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葉茶藨子

革葉茶藨子(學名:Ribes davidii Franch.)是虎耳草科,茶藨子屬植物。常綠矮灌木,高0.3-1米;小枝灰色至灰褐色,皮稍條狀或片狀剝離,嫩枝短,褐色或紅褐色,光滑無毛,無刺,枝頂常具葉2-5枚;產湖北(鶴峰)、湖南(新寧)、四川(西部、東南部)、貴州(遵義)、雲南(貢山)。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植株,葉,花,果,花果期,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變種,

形態特徵

植株

常綠矮灌木,高0.3-1米;小枝灰色至端項良灰褐色,皮稍條狀或片狀剝離,嫩枝短,褐色或紅褐色,光滑無毛,無刺,枝頂常具葉2-5枚;芽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3-6毫米,先端急尖至短漸尖,鱗片草質,外面無毛。

葉倒卵狀橢圓形或寬橢圓形,革質,長2-5厘米,寬1.5-3厘米,先端微尖或稍鈍,具突尖頭,基部楔形,上面暗綠色,有光澤,下面蒼白色,循歸臘兩面無毛,不分裂,邊緣自中部以上具圓鈍粗鋸齒,齒頂有突尖頭,基部具明顯3出脈;葉柄粗短,長0.5-1.5厘米,具腺毛。

花單性,雌雄異株,形成總狀花序;雄花序直立,長2-4 (6) 厘米,具花5-18朵;雌花序常腋生,長2-3厘米,具花2-3朵,稀達7朵;果序具果1-2枚;花序軸具柔毛和腺毛;花梗長3-6毫米,幼時被稀疏柔毛和腺毛,逐漸脫落至老時無毛;苞片橢圓形或寬橢圓形,長7-9毫米,寬3-5毫米,先端微尖或稍鈍,無毛,邊緣常疏生短腺毛,具單脈;花萼綠白色或淺黃綠色,外茅應晚面無毛;萼筒盆形,長2-4毫米,寬5-7毫米;萼片寬卵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5-4毫米,寬2-3毫米,先端鈍;花瓣楔狀匙形或倒卵圓形,長約為萼片之半,先端截形或圓戰協姜狼狀截形;雄蕊短於或約與花瓣近等長,花葯圓形,雌花中的雄講端蕊幾無花絲,花粉不育;凶習員充子房光滑無毛,雄花無子房;花柱先端2裂,柱頭頭狀。

果實橢圓形,稀近圓形,長8-11毫米,寬6-8毫米,紫紅色,無毛,具20-25粒細小種子。

花果期

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900-2700米的山坡陰濕處、路邊、岩石上或林中石壁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湖北(鶴峰)、湖南(新寧)、四川(西部、東南部)、貴州(遵義)、雲南(貢山)。
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寶興。

主要變種

光果茶藨子(變種)(植物分類學幾謎夜報)
var. yunnanense L. T. Lu in Acta phytotax. Sin. 31 (5): 454. 1993.
與上述變種區別在於花梗、花萼和果實均無毛。
產雲南東北部、西北部至西部。生於岩石上、林內或林緣,海拔2100-3600米,有時附生於喬木樹幹上。模式標本采自嵩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