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黃皮書:非洲發展報告No.14(2011~2012)

非洲黃皮書:非洲發展報告No.14(2011~2012)

《非洲黃皮書:非洲發展報告No.14(2011~2012)》是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ISBN是978-7-5097-3529-9,出版時間2012年7月

基本介紹

  • 作者:張宏明
  • ISBN:978-7-5097-3529-9
  • 類別:國際關係
  • 頁數:392
  • 出版時間:2012年7月
  • 開本:16
圖書簡介,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中文目錄,英文目錄,摘要,主要內容,

圖書簡介

閱讀人群:各級政府部門決策人員,科研機構研究人員,企事業單位領導,媒體記者,外國駐華商社及使領事館工作人員,以及關注非洲發展的各界人士,各大圖書館、學術單位資料室收藏。

內容簡介

2012年開始,將已出版了13期的《中東非洲發展報告》正式拆分為《中東發展報告》和《非洲發展報告》。因此,原則上“非洲發展報告(2011~2012)”應為首發,然基於連續性方面的考慮,本期的報告的序號為No.14。本書由主報告、專題報告、地區形勢、熱點問題、市場走勢和文獻資料六部分構成,主要評估了2011年度非洲的政治、經濟、社會、外交等各方面的情況,並對2012年的形勢作出了展望與預測。

作者簡介

張宏明,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亞非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非洲史研究會副會長;研究領域涉及非洲政治、文化和國際關係。

中文目錄

Ⅰ 主題報告
1 中非關係的發展環境與發展思路——張宏明 / 001
一 非洲在中國外交戰略和發展戰略中的定位 / 002
二 中非關係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或挑戰 / 007
三 中非關係的發展思路與保障措施 / 014
Ⅱ 專題報告
2 中非政治關係:乘勢而上,前景廣闊——盧沙野 / 033
3 中非經貿合作現狀與前景分析——商務部西亞非洲司 / 047
4 中非文化交流與合作的發展與展望
——趙海生松雁群韓志紅陳樂康 / 056
5 新世紀中國與非洲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回顧與展望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亞洲與非洲事務處 / 069
6 新世紀中非黨際關係的回顧與展望——鐘偉雲 / 077
7 中非發展基金支持中國企業對非投資的成效與前景
——施勇傑 呂志華 范占軍 智慧 / 090
8 國家開發銀行支持非洲發展的經驗與構想——姜洪 / 110
9 中國工商銀行拓展非洲市場回顧與展望
——樊志剛 馬素紅 王婕 / 119
10 中非合作論壇的運作機制與未來走向——劉海方 李安山 / 131
11 中非經貿合作區發展現狀與前景——安春英 / 146
12 非洲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及中國參與策略——姚桂梅 / 159
Ⅲ 地區形勢
13 非洲政治形勢亂中求穩——袁武 / 169
14 非洲經濟復甦進程喜中有憂——朴英姬 / 181
15 干預與發展:大國與非洲關係新態勢——張永蓬 / 191
Ⅳ 熱點問題
16 南非:喜抱金磚、惠及非洲——楊立華 / 208
17 南蘇丹:浴火而生,百廢待興——李新峰 / 222
18 利比亞戰爭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影響——賀文萍 / 233
19 奈及利亞:極端組織,沉渣泛起——李文剛 / 244
20 象牙海岸政治局勢的回顧與展望——王洪一 / 258
21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非洲經濟走勢——張春宇 唐軍 / 272
Ⅴ 市場走向
22 非洲的對外貿易——周密 / 285
23 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李志鵬 / 297
24 非洲國際工程承包市場——金銳 / 306
25 國際社會對非洲的發展援助——王晨燕 / 317
Ⅵ 文獻資料
26 2010~2011年國內非洲研究述評——郭佳 / 327
27 2011年非洲大事記——成紅 / 345
28 2011年中非關係大事記——成紅 / 359
29 2011年非洲國家主要經濟指標——安春英 / 367

