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港濕地

靜港濕地

靜港濕地面積373.8公頃,其中濕地面積264.21公頃,水面面積136.78公頃,林地面積4.12公頃,屬於溫帶生態系統,具有完整的生態自修能力。靜港濕地位於冶河的上游,泉眼成群,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豐富,歷史上曾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靜港濕地
  • 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景區類型:自然景觀
  • 建議遊玩時長:1-2天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地理環境,遠古形態,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地貌,歷史人文,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人文景觀,主要景點,

地理環境

冶河,是石家莊境內唯一一條常年不斷流的河流。靜港濕地位於冶河的上游,這裡泉眼成群,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豐富,是石家莊及京、津飲用水源的涵養地,對石家莊和京津的用水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沿冶河一路向下,垂柳依依,流水潺潺。在靜港濕地,冶河蜿蜒而過。碧水流經之處,可見三五成群的野鴨在河內嬉戲,悠閒的牧羊人趕著羊群,在寬闊的河灘里走過。眼前的美景,不禁讓人流連忘返。
靜港濕地
靜港濕地內的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原生態植物資源保存較好,濕地記憶體有野生動物470種,特別駐存著黑鸛、金雕、白鶴、大鴇四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和大天鵝、鴛鴦、蒼鷹、雀鷹、白枕鶴等3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這裡不僅風景優美,還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解放區育才學校舊址、東園村舊石器遺址等都在濕地範圍內。

遠古形態

在三、四千年前,井陘地域經水系不斷的浸潤,形成湖泊,後氣候變化,水量減少,濕地逐漸顯露出來,歷經千年的變化,在夏、周朝階段,是靜港濕地的形成期。

地理位置

位於石家莊井陘縣洛陽村周邊區域,石家莊至西柏坡景區之間,距石家莊北二環僅20分鐘車程,與北京交通便利。據記載洛陽村是一個形成於漢代的古老村落,整個村子歷史文化氣息濃厚,保留著古樸的民風,建築風格及生活方式;上山可分別四條不同的道路,第一條由靜港路上山;第二條由綠港路轉接靜港路上山;第三條由綠康路繞里枝峪上山;第四條新修山場機耕路,由靜港路交匯北防口到饃饃垴,繞茄子垴、小鬼屹垴、大鬼屹垴、蠍子垴、南臥牛垴,最後至景區停車場。

氣候

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海拔高度260米,一年四季皆適宜遊玩。

地形地貌

靜港濕地水面面積136.78公頃,林地面積4.12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38%左右。

