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秧雞,又名非洲茶雞(學名:Crecopsis egregia)屬中小型涉禽,頭小,喙細長,腿和趾都長。善於快速步行,偶爾也會進行短距離的飛行。常棲息於沼澤,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叢中築巢,也常在田裡的秧叢中和谷茬上活動,故名。性膽小,夜行性,以植物嫩芽、種子、昆蟲、蚯蚓以及小型水生動物為食。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非洲秧雞是一種涉禽,體長20-23厘米,翼展40-42厘米。雄鳥上體夾雜著黑色和橄欖褐色,頸背和後枕是普通的淺棕色,從鳥喙的底部到眼睛上方有白色條紋。頭部、前頸、喉嚨和胸部的兩側是藍灰色,飛羽為黑褐色,且側面和腹部兩側沒有黑白色。眼睛紅色,鳥喙偏紅,而腿和腳是淺棕色或灰色。兩性在外觀上相似,雌鳥略小於雄鳥,體羽更加索然無味,亞成鳥有一個黑暗的鳥喙,灰色的眼睛,下體較淺,上體較單調 。
身體短而側扁,以利於在濃密的植物叢中穿行。全身羽毛深褐色背部有黑色花玟紋,腹部是是黑白相間的橫斑紋。紅眼睛,頭小,頸短或適中,頸椎14—15節。嘴粗短,嘴基部的高度等於或大於嘴長的一半。跗跖與中趾連爪長度幾等長。翅很寬,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第1枚初級飛羽與第5枚或第6枚初級飛羽等長。上體有條紋,頭側至胸為灰色,下體有橫紋。 尾短,尾羽6—16枚,通常12枚,尾端方形或圓形,常搖擺或翹起尾羽以顯示尾下覆羽的信號色。通常腿、趾均細長,有後趾,用來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趾兩側延伸成瓣蹼用來游泳。
棲息環境
這種鳥類常在稻田裡的秧叢中和谷茬上築巢棲息。主要棲息地是沼澤,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叢中築巢。繁殖生活於北方,遷南方過冬。對棲息地的選擇較廣,有濕地、草地、森林和灌叢等生活型,在非繁殖季節通常單個棲息,繁殖季節為季節性配對或家庭棲息,但在結群物種中為群居,在秋、冬季最明顯。
生活習性
雜食性,在軟土中或枯葉中探食,主要尋找無脊椎動物;粗喙的種類能扯下植物,吃種子、核果、嫩枝、葉等;瓣蹼雞屬能頻繁潛水尋食。也吃各種昆蟲及其幼蟲、蜘蛛、馬陸、蠕蟲、軟體動物、甲殼類、小魚以及小鳥及其卵和雛鳥。
分布範圍
該種為古北區典型的草地棲息鳥類,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及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赤道幾內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肯亞、賴索托、賴比瑞亞、馬拉威、馬里、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奈及利亞、盧安達、獅子山、南非、南蘇丹、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茅利塔尼亞、尼日、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西班牙。
繁殖方式
單配製,配對關係僅在繁殖季節發生。善於游泳和鳴叫,叫聲在求偶和配對關係上有重要作用,但在非繁殖季節基本上不鳴叫。在水邊或水中的植物叢中營巢,兩性營巢,繁殖期在10月至3月,每窩產卵2-8枚,通常是5-6枚。每年產1-2窩,孵卵期14-24天。兩性都參加孵卵,通常由雙親餵食和照顧幼鳥。1歲或不足1歲便開始繁殖。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