英文目錄

CONTENTS
YⅠ General Report
Y.1 Environment of and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Africa Relations——Zhang Hongming / 001
1. Africa’s Position:From the Point of Chinese Diplomacy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 002
2. Major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Sino-African Relations / 007
3. Ideas on and Supporting Measures of Sino-African Relations / 014
YⅡ Special Report
Y.2 China-Africa Political Relationship:Seizing Opportunities
for Broad Prospects——Lu Shaye / 033
Y.3 Analysis on Pres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China-Africa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Department of Western Asian and African Affairs, MOFCOM / 047
Y.4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China-Africa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Zhao Haisheng, Song Yanqun, Han Zhihong and Chen Lekang / 056
Y.5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n China-Africa 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the New CenturyDivision of Asian and African Affairs,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China / 069
Y.6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the Part-to-Part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n Countries in the New Century——Zhong Weiyun / 077
Y.7 Supporting Chinese Enterprises to Invest in Africa,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sperity of Africa
——Shi Yongjie, Lyu Zhihua, Fan Zhanjun and Zhi Hui / 090
Y.8 The Experience and Prospect for China Development Bank to Support
Africa’s Development——Jiang Hong / 110
Y.9 The Review and Outlook of ICBC’s Development in Africa Market
——Fan Zhigang, Ma Suhong and Wang Jie / 119
Y.10 On Operation Mechanism of FOCAC & its Potential Trends
——Liu Haifang, Li Anshan / 131
Y.11 China-Africa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s:
Current Status and its Prospects——An Chunying / 146
Y.12 Perspectives on China’s Engagement in African Cross-border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Yao Guimei / 159
YⅢ Regional Situation
Y.13 African Politics:To Stabilize in Upheavals——Yuan Wu / 169
Y.14 Mixed Prospects for African Economic Recovery——Piao Yingji / 181
Y.15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A New Trend of Relations between
Africa and the Powers——Zhang Yongpeng / 191
YⅣ Hot Spot Issues
Y.16 South Africa Joins the BRICS with an African Agenda
——Yang Lihua / 208
Y.17 South Sudan: Born from the War, Challenges Ahead
——Li Xinfeng / 222
Y.18 The Impact of Libyan War on Sub-Saharan Africa
——He Wenping / 233
Y.19 The Rise of Islamic Extremist Group in Nigeria
——LI Wengang / 244
Y.20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n Cete d’Ivoire’s Political Situation
——Wang Hongyi / 258
Y.21 African Economic Outlook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Zhang Chunyu, Tang Jun / 272
YⅤ Market Assessment
Y.22 Foreign Trade of African Countries——Zhou Mi / 285
Y.23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frican Countries——Li Zhipeng / 297
Y.24 Construction Markets in Africa——Jin Rui / 306
Y.25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id to Africa——Wang Chenyan / 317
YⅥ Documentation
Y.26 Review of African Studies in China in 2010-2011——Guo Jia / 327
Y.27 Chronology of Africa in 2011——Cheng hong / 345
Y.28 Chronology of China-Africa Relations in 2011——Cheng hong / 359
Y.29 Economic Indicators of African Countries in 2011
——An Chunying / 367