歷史人文

漢光武帝劉秀征戰四方時期,路經濕地內的村落,將村落定名為落陽村,也就是現在靜港濕地內洛陽村的歷史名稱,後隨著歷史的變遷,歷代朝廷正式在濕地內建置城郭,濕地內的社會經濟與文化,逐漸得到開始形成並蓬勃發展,養魚種植、培育果蔬等多種農副業得到發展,成為濕地內的特色。
洛陽村傳說
1、碾子槓的傳說
老輩人傳說:舊年時洛陽村因背靠大山,村子裡經常有狼出沒,狼來了後常把小孩子叨走,一直叨到山裡面才開始吃這個小孩。發生過多次以後,人們就發現了規律,狼總是沿同一條線且最高的地方(視野最寬)奔跑,本村人就沿著狼的蹤跡追趕,這條道就叫攆子槓,最初出發的村口就叫攆子口。久而久之發展到後來人們就叫成碾子槓和碾子口了。新中國成立前後還有個村民曾被狼叨走,又被人們從狼口裡奪了回來,身上至今還留著被狼咬的傷疤,家裡人就給他起名叫趕年(兒),趕緊攆的意思。
2、廊名的傳說
洛陽村雖然不大,但人傑地靈,輩輩出文化人,歷史上出過秀才,中過舉人,小時候還見過乾隆御賜的木匾,這些文人也會舞文弄墨。話說我村有條通往莊稼地的主幹道路,舊時兩側槐樹茂密,林蔭如蓋,秀才們聽說槐樹有國槐之美譽,於是就給這條道路起了個不倫不類的名字——槐樹廊,拿槐樹的形,比喻皇家的華麗的遮陽長廊,漸漸就成了道路的名字,如今古槐已不在,但名字卻留了下來。我村舊時進村的村口有三道門樓,是村子裡家族人數最多的三家以示團結而修建的,不但有門,而且狀似現在的排樓,下面也可以有少量幾個人遮陽避雨,所以這些文人就把它叫做三門廊,這個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3、馬道的傳說
傳說當年劉秀二次來井陘時不再是單槍匹馬,而是帶著兩萬兵馬來的,由南向北,浩浩蕩蕩,準備到常山(正定)去,他和御林軍來到我村時恰逢太陽落山,再走就得東渡冶河,前路大水滾滾,晚上黑燈瞎火,沒辦法只能在本村安營紮寨了。時本村潘姓人家請劉秀到家裡居住,但劉秀帶兵秋毫不犯,所以就謝絕了潘家的好心好意,當時村子裡有個蓮花寺,劉秀就住在了蓮花寺,僅有一牆之隔的外面,是他下馬遛馬的一條街,我們都知道軍隊下達命令素以簡短明了著稱,所以他令馬夫去馬道牽馬餵馬,馬道這個名字後來就留給了我們村,以後村人一直叫這條街為馬道。後世留下一首名謠:朕住蓮花,謝絕潘家,剝皮剝馬,拿刀孤拉。目的就是為了記念劉秀不擾民而創做的。就是現在誰家有了一二歲的小娃娃,大人在逗小孩兒時,就常玩這個遊戲,讓小孩坐在床上,不穿鞋襪,大人以右手食指分別擊點小孩腳指頭,一個指頭說一個字,停停頓頓的邊點邊念叨:朕住蓮花,謝絕潘家,剝皮剝馬,拿刀孤拉。十六個字點三個腳的指頭,說到最後一個字的時候,改為用食指刮小孩兒的的鼻子,從上往下拉一下。小孩兒聽了之後就會高高興興的。
4、洛陽村第一次定名的傳說
劉秀兵駐本村第一夜,馬上就開始標畫地圖,了解周圍各村情況,以便尋找戰機。可是井陘之地因處在歷史上經常打仗的兩國交匯地方,大村不多,小村多,當時更沒多少文化,所以有名字的村更少(現在較大的村國家稱行政村,很小的村叫自然村)。周圍的村都不知道名字,這可是兵家大忌,無法排兵布陳呀,於是劉秀先給我村定了個名字——落陽,意思是他來到這時恰逢太陽落山了。給他的主力部隊尚在五里之外剛剛路過的地方起名叫防寇,叫主力防備王莽的意思,現在叫防口,他的前哨當時已渡過了冶河,回報發現一無名小村地圖上沒有,劉秀就叫它忘莊——忘了這個村莊的意思,現在叫王莊,他派出二十里外探馬去偵察知情,在南面十里外的地方也發現了一個地圖上沒有的村莊,就起名叫冶里——也是地圖上丟失的意思。他睡覺時衛兵站崗的高坡,後來就叫寨坡,安營紮寨的意思,他的先鋒官當夜住紮的地方叫——西焦、東焦,就是等皇上過河等的已經心焦的意思。為什麼心焦呢?下一個傳說再說。
5、熬汁山的傳說
話說劉秀在我村住了一夜,天明起來後,好好觀察了一下我們這個村,昨夜因來到時天就黑了,什麼也看不到,現在發現這裡真是個好地方,易守難攻。因為本村為圈椅形狀,南北西三面都是山,都沒有路,尤其是西面的山直陡上下,高聳入雲,兩側的山根本不適合大部隊行走,南北兩側的山東西走向,向東直插入冶河水中,根本不用防備,東面正前方又是滾滾冶河水,只有從南面剛來的方向最危險,而他的軍師鄧禹一個文人,騎著個毛驢跟不上隊,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所以他就想在這兒多待幾天等一下軍師,就命士兵在我村的東面和南面設了重兵,壘起了高高的觀望台,於是我村就留下了現在的東關和南關的地名,沒有西關和北關就是這個原因。正因為多待了這幾天,讓他的先鋒官在前方來回奔跑觀望等的心急如焚,所以這個地方就定名為西焦和東焦。
