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廣播電視新聞學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廣播電視新聞學

《廣播電視新聞學》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畫”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廣播電視新聞學》一改過去廣播、電視分著的情況,在理論和實務上將二者有機融合。理論方面廣泛涉獵了新聞學、傳播學研究的新成果,並貫穿了文化批評理論的基本精神,保持了新的研究視野;實務方面結合作者參與媒體活動獲得的各種經驗和媒體的發展現狀,提出有現實指導性和一定前瞻性的見解:新聞意義的生髮與符號的關係、廣播、電視符號系統的描述、鏡頭的人文關懷問題,節目的編排與策劃、新聞觀(聽)眾調查、新聞節目播出方式與許可權的研究、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的傳播格局等。

基本介紹

  • 書名: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廣播電視新聞學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頁數:313頁
  • 開本:16
  •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李岩 黃匡宇
  • 出版日期:2006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4010102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廣播電視新聞學》可作為高等學校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教材,也可供新聞工作者使用。

圖書目錄

上編 廣播電視新聞概述
第一章 廣播電視新聞
第一節 廣播電視新聞的定義與內涵
一、廣播電視新聞的定義
二、廣播電視新聞的內涵
第二節 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特性與共性
一、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特性
二、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共性
第三節 廣播電視新聞的社會功能
一、傳播新聞,播報政令
二、溝通監督,引導輿論
三、交流信息,服務社會
四、傳授知識,豐富生活
第二章 廣播電視新聞史略
第一節 科學技術與廣播電視
一、廣播電視的產生與發展
二、廣播電視的類型和制式
三、廣播電視技術的更新
第二節 世界廣播電視新聞事業
一、美國廣播電視新聞簡略
二、英國廣播電視新聞簡略
三、日本廣播電視新聞簡略
四、前蘇聯與俄羅斯廣播電視新聞簡略
第三節 中國廣播電視新聞事業
一、廣播新聞事業
二、電視新聞事業
三、港澳台地區廣播電視新聞事業
第三章 廣播電視管理與節目規範
第一節 廣播電台電視台的創辦與管理
第二節 廣播電視節目管理
第三節 廣播電視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
一、職業道德準則的主要內容
二、道德實踐中的問題
三、道德的他律與自律
第四章 廣播電視觀(聽)眾調查
第一節觀(聽)眾調查的理念
一、觀(聽)眾調查的意義
二、觀(聽)眾的基本構成
第二節 觀(聽)眾調查的主要形式
一、樣本選擇
二、觀(聽)眾調查的主要形式
第三節 觀(聽)眾調查的研究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二、定量分析法
三、內容分析法
四、觀(聽)眾調查的主要術語
第四節 觀(聽)眾調查及研究觀念的變化
第五章 廣播電視新聞事業的發展
第一節 數字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一、網路媒體的興起
二、利用數位技術帶來的機遇
第二節 新的媒介機制與傳播理念
一、公眾與媒介的互動影響
二、新的媒介機制
三、傳播理念的變化

中編 廣播新聞
第六章 廣播新聞的符號系統
第一節 聲音符號的特徵
一、聲音的物理性
二、聲音的生理性
三、聲音的心理性
第二節 廣播語言符號的分類與作用
一、語言的一般特點
二、廣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區別
第三節 廣播非語言符號的分類與區別
一、非語言符號的特點
二、廣播非語言符號的分類與功能
第七章 廣播新聞節目
……
下編電視新聞
參考書目
後記

文摘

上編廣播電視新聞概述
第一章廣播電視新聞
第二節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特性與共性
了解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特性與共性,是為了與其他傳播媒介的性質相區別,在比較中知己知彼,發揮媒介的最大功效。
一、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特性
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特性是指廣播電視在進行新聞傳播過程中所顯現出的特有的性能。它與報紙新聞、通訊社新聞等其他類別的新聞有著本質的區別。
(一)廣播新聞的傳播特性
1.傳播的快捷性
廣播新聞傳播的快捷性取決於三個方面:首先來源於廣播的實況直播,這種播出縮短了公眾和媒介之間的距離,省略了新聞製作的過程,縮短了信源與信宿之間的距離,利用距離的縮短產生了快捷。其次,電波以每秒鐘30萬公里的速度進行傳播,廣播以這種速度傳播新聞,其時間差幾乎為零。再者,來源於製作程式的簡單。廣播新聞的製作過程中比報紙簡略,雖然也需要有電腦打字、校對,但免去了美工、排版、印刷、裝訂、運輸、發行等工序。
同樣,廣播的製作過程也比電視的製作過程單純的多,雖然電視也具有直播的性能,但是廣播仍然有自己的兩大優勢:一是設備簡單使得操作簡單,從而產生了速度的提升。廣播不同於電視,不需要龐大的直播攝製裝卸設備、遙控設備,具備現場的音響發射裝置即可。廣播記者或聽眾都可以利用手機向電台報導眼前正在發生的事件。二是廣播播出手續簡單,主持人或記者只要有一篇廣播稿即可,不同於電視需要對自身形象、演播室和現場各個環節作出調節,也不需要對眾多的操作者作出協調。這兩個方面構成了傳播快捷性的基礎。這種快捷性還反映在客群對新聞的接受方面,接受的快捷無疑使新聞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傳播時效。廣播新聞用電波傳輸,在導線通達或電波覆蓋的範圍內,只要有接受工具就可以接受到廣播信號。收音機、半導體的便利性也使得這種接受的快捷成為可能。
據1986年7月在上海進行的社會調查表明,我國81.6%的客群最先從廣播上獲得新聞,其中,文化比較發達的上海青浦縣,有92.2%的聽眾最先從有線廣播中獲得新聞。在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女士去世的時候,中央幾大媒體中斷了正常的節目插播這條信息,最早播出的兩大媒體分別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時間為晚9點;中央電視台,時間為晚9點10分。1981年3月30日2點25分,美國總統里根遇刺,在這個突發性的新聞事件中,各大媒體展開競爭,然而廣播以其快捷的優勢遙遙領先,僅在事發後兩分鐘,美國廣播公司(ABC)電台的駐白宮記者就接二連三的不斷發回報導。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電台的記者也在4分鐘後做了現場報導。6分鐘後,美國廣播公司的電視錄像在沒有剪輯的情況下,播放了實況。幾小時後,報紙開始刊登有關報導。伺樣,美國總統詹森的辭職新聞也最先是由廣播電台發出的。這些歷史事件證明,廣播以它“先聲奪人”的優勢,在快捷性上可以占據領先的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