摘要

《中東非洲發展報告》自1997年首發以來已經出版14期。為加強對中東、非洲問題的研究,從2012年開始,將《中東非洲發展報告》正式拆分為《中東發展報告》和《非洲發展報告》。基於連續性方面的考慮,本期《非洲發展報告》的序號為No14。
本期《非洲發展報告》由主題報告、專題報告、地區形勢、熱點問題、市場走向和文獻資料六部分構成。
為配合今年7月即將在北京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編者將“新世紀中非合作關係的回顧與展望”確定為專題報告的主題。為提升《非洲發展報告》的權威性、質量和水平,編者特邀外交部非洲司、商務部西亞非洲司、文化部外聯局、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中聯部四局(非洲局),以及中非發展基金、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政府職能部門或實際部門的相關領導和專家撰文;分別就論壇機制啟動以來中非關係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黨際等領域的發展情況及其未來走勢闡述權威部門的觀點。此外,我們還邀請部分專家、學者,就中非合作論壇的運作機制與未來走向、中非經貿合作區的現狀與前景、中國參與非洲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非洲經濟走勢及其對中非合作關係的影響等問題進行探討。
本書的“地區形勢”欄目,分析了2011年非洲政治、經濟形勢和國際關係的最新事態,主要觀點如下。
非洲政局穩定面臨嚴峻挑戰。北非發生了自冷戰結束以來最為劇烈的政治動盪,且北非5國無一倖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值得慶幸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未複製北非亂局,進而引起整個大陸層級的動盪。在北非動盪的背景下,開啟了“非洲選舉年”的帷幕,有近20個非洲國家舉行了總統或議會換屆選舉;得益於民主政治的制度性安排,多數非洲國家未蹈“逢選必亂”之覆轍。
非洲經濟形勢喜憂參半。北非因政局動盪,經濟受到重挫,經濟成長率從2010年的42%下降到零,利比亞和突尼西亞甚至出現負增長。撒哈拉以南非洲則持續了經濟復甦的良好勢頭,經濟成長率為45%;但仍未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前水平。鑒於非洲國家多屬外向型經濟,其經濟走勢仍有賴於全球經濟的復甦。
大國與非洲關係呈現新變化。北非動盪再度引發西方大國對非洲事務的干預,美國、法國、英國等西方大國在北非國家政治變革中推波助瀾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事態的演化;北約的軍事干預不僅扭轉了利比亞戰局,而且折射出了西方干預的新模式,並使非盟的意志和權威受到空前挑戰。
本書的“熱點問題”欄目,對過去一年非洲發生的重大事件做出點評,認為南蘇丹獨立是非洲大陸的一大政治事件,它突破了“非洲邊界”不可變更的原則,並使非洲國家的數量增至54個;南非加入“金磚國家”意義重大,表明國際社會看好非洲經濟潛能,同時也預示著非洲國際地位的提升;象牙海岸政局變化,既是國內政治派系較量的結果,亦可從中尋覓到大國的蹤影;奈及利亞宗教極端組織活動猖獗,對國家安全構成危害;德班氣候大會則成為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圍繞權利與義務較量的戰場。
本書的“市場走向”部分,分析了2011年非洲在國際貿易、吸收外資和獲取外援方面的最新情況;文獻資料部分介紹了近兩年來國內非洲研究和學術活動的最新進展;並提供了2011年非洲大事記、中非關係大事記及非洲國家的巨觀經濟數據。

