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河

靜靜的河

《靜靜的頓河》前蘇聯肖洛霍夫著,全書共4部,分別在1928、1929、1933、1940齣版以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2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國內戰爭這一動盪歷史時期為背景通過頓河地域哥薩克在戰爭和革命過程中的遭遇反映出由於革命和戰爭的結果人們在風尚、生活和心理狀態中所發生的巨大變動。主人公葛利高里體現了中農階層在革命進程中搖擺不定的特點也體現了哥薩克這一特殊社會階層的傳統觀念他的悲劇命運與這些特點和他所處的歷史潮流息息相關。在小說中個人傳記和個人感情波動相結合。小說具有史詩與悲劇相結合的藝術風格。風景描寫洋溢著頓河草原的氣息襯托著人物的心境。

基本介紹

  • 書名:靜靜的頓河
  • 作者:肖洛霍夫
  • 類別:小說
  • 出版社:1928、1929、1933、1940
主題,敘事特徵,美學追求,相關評論,

主題

相對於波瀾壯闊的革命而言個人不過是旋渦中的一滴水。滾滾向前的時代車輪在行進的路上不可避免地要碾碎許多個人的美夢。在《靜靜的頓河》中肖洛霍夫正是以悲憫的情懷通過描寫主人公葛利高里與時代的複雜關係從普通人的角度反觀大時代里的大變動從而唱出了一首人道主義的悲歌。
《靜靜的頓河》全書四部八卷140餘萬字據統計共寫了434人。而在這樣宏大的篇幅中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命運始終處於小說的中心位置。

敘事特徵

《靜靜的頓河》是一部史詩性小說。所謂史詩是指比較全面地反映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生活具有結構複雜、畫面廣闊、內容豐富、意義深刻等特徵的優秀長篇敘事作品。這部作品所涵蓋的時間從1912年延續到1922年曆經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國內戰爭等重大歷史時期所觸及的空間從平靜的頓河的農莊到硝煙瀰漫的戰場從混亂的白軍司令部到小村子裡的革命委員會從列強伺機侵入的邊疆到中心地帶的城市。而這種廣闊的時空性質又不同於其他的史詩性作品。

美學追求

蘇聯20年代以國內戰爭與革命為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但大多是以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為主人公歌頌他們高尚的品質、為革命獻身的英雄主義精神和艱苦奮鬥的英雄事跡。這樣一批文學多有“應命”文學的痕跡塑造人物上有“高、大、全”式的弊病雖然自稱“革命現實主義”但都具有粉飾和拔高的不“現實”的通病。而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卻是一個例外這是“一部使世界為之驚異的書”其最大的特點就在於肖洛霍夫從另外一個美學視角展現了戰爭與革命偉大之處在於如他自己所言他是寫“白軍對紅軍的鬥爭而不是紅軍對白軍的鬥爭”也就是說是從“人”的角度來審視革命而不是從革命的角度來批評“人”。在這裡他的現實主義與人道主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肖洛霍夫繼承並發展了托爾斯泰那種把道德意識與審美意識相結合的美學傳統以一個藝術家全部的良知直面現實懷著深厚的人道主義同情譜寫了一曲悲劇主題的偉大史詩。為了實踐這種人道主義追求在《靜靜的頓河》中作者運用了一種不同於“革命現實主義”的真正的現實主義原則即不粉飾現實、不拔高人物、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這幾點說起來雖然簡單但在當時萬馬齊喑的蘇聯文壇卻是非常勇敢和難能可貴的。
肖洛霍夫一貫堅持藝術真實要遵循生活真實的原則他曾告誡年輕的作家“作家在小事情上違背真實便會引起讀者的懷疑讀者會想在大的問題上可能他也會撒謊。”敢於面對現實敢於秉筆直書生活中的矛盾與衝突這是肖洛霍夫藝術的良知也是他在現實主義美學上的獨創性。

相關評論

〈靜靜的頓河〉具有的是一種紡錘性的網路結構其紡錘的中軸乃是支配作品情節發展和人物命運的歷史潮流。歷史與人物命運的勾連處則是戰火紛飛、狼煙遍地的國內戰爭其主要網路體系乃是主人公葛利高里馳騁疆場的足跡。”簡單而言作者沒有如托爾斯泰一樣高屋建瓴地給歷史的來龍去脈以高度理智的分析也不象一般的史詩性作品把故事放在大事年表上猶如在寫什麼歷史的編年體講義。肖洛霍夫本人隱退在敘事之後隱退在主人公之中這樣一來作者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命運、共呼吸就象實際生活中一樣每個人都置身歷史之中而又未必理解歷史的走向、原因與意義。比如在作品中對於俄國人民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劃時代的十月革命作者“令人驚訝地”並沒有正面描述而僅僅是用一個段落中的寥寥數語從哥薩克所聽到的“傳聞”這一側面來略作說明。關於這個時代的著名偉人列寧全書也只有兩處一筆帶過。
作者的視角與主人公的視角一致這是一種現實主義的藝術視角也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視角。因為從真實的角度來衡量人活在歷史之中但歷史事件只有與個人命運相交織方才顯現出歷史對於個人的真實面貌。簡而言之《靜靜的頓河》之所以是現實主義傑作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史詩性與獨特個人視角相結合的藝術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