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別稱:脂溢性濕疹
- 英文名稱:seborrheic dermatitis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多發群體:成人、新生兒
- 常見發病部位:頭面、軀幹富皮脂腺區
- 常見病因:可能與皮脂腺分泌過多、馬拉色菌有關
- 常見症狀:紅斑上油膩鱗屑或痂皮,對稱分布,輕度瘙癢
病因,臨床表現,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脂溢性皮炎的發病可能與皮脂溢出、微生物、神經遞質異常、物理氣候因素、營養缺乏以及藥物等的作用有關。近年來,卵圓形糠秕孢子菌與脂溢性皮炎的關係得到了重視,認為其在脂溢性皮炎的發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此外,精神因素、飲食習慣、B族維生素缺乏和嗜酒等,對本病的發生髮展也可能有一定影響。泛發而頑固的脂溢性皮炎可以是HIV感染重要的皮膚症狀。
臨床表現
皮損主要出現在頭皮、眉弓、鼻唇溝、面頰、耳後、上胸、肩胛間區、臍周、外陰和腹股溝等部位。初期表現為毛囊周圍炎症性丘疹,之後隨病情發展可表現為界限比較清楚、略帶黃色的暗紅色斑片,其上覆蓋油膩的鱗屑或痂皮。自覺輕度瘙癢。發生在軀幹部的皮損常呈環狀。皮損多從頭皮開始,逐漸往下蔓延,嚴重者可泛發全身,發展為紅皮病。
嬰兒脂溢性皮炎常發生在出生後2~10周,頭皮覆蓋油膩的黃褐色鱗屑痂,基底潮紅。眉弓、鼻唇溝和耳後等部位也可能受累,表現為油膩性細小的鱗屑性紅色斑片。常在3周至2個月內逐漸減輕、痊癒。對於持久不愈者,應考慮特應性皮炎的可能性。
鑑別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症狀、體徵診斷多無困難。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1.頭面部銀屑病
損害分散成片狀,界限分明,鱗屑很厚,觸之高低不平,頭髮不脫落,短髮聚集而成束狀,重者損害可連成大片,擴展至前髮際處,侵及前額數厘米。颳去鱗屑有薄膜現象(即將鱗屑刮除,其下為一紅色發亮的薄膜)及出血現象(即輕刮薄膜可出現散在小出血點),薄膜現象和出血現象是銀屑病損害的重要特徵。
2.玫瑰糠疹
好發於頸、軀幹、四肢近端,呈橢圓形斑疹,中央略帶黃色,邊緣微高隆起,呈淡紅色,上覆白色糠秕樣鱗屑。初起為單個損害,稱為母斑;母斑漸大,直徑可達2~5cm或更大,有時可有2~3個母斑同時出現,1~2個月後陸續出現較小的紅斑,發生於軀幹處,皮疹長軸與皮紋一致,一般4~6周可自行消退,不復發。
3.體癬
損害邊緣隆起而狹窄。界限清楚,有中央痊癒向周圍擴展的環狀損害。瘙癢明顯,患者往往有手足甲癬的病史。
4.紅斑性天皰瘡
主要分布於面、頸、胸背正中部。開始在面部有對稱形紅斑,上覆鱗屑及結痂,頸後及胸背部紅斑基礎上有水皰出現,破裂後形成痂皮,尼氏征陽性。
治療
嬰兒脂溢性皮炎通常有自愈傾向,成年人脂溢性皮炎則常為慢性復發性過程,通常需要長期反覆醫治。
1.一般處理
生活規律,睡眠充足,調節飲食,多吃蔬菜,限制多脂及多糖飲食,忌飲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過度精神緊張。
2.外用藥
(1)糖皮質激素 主要用於炎症較重的皮損,可外塗中效或強效糖皮質激素製劑,療效好,但不宜久用,尤其是在面部。低效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製劑作用較弱,適用於嬰幼兒。
(2)抗菌藥 外塗2%紅黴素軟膏或凝膠、5%甲硝唑霜或含1%氯黴素和0.1%地塞米松的霜劑。
(3)硫化硒洗劑 具有殺真菌和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還可減少皮脂分泌及皮脂中脂肪酸的含量。
(4)巰氧吡啶鋅洗劑 巰氧吡啶鋅洗頭劑的濃度為1%~2%。除外用於頭皮外,還可用於其他部位,如面部、眉弓部和軀幹部。不用於瞼緣,以免刺激眼睛。把該藥塗於患處,停1~2分鐘後用清水洗去。每日外塗1~2次,當症狀已獲控制,改為每日1次即可,但必須堅持下去,以免復發。該洗頭劑對表皮細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此外,還有廣譜抗菌作用,並能抑制卵圓糠秕孢子菌生長。
(5)抗真菌製劑 抗真菌製劑特別是咪唑類的藥物有較好的療效。通常使用含酮康唑(2%)、伊曲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咪康唑、奧昔康唑、異康唑或環吡司胺的洗髮劑或霜劑及特比萘芬(1%)製劑。抗真菌製劑除抗真菌外,還有抗炎、抗菌和抑制細胞壁脂質形成等多種作用。
(6)硫磺和(或)水楊酸洗劑及其他 硫磺和(或)水楊酸具有抑菌、除屑作用,對本病有一定療效,但比不上巰氧吡啶鋅和硫化硒,且刺激性大。煤焦油製劑有抗炎、抗菌和抗核分裂作用,但有色、有臭味和有刺激性,故通常僅用於頭皮。
3.內用藥
(1)糖皮質激素 如潑尼松,治療於皮損面積大而炎症重的病例,療程通常限於7~10天,不宜過長。
(2)雷公藤多苷 適用於炎症明顯、範圍較大的患者。若聯合小劑量糖皮質激素,則效果更佳。
(3)抗生素 炎症較重的脂溢性皮炎病灶內往往合併有細菌感染(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有時甚至出現膿皰和頸淋巴結增大。適當套用抗生素,如四環素或紅黴素。
(4)B族維生素 包括維生素B2、維生素B6和複合維生素B,長期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