,中窩縱長,自中窩向前有1淺黑色線直接到2後中眼之間。額高大於前中眼直徑。下唇寬:長=13:11。胸板黃色,心形,被毛,末端尖,插入於2、4基節之間。無發聲器。自背面觀察,前眼列後凹,後眼列橫直;兩列中眼間距均略大於中側眼間距;後中眼直徑與前中眼直徑之比等於4比3;前中眼暗褐色,余跟白色。螯肢黃色,前齒堤3齒,後齒堤6小齒。步足黃色,腿節有2黑色環斑,膝節1,脛節2,後跗節2,跗節無環斑,這些環斑在背緣中斷。足式4、1、2、3。腹部背面黃色,有長毛,除前方有1深灰色大斑外,向後有5條“人”字形斑,各“人”字形斑的中央頂端與前1個“人”字形斑的後緣連線或不連線,這樣形成1條中央縱帶,在中央縱帶兩側各另有1縱帶,亦前後相連或中斷。腹部腹面黃色,在兩側的後紡器前各有2個黑色斑,前面的小而色淺,後面的大而色深。6紡器,排列1橫列,從內側到外側依次為中紡器、前紡器和後紡器。中紡器短,1節,黃色,兩中紡器的基部相距約為中紡器節的1/3個直徑的距離,前紡器和後紡器各由2節組成,前紡器的梢節甚短,後紡器基節長:梢節長=16:11。前紡器和後紡器基節的近體端有深黑色斑紋。氣管氣門位於生殖溝至紡器的近中間位置(生殖溝至氣門間的距離:氣門至兩中紡器基部的距離=25:28)。外雌器外形呈橫橢圓形,橫橢圓形的周邊隆起,但前緣不隆起,受精囊橢圓形,位於後端,受精囊管自兩側彎向前方。
雄蛛體長3.2毫米;頭胸部長1毫米,寬1.1毫米;腹部長2.2毫米,寬1.2毫米。腹部較雌蛛狹窄,腹部背面及步足斑紋較雌蛛者色淺,但仍可辨認出。無發聲器。中紡器間距等於1箇中紡器基節的直徑。其他特徵同雌蛛。足式:4、1、2、3。雄蛛觸肢脛節突起彎鉤狀;膝節突起基部粗,遠端變細,在膝節突起後緣中部有1小突起,小突起上著生1根長鞭毛,鞭毛彎曲;腿節無突起。插入器細長而彎曲,發自生殖球腹面外緣中部,向後復向前沿跗舟內緣彎曲,再轉向生殖球的外上緣。

分布範圍

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四川等地,多生活於稻田及溝邊雜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