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連續性教育(unstetige erziehung),與“連續性教育”相對。指通過兒童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危機而進行的教育。德國教育家波爾諾夫教育理論的基本範疇。他從存在主義哲學角度研究教育,認為除了工藝論模型和有機體論模型教育觀外,還有一種新的生存論模型教育觀。這種教育觀認為人需要在人世中不斷設計自己,創造自己轉瞬即逝的存在。對人來說,連續性教育影響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非連續性教育。
這種教育大量存在於日常生活中。(1)危機與批判。人只有在克服和戰勝危機的過程中才能開始新生活,實現自己的存在。批判正是人戰勝危機的動力,所以要進行培養批判力的教育。(2)覺醒。有兩個特徵,一是突然性,表現為頓悟、豁然開朗的心理狀態;一是主體性,表現為受教育者特有的主體意識,即人們具有的各不相同的覺醒狀態,開拓著受教育者的新生活。(3)教訓與呼籲。教育者提供學生某些教訓,以適應學生成長的需要。但對受教育者沒有強制性,只能以自己的良心、善意去呼籲學生,激起學生的同情感,實施真正的道德教育。(4)碰撞。教育所能提供的是機會,而機會的獲得只有在碰撞之中。教育者應該使受教育者在碰撞中,靠自己的選擇與奮起去抓住機會。(5)冒險與挫折。冒險是人類的本能行為,不敢冒險的人無所作為。學生要不怕失敗、不受既定規則的約束,敢於不斷求知、求新。承認冒險,也須同時承認挫折,沒有挫折的學習是不成功的學習,教育者對學生的挫折應理解和寬容。非連續性教育注重教育中的偶然性、突然性因素,強調學生的自我發現和自我探索精神,開拓了教育研究的新領域。參見“連續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