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面人湯
- 外文名:Tang Zibo
- 別名:湯子博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北京市通縣
- 出生日期:1882
- 職業:麵塑製作
- 主要成就: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湯子博工作室
- 代表作品:“面人湯”麵塑
“面人湯”父子兩代傳奇故事
湯夙國老人196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文革”後幾經輾轉調回母校工作,以副研究員身份退休。接受過高等教育和在高校工作的經歷,讓這位77歲老人至今提起仍倍感自豪。
父親第一個將扦舉式面人改成案頭陳設式
湯夙國的面人手藝傳自父親湯子博(1882年-1971年)。湯家祖籍通縣(今通州區),爺爺湯祿林從事磚瓦雕刻,當時也叫細瓦匠,因手藝地道在圈子裡頗有口碑,生意很是興隆,家境小康。湯祿林生有五男二女,全部是手工藝人——老大子承父業,老二做金銀首飾,么子專做唱戲用的盔頭。湯子博行三,在家很是受寵,又因生在大家族中,家境殷實不愁吃穿,所以長時間不用出去工作,只是在家專心畫畫,做泥人,閒暇之時受人之請給廟裡畫過壁畫,塑過佛像,過得很是逍遙。湯子博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少年就讀教會學校潞河學校(今通州潞河中學),課餘師從當時年屆八十的田朝閣先生學習國畫。雖然接受了正規教育,但他卻獨愛繪畫和捏泥人並拿到課堂之上,沒少挨先生的板子。“父親不僅愛畫,畫得還很好。聽他講,小時候臨摹扇子鋪外頭掛的幌子,人家都不相信是這么小的孩子畫的。後來有人發現這畫上把人穿的大褂畫成了左大襟,開扣的方向畫反了,這才相信是父親畫的。”
清末民初,通縣萬壽宮一帶(今新華大街)是通州商業最集中的繁華之地,茶樓、酒肆、戲樓、耍把式賣藝之人云集在此,不到10歲的小子博常在此流連。一日,一個山東捏麵人的攤子將他吸引過去。“父親是畫國畫的,看那藝人捏的孫猴兒豬八戒太難看,就問,我不買你的面人,買你的面你賣不賣?人家說賣呀。我父親問多少錢?我包圓了!”小子博回家後自己用竹子削成刀片試著捏麵人。面很快就用完了,於是等著下一個捏麵人的來再包圓人家的麵團。時間長了他覺得實在太麻煩,就自己琢磨和面的材料。那時的面人統稱“江米人”,小子博想那一定是純江米麵做的。可是蒸出來的熱江米糰特別粘手,冷了又特別硬,根本捏不成形。於是他試著往裡一點一點兌白面,漸漸地掌握了兩種材料的比例。
因為常年學習繪畫,湯子博愛將自己國畫中的人物捏成面人,與其他手藝人的面人很是不同。“那時候的面人無非是老頭、漁翁、孫猴兒、豬八戒什麼的,可是父親的面人既有戲出里的霸王、虞姬,也有《聊齋》、《紅樓夢》里的書卷人物,還有李白、杜甫之類的古代名人。而且父親大膽地做了一項改革,就是將當時扦舉式的面人改成可以站在木板上的案頭陳設式。雖然是個小小的改革,可他當年卻動了一番腦筋。剛在棍上捏完的面人還是軟的,要是把棍給退出來不就把面人捏壞了么?他就琢磨,退的時候手先往下輕輕一按,然後一邊轉棍一邊慢慢地退出來,再在板上固定住一根小竹籤,把退下來的面人往上一按,就行了。將扦舉式面人改成案頭陳設式面人,我父親是第一人。周圍鄰居朋友看父親捏得好,都來要。”
曾為徐悲鴻、梅蘭芳捏麵人
隨著年齡慢慢增長,家裡的兄弟姐妹都開始工作賺錢,湯子博也開始考慮自己的生計。想來想去,自己最喜歡也最擅長的就是捏麵人,於是叫木工打副柜子,開始在家門口賣面人,那年,他14歲。剛開始生意還不錯,時間長了喜歡闖世界的湯子博又不滿足目前的生活了。他想,北京城離通縣不過40里地,那裡的眼界可比通縣寬多了,於是背起面人箱子靠著兩條腿開始走南闖北的捏麵人生涯。
“那時捏麵人的都是走南闖北地討生活,一年裡除了住店、吃喝等費用,到了年下帶著攢了一年的辛苦錢回家過年。外出捏麵人的主要以山東菏澤地區為主,走出國捏麵人的也有,因為舊中國出國不用護照。很多山東民間藝人流落到東南亞、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我在新加坡還遇見過捏麵人的後代。父親也是走南闖北的到過很多地方,可他不是為了討生活,而是為了開闊眼界,採風,到處玩。父親剛到北京賣面人一下子就轟動了。因為他的面人形象新穎,神態、體態逼真,而且還是立在木板上,所以轟動了整個北京。父親說當年徐悲鴻、梅蘭芳等名人都來找過父親捏麵人,王府里的王爺還把他請到了府里。
