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春

鞭春

鞭牛又稱鞭春牛或鞭春,吳越地區的特色傳統民俗。立春日或春節開年,造土牛以勸農耕,州縣及農民鞭打土牛,象徵春耕開始,以示豐兆,策勵農耕。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傳統民俗語文化的重要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鞭春
  • 又稱:鞭春牛
  • 別稱:鞭春
  • 拼音:biān chūn
拼音,注音,條目,引證解釋,

拼音

biān chūn

注音

ㄅㄧㄢ ㄔㄨㄣ

條目

鞭春

引證解釋

歲時風俗,州縣於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豐年。也稱“打春”。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立春》:“立春前一日, 開封 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 開封 、 祥符 兩縣,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 宋 吳自牧 《夢粱錄·立春》:“ 臨安 府亦鞭春開宴,而邸第饋遺,則多效內庭焉。”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進春》:“立春日,各省會府州縣衛遵制鞭春。”參見“ 鞭牛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