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浪漫諦克

普羅文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興起於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開端的中國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里(1920—1929)。它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新文學進入到新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中國文學的現代化任務主要側重於“現代民族文化的重建與民族人格的重鑄。”所謂“普羅文學”即以描寫革命為指歸的文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革命浪漫諦克
  • 意義:標誌我國新文學進入到新歷史階段
  • 普羅文學:描寫革命為指歸的文學
  • 時間:1920—1929
產生前因,發展階段,意義與作用,

產生前因

“革命浪漫諦克”或曰“英雄主義的革命浪漫諦克”。
1928年前後,普羅文學成為銳不可擋的歷史潮流湧現出來,許許多多的刊物(如《創造月刊》、《大眾月刊》)等大量刊登普羅文學作品以蔣光慈(1901—1931)為代表的普羅文學作家憑著革命的高度熱情和對背叛了革命的反動階級的無比痛恨,要創建一種表現工農革命鬥爭的“新興的文學”。在他們看來,這種文學無先例可循,無經驗可借,因此他們便去尋找自己的創作路線,這便是“革命浪漫諦克”或曰“英雄主義的革命浪漫諦克”。

發展階段

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個是它的興起階段,主要是以蔣光慈為代表的普羅文學青年作家創辦文學社(如太陽社、創造社)為標誌。
第二個階段是普羅文學作家的“自我批評”階段,以華漢為代表的作家首先意識到“革命浪漫諦克”傾向和“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所造成的普羅文學的種種弊端,而為了文學的發展進行“自我批評”和“自我肅清”。
最後一個階段是普羅文學在經過一段曲折道路後獲得新發展的階段,它是以茅盾為代表的“社會分析派”的出現為標誌。普羅文學的這三個階段性特徵恰是當時社會心理的反映。

意義與作用

瞿秋白最早提出"革命的浪漫諦克"這一概念,並對這一文學現象進行了尖銳的批評,這種批評,不僅反映在對此類作品的評論中,更多地體現在倡導革命文學、提倡文藝大眾化的文章中,而更為深入地剖析和清算,則反映在馬列文論的譯介和現實主義理論體系的建構過程中;既有其不容忽視的意義和作用,也有其明顯的歷史局限.對此問題的研究有助於深入了解瞿秋白的文藝思想和左冀文學運動發展的曲折歷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