主要內容

2012年7月4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和文化部外聯局聯合主辦的非洲黃皮書《非洲發展報告No.14(2011~2012)》發布會在京舉行。非洲黃皮書《非洲發展報告No.14(2011~2012)》由主報告、專題報告、地區形勢、熱點問題、市場走勢和文獻資料六部分構成,就中非合作論壇機制啟動以來中非關係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黨際等領域的發展情況闡述了權威部門的觀點,並就中非合作論壇的運作機制與未來走向、中非經貿合作區的現狀與前景、中國參與非洲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非洲經濟走勢及其對中非合作關係的影響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2011年,中非貿易再創歷史新高
非洲黃皮書指出,儘管北非局勢動盪,但對中非貿易影響有限,2011年,中非貿易全年依然穩步上揚,突破1500億美元大關,達到1663億美元,同比增長31%,高於全國外貿增速8.4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國對非出口731億美元,增長22%;從非進口932億美元,增長39%。對非逆差201億美元,同比增長183%。中國在非洲前五大貿易夥伴依次是南非、安哥拉、蘇丹、奈及利亞、埃及。
2011年,中國與北非6國(蘇丹、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利比亞)的貿易額占中國對非貿易總額的21%,比2010年的比重(24.7%)略有下降。其中,除中國與利比亞貿易額同比下降58%外,與其餘5國貿易均保持較快增長,其中蘇丹和埃及同比分別增長34%和27%。總體來看,北非動盪局勢未對中非貿易造成較大影響。
2011年,中國自非洲進口增速達38.9%,高於全國進口增速10個百分點。中國在非前五大進口市場依次為南非、安哥拉、蘇丹、剛果(布)、剛果(金),合計占中國自非進口總額的80%。從商品結構看,原油是中國從非進口的第一大商品。2011年中國從非洲進口原油數量為6014.7萬噸,同比減少15%。但因國際油價趨高,中國從非洲原油進口額達471億美元,同比增長16.5%。此外,中國進口鐵礦砂73億美元,增長53%;鑽石14億美元,增長78%。非洲在中國海外能礦資源供給市場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凸顯。
2011年,中國對非出口增速為21.9%,高於全國出口增速1.6個百分點。中國對非前五大出口市場依次是南非、奈及利亞、埃及、賴比瑞亞、阿爾及利亞,合計占中國出口總額的54%。對南非、奈及利亞和埃及出口增幅最大。從出口商品結構看,中國對非洲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達350億美元和67億美元,合計占對非出口總額的57%。同時,傳統優勢商品對非出口也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其中紡織品出口88億美元,增長29%;塑膠、橡膠及製品40.5億美元,增長37%;鞋類26億美元,增長64%。
從國內看,廣東、浙江、山東、江蘇、上海、北京是對非貿易的前六大省市,6省市對非貿易額達1226億美元,占中非貿易總額的74%。從經營主體看,民營企業經營機制靈活,進出口增速明顯加快。2011年,中國民營企業對非出口395.5億美元,同比增長32.2%。
二、中非政治關係:乘勢而上,前景廣闊
非洲黃皮書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包括中國和非洲在內的開發中國家群體性發展勢頭持續增強。在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中非關係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中非雙方審時度勢,創立中非合作論壇,成功召開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確立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積極拓展全方位合作,推動中非關係在傳統友好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發展。作為中非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非政治關係在這一時期取得了顯著發展,對中非關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戰略引領和強本固基的作用。
黃皮書指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集團,中非加強團結合作對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方將繼續從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不斷提升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水平。
一是大力弘揚中非傳統友誼。中非傳統友誼是中非雙方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是中非戰略互信的基礎和中非關係發展的原動力。中方將進一步密切同非洲國家的高層往來和對話溝通,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共同抵制外部干擾和分化,增進雙方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二是密切中非雙方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協調配合。中方將繼續加強中非之間在涉及彼此重大和核心利益問題上的相互支持,特別是支持非洲國家維護主權和獨立、自主解決非洲問題,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努力。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將繼續以負責任的態度積極參與非洲和平與安全事務。
三是著力提升中非經貿務實合作水平。中方將繼續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同非洲國家在農業、基礎設施、人才培訓、金融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鼓勵更多有實力、信譽好的中國企業赴非洲投資,繼續加大對非洲國家的援助力度,更好地造福雙方人民。中方願與非洲國家共同努力,妥善解決中非經貿合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提升中非合作質量和水平,使非洲國家從合作中更多受益。
