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雲鴿

靳雲鴿(1875年-1953年),女,綽號張大腳、張老姥子,民國年間的大地主,靳氏“延福堂”的主政人,濟寧縣八里舖(今濟寧市市中區前鋪、後鋪居委)村人,原籍為鄒縣城南苗莊,系北洋政府總理靳雲鵬之三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靳雲鴿
  • 別名:張大腳、張老姥子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濟寧縣八里舖(今濟寧市市中區前鋪、後鋪居委)村
  • 出生日期:1875年
  • 逝世日期:1953年
  • 性別:女
簡介,發家原因,

簡介

張大腳生性潑辣,吃苦耐勞。幼時家貧,為從事體力勞動,她沒有像同時代的婦女那樣認真地纏足,因而腳板較大。清光緒年間隨父母逃荒到濟寧.1896年嫁給城東八里舖村的張書太為妻,人送綽號張大腳。婚後生有一女。為延續張家香火,她主動為夫納妾,生子王鈞。30餘歲時其丈夫去世。因靳家的男人們都在外做官,她便回到娘家執掌靳氏家政。
她的大弟弟靳雲鵬清末官至四品,後任山東都督,直升至北洋政府國務總理;二弟靳雲鸚為河南省長,並當過吳佩孚的副司令。弟弟們的發跡,為靳家弄到不少錢財。張大腳用這些錢財先是在鄒縣望雲村一帶為靳家買地12頃,而後採取地滾地、利滾利、貴賣糧賤買地、放租放貸等多種盤剝手段,大肆巧取豪奪土地,在僅30年左右的時間裡,即為靳家置地約280頃,大多分布在濟寧東部的泗河兩岸至鄒西一帶,並延伸到兗州和滕縣境內。為經營管理這些土地,她分別在鄒縣的望雲、兗州的婁莊、濟寧的鄭莊和吳家灣建有莊子
1922年,濟寧玉堂股東孫印台三兄弟不和,將坐落在測河北岸鄭莊的一處莊園賣給靳家。張大腳遂將該莊園改名為“延福堂”。從此,靳氏莊園的大本營由鄒縣望雲遷至濟寧鄭莊。該莊園原為一幢官邸。主房三進院落,建有明三暗五大廳,東西各有廂房。大廳後面建有堂樓,上下各五間,東有配房,西有兩處跨院:前為書齋,後為閨樓。堂樓後面是花園,東有假山,西有涼亭,小溪荷塘相連,綠樹翠竹遍布其間。該莊園買歸靳家後,張大腳又擴建了東西兩個大院:東為牲畜院,西為糧倉、炊事院。擴建後的整個莊園南北長260米,東西寬270米,占地100多畝。有樓亭房舍400多間;養著騾馬200多匹、牛驢160多頭,豬羊600多頭(只);常年儲糧達1200多萬斤;有大車400多輛;有長工、傭人200多人,農忙時僱工多達五六百人。

發家原因

張大腳的發家,主要是利用兩個弟弟的權勢抬高自己的身價,使當地官吏都得尊敬她,即害怕她或是讓著她,為其大開方便之門。在靳雲鵬任山東都督期間,鄒縣知縣因一個僱工挨打而得罪了她,她一直罵到縣衙大堂上,迫使這位原來不知其背景的知縣辭職走人。接著,靳家一位姓高的親戚當了鄒縣知縣,這為她的無忌橫行和靳家的暴發提供了保障,使靳家一躍成為魯南地區的暴發大地主,而她則是這個大經營地主之家的實際主政人。
靳家土地多家業大,為防止被搶被盜,她利用弟弟們送回來的槍枝(共有長槍100多支、短槍10多支,還有機槍)組織起十幾個人的護衛隊,專門為其看家護院。對土匪強盜,她有打也有拉。一方面,她在鄭莊村北建起一座土圩子,在望雲村建起一座四合樓,角上都設有炮樓,以防備土匪強盜的襲擊;另一方面,當微山湖裡或峰山上的土匪捎信向她哭窮討賞時,她也成千元地接濟他們,為的是相安無事,或者她認為必要時可以利用他們.
張大腳對僱工的管理非常嚴厲,動輒訓人,罵聲不絕於口。她對佃農租戶交糧交款的數量及期限規定得十分嚴格,對不能按期限如數交租者,尤其對於欠租和外出躲債的,輕者讓家丁前往逼糧逼款,趕豬牽羊,揭鍋封門:重則打人抓人,致其傾家蕩產、家破人亡也在所不惜。據史料記載,當年遭其迫害致死的農民達10餘人。對凡因天災人禍或傷病等情況實在無力交租的佃戶,只要去當而向其磕頭求情,她不但予以減租或免租,甚至還可以周濟一點糧食。
張大腳信奉佛教,每天誦經念佛。為表現其樂善好施,她曾按照其弟靳雲鵬的授意,代表靳家出資在鄒縣城裡興辦了一所鄉農學校;峰山上的道觀等古建築物,她曾出資修葺過多次,並且每年春天都在峰山上植樹造林:為修建濟寧城隍廟,她不但捐巨資,還在鄭莊專門建窯燒制磚瓦。每逢災年春荒之際,她都設棚放粥。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延福堂靳”聲震魯南,張大腳幾乎成了坐鎮濟寧、鄒縣和充州三縣的土皇帝,凡三縣縣長上任,都要首先拜訪她,並看她的眼色辦事。因此,張大腳更是無法無天,橫行鄉里.在1946年進行的土地革命鬥爭中,中共堯山縣委決定發動三縣農民鬥爭惡霸地主張大腳,並召開了由兩萬多人參加的鬥爭大會。20多名苦主紛紛上台揭發其罪行。張大腳當場被宣布逮捕,爾後被判刑入獄。
張大腳獲釋後,回到鄒縣苗莊,寄住其韓姓四姨家,靠紡線維持生活。新中國成立前夕,她寄住在北京的女兒家,直到1953年病死。她本無名字,因死後刻立墓碑的需要,家人臨時為其取名曰:靳雲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