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顫抖性產熱

非顫抖性產熱

動物對冷環境的適應除改變基礎代謝率、減少熱傳導和增加毛皮的厚度以外, 一種快速的產熱方式就是非顫抖性產熱 (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NST)。對於小型哺乳動物,增加毛皮厚度會降低動物的運動靈活性,顫抖性產熱只有在NST達到極限時才發生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顫抖性產熱
  • 外文名: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 類型:主要熱源
  • 對象:小型哺乳動物
  • 領域:生態學
概念,研究進展,主要測定指標,測定公式,

概念

非顫抖性產熱(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是小型哺乳動物冷適應性產熱的主要熱源,主要發生在褐色脂肪組織(brown adipose tissue)中。褐色脂肪組織主要分布在肩胛間、肩胛下、頸部、腋下、心及腎周圍等,細胞里有大量線粒體,有豐富的血管分布(如圖)。非顫抖性產熱是一種不涉及肌肉活動而釋放的化學能的熱量,即在褐色脂肪組織線粒體內膜上,有一個獨特的蛋白質質子通道,當受冷應激時,此質子通道打開,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聯。由呼吸鏈生物氧化所產生的跨膜質子梯度,通過質子通道回到膜內,而全部能量以熱的形式釋放。這種產熱主要受交感神經支配和甲狀腺激素的調控。例如,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在5℃馴化一個月,靜止代謝率比在25℃環溫下增長34%,非顫抖性產熱增加91%;阿拉斯加紅背鼠平(鼠平是一個字的左偏旁和右偏旁)(Clethrionomys rutilus)冬季的非顫抖性產熱是基礎代謝產熱的10倍,在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是3.7倍。鳥類中還沒有發現體內有褐色脂肪組織,其非顫抖性產熱可能發生在骨骼肌中。
非顫抖性產熱

研究進展

自ClaudeBernard1876年首次在動物體內 研究逐漸發展起來 (Sellersetal., 1954;Cottle存在除顫抖性產熱以外的其他產熱方式後 , 有關非 and Ca rlson, 1956; Jansky, 1973), 仍然是哺顫抖性產熱 (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NST)的 乳動物體溫和產熱調節的重要研究內容。非顫抖性產熱是一種不包含肌肉收縮的化學產熱方式, 主要產生部位是褐色脂肪組織 (Brown adipose tissue,BAT) (Jansky, 1973)。由於去甲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NE) 誘導的產熱與冷誘導的NST是等價的 (Bockler et al., 1982)。

主要測定指標

體重,代謝率,體溫

測定公式

多年來學者們研究了不同劑量的 NE 對小哺乳動物 N ST的誘導反應 , 但是只有選用最適的 N E注射劑量, 非顫抖性產熱才能獲得準確可信的結果。NE劑量過低則不能誘導最大的 NST能力, 過高則會抑制 NST能力 。要確定合適的 NE注射劑量 , 需設定不同的劑量梯度 , 制定劑量反應曲線 , 但需要的動物樣本量很大 。 因此一些學者嘗試建立 N E注射劑量與動物體重的關係式 。在文獻中有 3種劑量計算公式。Heldmaier(1971)首先提出小型哺乳動物非顫抖性產熱中 NE劑量的計算公式:NE(mg/kg)=6.6W-0.458 (W是動物的體重, 單位是g)。 M e rritt (1986) 認為這個劑量對於野生小型哺乳 動 物 有 些 過 高 , 建 議 將 劑 量 減 半 , 即 N E (m g /kg)=3.3W-0.458。Wunder和Gettinger(1996)通過實驗提出野生小哺乳動物的 NE注射劑量公式為:NE (mg/kg)=2.53W-0.4。文獻中這3種劑量都有套用,都可以誘導最大NST能力。但對這3種劑量尚沒有一個系統的評價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