四是大力拓展中非民間交流。中方將繼續推動雙方的民間組織、學術機構、新聞媒體、高等院校等部門加強交流與合作,鼓勵雙方青年增進往來,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促進中非民間互動,讓中非人民更多參與、積極推動中非合作。
五是加強中非合作論壇建設。中方將繼續秉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加強對論壇的戰略規劃和機制建設,發揮論壇引領作用,拓寬論壇框架下中非合作領域,落實好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成果,並以舉行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為契機,推出順應時代要求、契合雙方需要的合作舉措,使論壇繼續成為推動中非關係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2011年非洲巨觀經濟形勢有喜有憂,2012年非洲經濟形勢展望樂觀
非洲黃皮書指出,2011年非洲巨觀經濟形勢有喜有憂。北非地區持續的政治動盪導致經濟出現零增長,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經濟復甦勢頭較好,經濟增速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和多數發展中經濟體;國際食品和燃料價格大幅上漲,推高了非洲通脹水平;為進一步刺激經濟成長而實行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使非洲財政赤字增加;經濟增速仍低於顯著減少貧困和增加就業所需的水平,非洲失業和貧困狀況依舊嚴重。
聯合國非經委和非洲聯盟在2012年3月公布的非洲經濟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了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性的嚴峻時期。從短期來看,歐元區經濟危機可能會將全球經濟推入另一個衰退的泥潭。高失業率和不斷上升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已經導致全球收入不平等和社會不穩定的狀況進一步惡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預測,201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繼續下滑至3.5%的水平,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率將分別下滑至1.4%和5.7%,其中歐元區經濟將出現負增長。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國際機構卻紛紛調高了對非洲國家的經濟成長預期。聯合國非經委預測2012年非洲經濟將實現5.1%的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2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將達到.4%的增長率;世界銀行預測2012年非洲經濟增速為5.2%,並且除南非以外的非洲地區經濟增速將達到6.4%。對非洲經濟樂觀預測主要源於這樣一些因素:國際石油需求強勁和油價攀升將促使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增加;新增礦產資源的投資開發;一些國家通貨膨脹壓力有所緩解;非石油部門,特別是公共部門的快速發展將帶動經濟成長等。
四、中國對非援助日益受重視
非洲黃皮書指出,“重承諾、速度快、質量好”成為中國援助的品牌。進入21世紀,中國對非援助的力度不斷加大,連續出台對非援助重大舉措,取得了明顯效果。非洲國家政府和人民充分肯定中國對非援助為促進其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的巨大貢獻,十分讚賞中國採用的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援助模式,對中國政府和實施企業在援助工作中表現出的真誠友好的態度和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國是真正可靠的朋友,希望把中非合作推向新的高度。然而,隨著國際政治生態、世界經濟形勢、非洲和中國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國際因素的介入,中國對非援助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非洲國家對中國的期望值不斷提高。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非洲國家普遍對中國的大國地位更加倚重,在對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和發展道路表示認同的同時,更多地希望中國增加援助,攜其共同發展。非洲國家新生代領導人在與中國發展雙邊關係中將援助視為制定雙邊關係政策的重要條件,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他們一面反對已開發國家的附加條件,一面隨著國際組織和西方國家對非援助規模的逐步擴大,不斷向中國提高要價。一些非洲國家對中國援助的期望值不斷提高,已經大大超出中國的實際能力。
根據許多受援國政府近期發布的中長期發展規劃,非洲國家將更重視解決通貨膨脹、就業、財政收支平衡等巨觀層面的問題,或通過發展基礎產業緩解發展的瓶頸和問題。規劃的重點是增長、就業和發展,涉及領域包括基礎設施、能源、教育、環境和衛生、行政能力和自然資源等方面。非洲國家為實現戰略目標可提供的資金非常有限,絕大多數要靠國際援助,90%以上的非洲國家將積極爭取中國的“兩優”貸款視為解決融資難題的重點努力方向。特別是在受到西方制裁,遭到經濟危機、自然災害或戰後重建時,對中國援助需求變得更加巨大。雖然中國已在努力擴大援助規模、增加零關稅商品種類、加大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離非洲國家的期望值仍有較大差距。
二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對非援助非議不斷。由於中國在國情、援助的定位與管理、援助方式方面同西方國家存在很多差異,對援助的評估角度也有所不同,部分西方人士對中國的援非做法做出利己主義的解讀。而中國迄今尚未形成一套能夠系統反映中國援外領域所取得的實際成果,既適合中國對外援助特點,又能發揮較強影響力的對外宣傳平台,透明度較低,難免引起西方國家的猜忌。部分西方的非政府組織活動頻繁,利用媒體指責中國對非援助缺乏透明度,將中國援助和開發自然資源掛鈎,醜化中國形象,形成了“我們給援助,他們指責;我們不給,他們也指責”的局面,為中非友好關係發展製造障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