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吏部之弊》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革吏部之弊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白居易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革吏部之弊
問:吏部之弊,為日久矣。今吏多於員,其故何因?官不得人,其由何在,奸偽日起,其計何生?馳騖日滋,其風何自?欲使吏與員而相得,名與實而相符,趨競巧濫之弊銷,公平政理之道長,妍媸者不能欺於藻鏡,錙銖者不敢詐於銓衡,豈無良謀,以救其弊?
臣伏見吏部之弊,為日久矣,時皆共病,不知其然,臣請備而言之。臣聞古者計戶以貢士,量官而署吏,故官不乏吏,士不乏官,士吏官員,必相參用。今則官倍於古,吏倍於官,入色者又倍於吏也。此由每歲假文武而筮仕者眾,冒資蔭而出身者多,故官不得人,員不充吏,是以爭求日至,奸濫日生,斯乃為弊之一端也。臣又聞古者州郡之吏,牧守選而舉之,府寺之寮,公卿辟而署之,其餘者乃歸有司。有司所領既少,則所選必精,此前代所以得人也。今則內外之官,一命以上,歲羨千數,悉委吏曹。吏曹案資署官,猶懼不給,則何暇考察名實,區別否臧者乎?至使近代以來,寖而成弊,真偽爭進,共征循資之書,賢愚莫分,同限停年之格,才能者淹滯而不振,巧詐者因緣以成奸,此又為弊之一端也。今若使內外師長者各選其人,分署其吏,則庶乎官得其才矣;使諸色入仕者量省其數,或間以年,則庶乎士不乏官矣。官得其才,則公平政理之道所由長也;士不乏官,則趨競巧濫之弊所由銷也。矧又減銓衡之偏重,則力不撓而易平矣;分藻鏡之獨鑒,則照不疲而易明矣。與夫千品折於一面,百職斷於一心,功相萬也。得失相懸,豈不遠矣。臣以為芟煩剗弊,莫尚於斯。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