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行為目的理論是指以公認基礎所形成的習慣性會計理論。其理論依據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而能夠得到公認的各種會計原則程式和方法。這種實務論的重大局限性是,從決策的觀點看,公認的會計實務未必是有用.因為很多會計慣例都是由於權宜之計或為了使公司所得稅負擔能減少到最低程度而被廣泛使用。
該理論認為:長期以來,會計學家特別藉助於經濟,試圖尋求會計計量與現實世界現象的經濟或物質概念之間的一致性;儘管會計機制的制定是合乎邏輯的,並不就意味著其解釋是有意義的,除非用來描述或計量的符號和文字在實踐上與現實世界現象發生了聯繫:沒有這種聯繫,會計機制就成為缺乏實踐意義的迂迴運用的。因此,必須特別注意會計學家對概念所作的解釋要與會計報告的使用者所作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