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正是我們想像中的非洲——遼闊的大地,地球上最大的獸群的家園,電影《走出非洲》中曾經展現過稀樹草原的經典景色。稀樹草原也是一個勇敢者的世界,是一個自然、繁茂、激動人心的世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洲野生世界·稀樹草原
- 外文名:African savanna wild world
- 類型:稀樹草原
- 地點:非洲
稀樹草原的詮釋,草原上的動物,草原的環境,動物的求生,草原的氣候,適應草原的動物,草原的未來,
稀樹草原的詮釋
稀樹草原的變化無常,非同一般。短短數年間,零星的幾棵樹就可能長成茂密的林地,也可能會全部消失,只留下草叢。稀樹草原上生靈的命運是由天氣掌控的,而那裡的天氣變化多端。每年稀樹草原上都有旱季和雨季,不過沒有任何兩年的情況是完全相同的。在非洲所有的自然環境中,稀樹草原是變化最快而且最難以預測的。
草原上的動物
儘管如此,稀樹草原上卻養育了種類繁多的生物。這裡是大型貓科動物時常出沒的地方,不過這些優雅的獵手的數量遠遠不及獵物。獸群是如此龐大,多得令人難以置信,生活在這裡的動物要遠遠多於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原因何在呢?
想要探究其中的原因,我們必須回到稀樹草原形成之前的時代。數百萬年以來,雨林占據著熱帶非洲的大片土地,後來情況有了變化。氣候開始變得乾燥,大片的雨林死亡,被密灌叢和草叢取代,創造了新的食物機會。先驅者很快遷入到了形成初期的稀樹草原上。最早的遷入者中有一些是長頸鹿的祖先,它們離開了日益縮小的熱帶叢林;還有一些來自沙漠,羚羊在這裡大量繁衍生息,對它們來說稀樹草原是個天堂,唾手可得的食物取之不盡;一些植物對此也加以還擊,金合歡也許正是為了限制長頸鹿對其破壞才長出了刺。
草原的環境
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灌木和樹叢都在這些動物鯨吞吞食下獲得了修剪。經過踩踏、折斷灌木叢和小樹,更特別的事物誕生了,那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片美麗而開闊的土地。稀樹草原只有500至700萬年的歷史,它是非洲新世界中最年輕的生境,再沒有其他任何景象像這樣戲劇般地由動物塑造而形成。在有些地方,龐大的獸群仍在自由地奔跑,人類時代之前的地球面貌又隱約可見。
這裡激烈的爭鬥是開闊的草原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過這裡的一切都在草叢——這種更為強大的力量的控制之下。草的適應力很強,富有彈性,生長迅速,它們為動物提供最重要的食物。儘管有大群不同的食草動物,草叢並不會真正遭到破壞。定期的修剪使得比較茂盛的草受到控制,讓更多的品種得以生長。不但如此,食草動物吃草會促進草更快地生長。這就好象修剪草坪一樣,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草坪。
非洲的稀樹草原上生機盎然,而不起眼的草供應著所有生命生存的原料。草地是如此多產,對於歐洲白鸛等一些鳥類來說,值得它們飛越半個地球來到這裡。這些馬拉松式的旅程都是出於一個原因——為數眾多的食草行寄蟲。
在這個不可預測的世界,有饑荒也有盛宴。稀樹草原有時很富饒,但是也有貧瘠的時候。旱季可能持續8個月,甚至更久,考驗著在稀樹草原上生活的所有生靈的生存能力。那么,它們會怎樣來適應呢?
