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古城址

鞍山古城址

坐落於遼寧鞍山"二一九"公園湖畔,東山風景區內。與著名的玉佛苑合璧為一處,構成完整的佛教文化場所,又是一處綜合性旅遊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鞍山古城址
  • 地址:遼寧鞍山"二一九"公園湖畔
  • 性質:綜合性旅遊場所
  • 主體:古代建築、古典園林
歷史背景,主要景觀,

歷史背景

鞍山古城,原名“鞍山驛堡”,坐落在東、西鞍山之間,瀕臨於楊柳河南岸,因明代設定驛站而得名。
古城周長1160米,高約10米,辟拱洞式東、西二門。建築雖已年久,但從斷垣殘壁上,仍可看出當年氣概之雄偉。
據《盛京通志》記載:鞍山驛堡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萬曆六年(1578年)始築磚城。早年,西南門楣上嵌有“鞍山驛堡”四個磚額大字,為明代進士張鏊手書。
洪武八年(1375年),元殘餘勢力“納哈出”縱兵數萬進犯遼南,首據鞍山,北犯遼陽,南攻海蓋,是時遼南勢危告急,經遼東都司指揮使馬雲、葉旺率軍力戰才轉危為安。直至洪武二十年,這股元軍殘餘才被平定。是年於這裡築城堡設驛站,被視為遼南的通衢重鎮。
公元1626年(明天啟六年)五月,明平遼總兵毛文龍為收復遼陽,在鞍山驛與清將巴布泰所率的清軍展開過激烈戰鬥,雙方傷亡慘重,最後還是以明軍慘敗告終。事過三百餘年的今天,這一帶偶而還有箭鏃出土。
鞍山驛,明代時屬遼東都指揮使司定遼中衛管轄,除常駐巡檢外,還設定遞運所,驛館等。遼南地區往來的信函、包裹都要經由遞運所轉送。驛站備有大批馬、驢等交通工具,供遞運役使。驛館,是專為過往官員食宿設定的,按官職分別給予接待,此制一直沿至清末。
出土文物證明,過去鞍山城冶鐵業已具相當規模,1958年城內西北角曾發現多處冶煉遺址。明清兩代,古城商業興盛,手工業發達,城內各種商鋪、客棧、錢莊典當、茶房酒肆,應有盡有;其它紡織、榨油、釀酒、編織等作坊遍及城區內外。每逢集日,商賈雲集,人群熙攘,熱鬧非凡,清魏燮均有“鞍山驛小憩”詩,描繪出鞍山驛堡昔日人來車往的繁盛圖景:
馳抵鞍山道,春風送客鞭。
壞橋荒驛水,寒村破城煙。
行旅通車馬,居民起市廛。
停驂且膏秣,又費買春錢。
近代史上的鞍山城,曾譜寫過光輝的篇章,但也銘刻過辛酸。1900年(光緒26年)遼南地區轟轟烈烈的義和團反帝運動,最先發生在這裡。這一運動遭到沙俄軍隊的殘酷鎮壓,鐵蹄所至,人們紛紛逃難,房屋多被焚毀,景象淒楚。劫難後的鞍山城破敗了,加之後來建市區,又僻居一方,被人們淡忘了。隨著歲月的流逝,古城破壞嚴重,滿目瘡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愛我鞍山,修我古城”的贊助下,修復了西門和部分牆垣,使古老的鞍山城充滿了新的生機。當夏秋之際,登上古城頭,翠綠色的莊稼,映入眼帘,藍澄澄的河水,繞城靜靜地流淌,和教室里送出來的歌聲,織成一幅恬靜的喜人景象。

主要景觀

其外部環境以古代建築、古典園林為主體,整個布局雄偉壯觀、氣勢恢宏,亭、台、樓、閣、殿、宇錯落有致,金壁生輝。園林中春蘭、夏蟬、秋菊、冬雪四季景異,與佛教文化、藝術相交融;拜祭台上矗立著6.19米的露天滴水觀音創東北之最。每天香菸繚繞,會讓您流連忘返,如置身於淨土之中。全長近千米的羅漢洞內,五百羅漢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填補東北佛文化空白;全長873米的《五百羅漢圖》又創世界之最;濟公膳圓樓,精心烹製歷代皇室、民間、寺院傳統齋膳精品,為東北地區所獨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