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琬

靜琬

【靜琬】(?~639)隋代僧。籍貫不詳。又作淨琬。

冥報記》卷上稱為智苑。隋大業年中(605~617),靜琬住於幽州(河北)智泉寺,鑒於北周、北齊之廢佛,恐三災壞劫而使佛法湮滅,發願刻一切佛經於石上,以備法滅後學人遵遁進道之資。遂於隋大業元年(605)於涿州白帶山(今北京房山)山麓開鑿岩洞,並在石室四壁刻上經文,造立《華嚴》、《涅槃》、《般若》、《寶積》等七室,山因之易名為石經山,後又改名石景山。另有部分石經置於山下雲居寺之壓經塔下。當時,曾得隋煬帝皇后之助。唐貞觀十三年,靜琬志未竟而示寂,由門人繼其刻經之業。後經唐、五代、遼等歷朝陸續刊刻,直到遼大安十年(1094)歷經四百八十年始告終結,世稱《房山石經》。共刻佛經達千餘部,3400餘卷,大小石經版總計15000餘塊,分別藏於石經山九個石洞及雲居寺西南之地穴中。《房山石經》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之石刻大藏經。不僅可以用來校正印本佛經之錯漏,還是中國書法史與藝術史的珍貴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