動物的求生
塞倫蓋蒂的牛羚形成了一種求生策略。因為它們全年都需要青草,所以它們必須跟隨著雨水遷徙。每年,它們從北遷到南,從東遷到西,又回到北方——一條1500多公里的遷徙路線。象群也要遷徙,成年象和小象可以滴水不進地行走三天。
在這片開闊的大地上,動物們可以在幾公里以外就看到和聞到暴風雨。在牛羚尋找青草的過程中,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它們。這就是牛羚尋找青草的動力,它們甚至在遷徙的過程中交配。交配只持續兩到三個星期,嚴酷的旅程還要繼續。
可是,不是所有的動物都能夠遷徙,草原邊緣的林地中居住著不能遠行的動物。非洲野牛身體龐大粗壯,而且它們必須每天飲水。在旱季它們通常可以食用質量差的草度日,但是在極為乾旱的年景,即使是對於它們來說,草也是太差了。
當野牛挨餓的時候,獅子逼近了。儘管野牛很虛弱,這仍然是一場巨人之間的碰撞。
獅子是靠力量而非數量取勝的。事實上,它們比你預計的數量更少,獅子與食草動物的比例大約是800:1。與野牛一樣,獅子不適合奔波數公里去覓食,而幼獅在一歲之前完全不能遠行。被困在一個地方後,獅群與這片領地維繫在一起,它們的未來將取決於在最貧瘠的時候能捕獲到什麼。食物變得稀少,母獅的乳汁乾涸了,所以首先受苦的就是幼師,有時一窩幼獅都會死掉。
草原的氣候
獅子和野牛都進化出了應付最乾旱條件的耐力,不過偶爾情況也會變得極為嚴峻——特別是來自印度洋的主要降雨雲被遠在南非的天氣變化驅散的時候。隨即,萬物都在掙扎。金合歡的根延伸到了地下30米處去汲取地下水。如果幹旱持續下去,最後即使是稀樹草原上最頑強的草也會消亡,草地會變為沙漠。
當雨水終於降臨,生命又煥發出活力。一段非常濕潤的時間後,雨林很快又占領了這片土地。
稀樹草原在草地與林地之間反覆,變化可能會幾年發生一次,或者更短。稀樹草原的美在於,它對變化適應得非常好,變化帶來了多元化。大規模的平原、樹林和灌木叢組合在一起帶來了庇護所、遮蔭處、水潭還有豐富的食物,這裡必然有動物們安全而富饒的天堂,不論天氣如何;如此多樣化的景觀還有一項功勞——這使得動物具有了適應性。
適應草原的動物
這片如此變化多端的土地還目睹了一種動物成為適應性之王。要講述它們的故事,我們必須追溯到一群原始的靈長類動物面對稀樹草原的挑戰的時代——它們是今天的狒狒的祖先。
當原始森林縮小時,水果成了非常珍貴的東西。為了生存,狒狒成了吃還未成熟的水果的專家——儘管並不是總那么美味。狒狒能夠比其他多數動物更迅速地利用稀少的食物,這讓它們從森林邊緣走得更遠,深入了稀樹草原。在稀樹草原上它們開始吃各種食物,包括肉,只要它們找得到。
如果它們能夠直立行走的話,它們也許已經統治稀樹草原了。但是,這一點由另一種後來極大進化的雜食靈長類動物做到了。不到兩百萬年以前,我們的遠祖有了進步,掌握了一種非常基本的元素——火的使用使他們的上肢更靈活;烹飪使食物更容易消化,因而更具營養,有助於對更發達的大腦的補給。進一步的發展就很迅速了,進化完全的人類也許在6,000年前就在稀樹草原上出現了。在數百萬年間,他們的狩獵技能不斷完善,使稀樹草原上的獵物有機會發展出躲避他們的本事。隨著燃料的發展,火幫助人類按照他們的喜好改造稀樹草原。火清除了枯草,撥開了叢林,讓人類更容易發現危險的動物,比如蛇與野牛。大約5000年前,牛被引入稀樹草原。飼養家畜和種植糧食意味著農夫和牧人要更多地使用火。今天,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們需要空間擴張——他們瞄準了這裡。在這片既繁榮又蕭條的土地上,大規模的人類定居可能是壞訊息。
草原的未來
稀樹草原一直有變成沙漠的可能——而且是永遠成為沙漠。考慮到每年有相當於澳大利亞全國面積的草原被點燃,人類對這裡的影響已經非常巨大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稀樹草原景觀是經歷了動物與人類的改造,並由地質與氣候條件創造的。
變化與多樣是這裡的生活中心,加之快速有效的養分循環,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動物只生活在這片廣袤土地上而不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不過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非洲廣闊的面積。非洲的面積有3,000萬平方公里,幾乎是南美洲的兩倍,如此廣博的面積有助於緩衝氣候巨變對非洲大陸的衝擊——阻止了最近的冰期對生活在這片大陸上的生命的征服。
展望未來——空間仍然是這裡大量生靈生存的關鍵。稀樹草原上的動物比非洲其他地方的生物更需要空間,這是讓它們追尋雨水的空間,讓變幻無常的機會發生的空間。
這個非洲最新的世界的誕生是一系列偉大事件的產物。對於非洲獵豹、瞪羚以及所有生活在那裡的生物來說,稀樹草原還在變化,每一生的每一季都在變。稀樹草原是變化與再生的奇蹟。生氣勃勃,精彩紛呈,茂密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