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膜出血

鞏膜出血

鞏膜出血是指結膜小血管破裂出血聚於結膜下稱為球結膜下出血,中醫稱為白睛溢血。常僅僅出現於一眼,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組。球結膜下出血的形狀不一,大小不等,常成片狀或團狀,也有波及全球結膜成大片者。

基本介紹

  • 症狀名稱:鞏膜出血
病因,診斷,鑑別,預防,

病因

常僅僅出現於一眼,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組。偶爾可有激烈咳嗽、嘔吐等病史。其他可能相關的病史有:外傷(眼外傷或頭部擠壓傷)、結膜炎症、高血壓、動脈硬化兒童、腎炎、血液病(如白血病、紫癜、血友病)、某些傳染性疾病(如敗血症、傷寒)等。

診斷

球結膜下出血的形狀不一,大小不等,常成片狀或團狀,也有波及全球結膜成大片者。少量呈鮮紅色,量大則隆起呈紫色,多發生在瞼裂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出血常有向角膜緣移動的傾向,也有因重力關係而集聚在結膜下方者。出血先為鮮紅或暗紅,以後變為淡黃色,最後消失不留痕跡。

鑑別

1、視網膜出血:視網膜出血不是一種獨立的眼病,而是許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病所共有的病症。臨床上一般通稱為眼底出血。
視網膜出血以毛細血管病變最為常見,主要是毛細血管內膜損壞,滲透性增加,使血液滲出;其次是來自靜脈方面的出血,多發生在局部或全身病變,靜脈血流遲緩或滯留,血液粘稠度改變,靜脈血栓,靜脈壁的炎症等;由動脈方面發生的出血比較少見,主要見於血管壁局部粥樣硬化或血管栓塞等情況。
中醫認為:氣溫則血活,氣塞則血凝,臨床上氣虛不攝或氣虛運行遲滯,或氣滯血行受阻則容易引起上眼底出血,瘀血阻滯目絡,常導致眼前浮雲飄移,如旌旗拂搖,視物黑茫不見,反覆發作,可出現眼部脹痛等,直至失明。
2、睫狀充血:眼部的充血發紅是眼科患者常見的體徵之一。常說的紅眼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泛指眼結膜充血與睫狀充血。結膜充血病變僅限於結膜疾病或有關的表淺刺激,而睫狀充血則包括角膜、鞏膜、前色素膜的疾病,常有一定嚴重性。
結膜充血 3、結膜充血:正常情況下,球結膜的血管都是癟著的,處於“沉睡”狀態,血管內並沒有血液通過,因而鞏膜總是顯得那樣潔白無瑕。當遇到細菌、病毒等入侵時,“沉睡”著的血管會馬上被“驚醒”,繼而擴張。於是紅色的血液從四面八方蜂擁面至,鞏膜也就紅起來了。發炎的眼睛最醒目的症狀就是眼紅,如患有急、慢性結膜炎、各種角膜炎、虹膜睫狀體炎、鞏膜炎、青光眼、眼部化學燒傷等,都可有不同程度的眼充血。眼球充血分為淺層和深層兩種。前者呈鮮紅色,稱為“結膜充血”;後者是暗紅色,稱為“睫狀充血”。二者兼有的,稱為“混合性充血”。這些情況不同的充血,在醫生檢查與診斷時很有意義,也是判斷眼病輕重的重要依據之一,可是一般外行人很難分得清楚。 有人認為,眼睛紅得越厲害,病情也就越重。還有些人對眼紅不重就不大在意。其實不然。例如急性結膜炎,發病急,充血重,但是卻算不上什麼大病,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一般也不會引起大問題,比較容易治癒。但是,對慢性虹膜睫狀體炎、鞏膜炎、青光眼等病,充血症狀並不太明顯,但是卻是不可忽視的重症眼病。絕大多數內眼病,外表上並沒有充血,但卻可能導致失明。所以不要單從紅眼的輕重,或有無眼睛充血去判斷眼病的輕重。
鞏膜出血
4、自發性球內出血:為葡萄膜中常見的惡習性腫瘤,多見於40~60歲,與性別或左右眼無關,可以發生於脈絡膜的任何部位,但常見於眼的後極部,有時可以出現自發性球內出血,但總體發病機率為百萬分之一~二。

預防

鞏膜出血輕者一般可以自愈,初起宜冷敷,三天后可酌情熱敷。由劇烈嗆咳、嘔吐、外傷、酗酒等所致者,主要針對病因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