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對稱世界中的國際關係世界史專業的一篇博士論文,作者是鹹命植,就讀于吉林大學。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asymmetric world
論文作者
()鹹命植(Ham, Myungsik)著
導師
劉德斌,()Brantly Womack指導
學科專業
世界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吉林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9
關鍵字
國際關係 國際政治 國家戰略 東亞
館藏號
D820
館藏目錄
2010\D820\2
內容簡介
儘管有許多評論,東亞的未來會不會成為歐洲模式,但是,中國已經和周邊國家建立了緊密的聯繫,消除了因在領土面積,人口數量,軍事實力和經濟潛力上不可超越的實力而給周邊國家帶來的不安和焦慮。並不像現在西方國際關係學者的主流觀點,中國自經濟改革以來,已經成功地適應了外部對其的擔憂。這篇論文的目的就是通過批判正統國際關係理論在提供一個合理,有說服力的邏輯框架來闡釋東亞國際政治的動態變化上的局限,試圖構建一種新的理論框架——非對稱理論。 第一章 非對稱理論的意義 這一章是用來說明大部分主流的國際關係理論,過分地依賴於西方的歷史經驗,因而在分析東亞的歷史時不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這些理論主張不用去分析政治參與者的主要動機,將獨立國家視為主權實體,因而,它們或是過分強調中國物質力量的增強所帶來的影響,認為這必將最終導致中美之間的衝突,或是高估擴大經濟聯繫的作用,認為在現代複雜的國際經濟框架內,最終會實現不斷增長的和平。並不像這些在解釋東亞變動中的國家關係上有困難的理論,在豐富的分析和敘述基礎上,非對稱理論的分析框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選擇。此外,這一章將把非對稱理論的考察範圍擴大到東南亞,南美這些非對稱國家關係占統治地位的地區,通過這種方式來檢驗非對稱理論是否能夠成為一種新的理論分析框架。 第二章 對非對稱理論的思考 通過考察這一理論框架的構建過程,本章指出了非對稱理論對於當代國際關係理論的四個主要的貢獻。第一,它解釋了國際關係理論中的規範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第二,它通過闡釋非物質因素是如何代替物質因素構建出一種可靠的領導權來證明非物質因素在解釋國際秩序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第三,這一理論填補了中國研究和政治學研究之間的鴻溝。第四,它還將討論是否可以通過研究兩個比較典型區域內的非對稱國家關係來構建一種非西方的國際關係理論。 第三章 現代化之前中國對朝鮮半島的軍事行動 這一章通過考察中國在朝鮮半島的軍事行動來研究中國這個東亞的核心國家是如何構建起穩定的領導權的。不像霸權穩定理論解釋的那樣,這一章將討論中國之所以建立起以中國為核心的區域秩序是因為中國可以犧牲自己的安全來保衛這一體系中的參與者免於受到日本的入侵。本章的研究案例集中於從1592到1894這一中國國內的統治還未穩定的時期,明清兩朝對朝鮮半島的軍事行動。 第四章 後冷戰時代的非對稱關係:韓國與中美的關係 這一章分析了在後冷戰時代,領導權在消減韓國對中國和美國的誤解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根據韓國幾家主要的報紙和研究機構組織的民意調查的數據分析,我們發現,自從1992年中韓關係正常化之後,韓國人對於中國的態度發生了迅速的轉變,從敵人變為了朋友。更有趣的是,韓國人開始將中國視為一個建設性的合作夥伴,就像冷戰期間對美國的態度一樣。這一章通過展示在中美韓非對稱三角關係中,領導權是如何影響韓國民眾對於中美這兩個大國的態度和誤解,來為非對稱理論提供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