“父親不僅自己捏麵人,還把我老叔帶在身邊學手藝。宣統皇帝過生日的時候,我老叔還被叫到紫禁城裡捏過面人呢。”
因為捏麵人的手藝精湛,湯家與很多社會名人都有交往。湯夙國就曾聽父親跟他提起給民國總統黎元洪捏泥人的故事。
“父親不僅會捏麵人,還會捏泥人。1919年他在天津,天津實業廳廳長叫李道衡,開了一個專賣藝術品的三藝公司,父親曾在那裡打工捏泥人。當時民國總統黎元洪到天津視察三藝公司,看到父親做的泥人很好,就讓父親去總統府捏泥人。黎元洪的總統辦公室有個玻璃磚的八棱大台子,上下兩層玻璃,中間是空的,相當大。我父親進去以後黎元洪指著玻璃台子問我父親,你看這個,給我做點什麼。我父親想,黎元洪信佛,外號叫黎菩薩,再說這么大的台子,捏三兩個人物肯定不行,他就說,我給你做群仙祝壽吧。這樣做一是迎合黎元洪的信佛心理,第二是這么大的地方必須做群塑,那么多仙人捏誰都行,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到時候連山帶水帶雲彩,全布置滿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創作,父親天天去,在那兒連做了三個月。
“一天父親捏麻姑獻壽,黎元洪說麻姑坐那船你給我捏北海那船。父親是個特別直的人,當時就說北海那船多俗氣啊,那是人間的船。麻姑是仙人,哪能坐北海的船呢。我給你做桃樹枝子樣兒的船,上頭還有仙桃,這多雅致啊。如果不用桃樹枝子,用一個蓮花瓣做的船,都是大自然里的植物,這比你說的那雅致多了。我爸這么說了黎元洪也不生氣,說好吧,那你做吧。三個月之後作品完成,黎元洪非常滿意,給了父親300塊現大洋。那時候一袋洋面才2塊錢,一般職員一個月工資才十五六塊錢。父親把錢拿回來後直接給了三藝公司的經理,經理又分給了他一部分。解放以後有人說,那是人家給你的錢,你們經理剝削你了。我爸說那不對呀,我給人家打工,掙的錢應該給人家啊。”
■梅蘭芳親口說,您捏的是我扮演的虞姬
1954年,文化部門準備拍《梅蘭芳舞台藝術》紀錄片,又用到了湯子博的面人。
“解放以前,梅蘭芳就收藏過我父親的面人。梅蘭芳家有個綴雲軒,裡頭陳列了很多藝術品,我父親捏的面人也在裡頭。拍電影的時候他們把父親請到梅蘭芳家裡,因為需要我父親的面人做電影的遠景人物。我爸爸當時跟梅蘭芳在他家一起吃的飯,飯桌上論起年齡,兩個人都屬馬,我父親比他大一輪。
“記得父親說,捏戲出里的人物不僅要把上了妝的戲中人捏出來,最重要最能體現手藝的是,要讓行內人一下就能看出這是哪位老闆扮演的戲中人。比如父親捏的虞姬,梅老闆看後親口對我父親說,湯先生捏的這是我扮演的虞姬,您做的面人都是我扮的拿手戲——能得到本人的承認,這是多高的一個評價。
“為了研究京劇人物形象,解放前我爸爸曾經把家搬到郊區。那時永定門外有個地方叫後村,後村的婦女專門為當時的京劇名角繡戲衣。父親就將全家搬到永定門外,讓母親和姐姐去學繡戲衣。只要一來繡活圖案,我父親就全給抄下來,等到蒐集得差不多了,我們全家才搬回到城裡。”
解放後,湯家和當時的很多文人交往也頗為密切。
“那時候文人們成立了一個組織,叫‘二流堂’,裡頭有好多名人。我父親經常參加‘二流堂’的活動,跟黃苗子、張仃、陳書亮、郁風夫婦、吳祖光夫婦他們都有來往,特別熟。
“黃苗子寫書法用的紙得做舊,他噴醬油。我父親回來跟我說,哪有那個做法,得用老陳醋把紙泡了,拿出來擱到熱土炕里悶,那才是做舊紙的方法,我就跟黃苗子說去了。黃苗子後來還送給我父親曲陽大鬼拓片。
“徐悲鴻也很欣賞我們家的面人,我父親給他做過一個洛神,徐悲鴻特別喜歡。
“1950年剛解放的時候,我父親跟艾青來往相當熟,他們家當時住在東總布胡同作家協會裡頭。一次父親讓我給艾青送面人去,艾青收到後拿他一套詩集要送給我。我當時小,不懂這些,就知道不能隨便要人家東西,特露怯,躲著人家說不要不要。回家後告訴我爸爸,我爸說傻孩子,書可以要呀,不光得要你還得跟人家說我回去好好拜讀拜讀,你不要多不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