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瘁,死而後已(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是一則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後出師表》。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該成語的結構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拼音: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 出處:《後出師表》
- 注音字母:ㄐㄩ ㄍㄨㄥ ㄐㄧㄣˋ ㄘㄨㄟˋ,ㄙˇ ㄦˊ ㄏㄡˋ ㄧˇ
- 語法結構:偏正式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狀語
成語出處,成語故事,成語寓意,成語運用,
成語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中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後由此演變出成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成語故事
諸葛亮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當了丞相。他一心想北伐中原,恢復漢室,一統天下。公元223年,蜀漢皇帝劉備去世。臨終前,他拉著諸葛亮的手說:“你的才能高出魏帝曹丕十倍,必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如果我兒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不能輔佐,你可自取而代之。”諸葛亮聽後,哭著說:“我會忠心耿耿地輔佐劉禪,一直到死。”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承擔起輔助劉禪治理蜀國的重任。他事必躬親,盡心盡責,很快使蜀國恢復了國力,慢慢強盛起來。為了完成劉備生前遺願,他曾先後六次率軍隊攻打魏國,爭奪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諸葛亮又一次準備北伐。臨出征前,諸葛亮給劉禪寫了篇名為《後出師表》的呈文,分析當時天下形勢,表明決心。文章結尾的時候,諸葛亮寫了“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這句話,表明自己要忠誠謹慎地拿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為止。劉禪同意了他的北伐計畫。諸葛亮帶領大軍北上,但是由於雙方力量懸殊,未能徹底取勝。諸葛亮並沒有因為目的難以達到而灰心喪氣,他不斷進攻,最後病死在軍營之中。
成語寓意
諸葛亮這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直都被大家引用、傳頌,因為人們覺得只有像他這樣具有偉大人格的人,才能夠下定這樣的決心。鞠躬盡瘁,無怨無悔,自己無所求,一直做到死為止,這就是全力以赴,一點兒沒有保留。諸葛亮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年紀大了,是不是要休息休息,也沒有因為自己生病了,多拖一點兒時間把病養好。他是稍微有一點兒機會,稍微有點兒希望,就要努力抓住,去完成他的承諾。諸葛亮的這種精神,一直都被人敬仰。人們學諸葛亮,不僅要學他的機智,更要學他重承諾的精神。這種獻身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人們應該繼承和發揚。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該成語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運用示例
清·黃宗羲《巡撫天津右僉都御史留仙馮公神道碑銘》:臣兄荷皇上知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敢言病。
現代·毛澤東《紀念孫中山先生》: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