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熔結火山碎屑岩

成岩作用方式是以壓結為主,膠結物多為火山灰或由火山灰分解的黏土礦物,粗火山碎屑岩一般不具層狀構造。火山碎屑物主要由剛性岩屑、晶屑和玻屑組成,可含少量半塑性岩屑和玻屑,但塑變現象一般不明顯。據碎屑物粒度和相應粒級的含量可分為集塊岩、火山角礫岩和凝灰岩3種基本岩石類型,進一步可按火山碎屑物的成分和不同粒級含量的過渡性特徵確定具體岩石名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熔結火山碎屑岩
  • 外文名:Non-fused volcanic clastic rock
  • 作用:以壓結為主
  • 礦物:火山灰或由火山灰分解的黏土礦物
  • 構造:一般不具層狀構造
  • 組成:剛性岩屑、晶屑和玻屑組成
特性,形成過程,

特性

集塊岩主要由粒徑大於64 mm且含量在50%以上的剛性或半塑性火山岩塊和相對細小的火山角礫、火山灰填充物組成,偶含基底圍岩碎屑,屬壓實固結的粗粒火山碎屑岩。岩石具集塊結構,分選性差,通常分布在火山口附近。
火山角礫岩由粒徑在2~64mm之間且體積分數大於50%的剛性火山碎屑物組成。角礫結構,角礫多具明顯的稜角狀,填隙物為更細小的岩屑、晶屑和玻屑。岩石分選性差,常與集塊岩伴生出露。

形成過程

凝灰岩主要由粒度小於2 mm的火山灰組成,屬壓實固結的細火山碎屑岩,但也常被火山塵及玻屑分解物質膠結。火山灰以玻屑、晶屑為主,岩屑很少超過20%。根據玻屑、晶屑、岩屑的含量和成分,進一步確定凝灰岩的具體岩石名稱。也可根據粒度劃分為粗凝灰岩(0.25~2 mm)、細凝灰岩(0.0625~0.25mm)和微粒凝灰岩(小於0.0625 mm)。若含有增生火山礫,形如綠豆或泥球,可稱豆石凝灰岩或火山泥球凝灰岩。由於凝灰岩中主要為玻屑,粒度細,孔隙度高,顆粒表面自由能高,玻屑不穩定,容易遭受次生變化。基性的凝灰物分布較少,經分解後,易產生綠泥石、方解石、蒙皂石等次生礦物,最後可以變成紅土和三水鋁石。中酸性、酸性凝灰岩中的玻屑受水的作用很容易分解成高嶺土、蒙皂石和沸石等礦物。
火山碎屑物若降落堆積在水盆地中,形成明顯的韻律層理或層狀構造,可稱為層狀火山碎屑岩。最常見的是層狀凝灰岩,巨觀特徵與沉積岩相似,橫向延伸穩定,但火山灰含量超過90%,混入的正常沉積物很少,玻屑仍保留凹面稜角狀形態。主要為壓實膠結,部分由火山塵分解物及少量水化學沉澱物膠結,是火山灰空落堆積於水中的產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