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群體化傳播媒介是相對於群體化傳播媒介而言的傳播範圍較小、客群規模有限的傳播媒介。1980年由美國未來學家阿·托夫勒提出。他認為,第二次浪潮(工業社會)時期傳播媒介的特點是群體化,各種形象、手勢、明星、商品等等,都是傳播符號集中生產的結果。第三次浪潮(信息社會)時期傳播媒介的特點是非群體化。
由於信息流動大大加速,飛進大腦中的思想、信念每天都會受到挑戰和對抗,然後又突然消失,名人像秋風中的落葉在意識中一閃而過,互相矛盾的政治和道德口號不斷襲來。在這種情況下,群體化的傳播媒介被削弱了,大型日報的讀者在減少,大範圍綜合性廣播電視節目的客群也在減少。非群體化的傳播媒介盛行起來,地方性小型專業報刊、專題廣播電視節目的客群越來越多,人類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呈現出文化的多樣性。這一變化將改變人們的日常信息結構,改變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對人類思想發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