話說劉秀這一住不要緊,真的是讓敵人追上來了,於是他急急令他的護衛都尉二十八宿之一的馬成趕緊迎戰敵人,守護自己。這一戰那可是真的打的天混地暗,人仰馬翻,從早上戰到黑夜,從南邊打到北邊,敵將勇猛,馬成高大。一直打到了我村向北村——劉家會出口的山上唯一的羊腸小道處,才把敵將擒獲。軍報報到劉秀中軍帳處請求怎么處理,劉秀恨透了敵將,恨他攪壞了自己在這兒想好好待幾天的美夢,於是下令把這個敵將就地下油鍋,直到把骨頭熬成汁為止,這就給我村的這個山留下了一個名字——熬汁山。
後人為了紀念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編了一段順口溜在我村留傳了下來。內容是:急急令,上馬成,馬成高,耍大刀,大刀大,槓子壓,你壓誰,我壓南面二老吹。我小時候村子裡剛拉上電,還沒有路燈,十來歲的小孩們吃完晚飯後就玩這個遊戲,分兩隊人馬面對面手拉手站立,交替口喊這段話,最後喊完時的二老吹三個字就換成了對方的某一個人的名字,令他向已方衝過來,沖斷手拉著的手算贏,拉對方一人過來加入自己一方,拉不斷為輸,被對方留下加入對方一列。
我們村直到現在山坳里還有一座將軍爺廟,就是紀念馬成將軍的,村里人因為目睹了他的英雄形象,所以想讓他守護這裡的村民,這座廟就永久地留傳下來了。劉秀為了讓這裡的人永遠懷念他的將軍,又根據我們村山的形狀像馬成的坐騎,就給它定名為馬頭紅。北面的條狀山就叫馬背樑。因為他的鮮血染紅了這座大山,所以這座馬背樑從此就變成紅色的山了(當然現在的人們知道紅色是鐵礦石的原因)。
6、洛陽村愛喝酒能喝酒的傳說
話說劉秀在我們村打了一場硬仗,得勝之後,就命犒賞三軍,獎勵有功之人,於是埋鍋造酒,大行封賞。我村的村民就在外觀看,圍觀助興,山野村民那裡知道飯前還喝這個東西叫酒,還挺香,看到這些軍人喝了這個東西後能非常興奮,內中一郭姓之人聞酒色香,就向其中的軍曹借點嘗鮮,劉秀發現後不但不怪罪,也為了謝謝這個村讓他打了勝仗,趁興反而讓把造酒的方法留給本村,一直到現在三鄉五里的人都知道洛陽村的人能喝酒,紅白喜事喝酒時不敢和洛陽村人對博,而洛陽村的人呢都知道是郭家門的人最能喝,每遇喝酒之時必先捧郭家門的人兩句,為自己少喝點留個藉口,而郭家門的人也當仁不讓,往往喝倒幾個才算拉到。小時候我村家家燒酒,一大缸一大缸的封存小喝。這都是有歷史淵源的。
7、村子西遷
洛陽村東面是北王莊村,南面是北防口村,西面是後峪村,北面是劉家會村,但因為南西北三個方向都有大山阻隔,一眼看不到這三個村,所以本村人說到去鄰村走走僅指北王莊村。
鄰村北王莊的村後,是一座南北走向的條狀山,山的西側成L形(從北向南看),北王莊村就處在這個L的底部轉彎的山崗上,我們村的人把這個L的里側叫做王莊灣。
提到彎,大家自然知道這是水流的地方,也就是說很早很早以前的冶河水是擦著這個L形的山流轉的,水流到這個L形底部的右頭處開始轉彎,水勢自然變緩,所以泥沙就由此而開始淤積,河灘的地形自然就開始隆起而變形,那時候,我們村原來的東南角正處在這個L形的底部的頭的正前方(從這個角一直延伸到了我們村現在的北邊,大約長五華里左右,早年間都是我們村的舊址,周圍三鄉五里的人都知道我村有個傳說,叫九撮兒威州五西冶,抵不上洛陽一條街,來源就是它),自然受到影響,尤其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水之時,逼迫村民不得不遷移,所以村子就移到了現在的地方,這也正應了古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這個L形山的頭部有個自然村叫寨坡,我們村的人都叫它東坡村而不叫它寨坡村,就是因為從前這個村處在我村的正東邊,它的正前方是我們村的東關地,這些地離村很近,就在村邊,種莊稼很方便,所以屬於我們村所有,後來隨著我們村向西北方向的遷移,這片地離村漸漸就遠了,種地也不方便了,再者因為這片地是河灘,經常被所發大水衝垮,河灘地需要重新開拓,漸漸地這片地我們村就荒蕪了,而被北防口村的地主拾了起來,一直到現在北防口的人常說到洛陽村的東關地去下地幹活,所以這片地現在也就不歸我們村所有了。而這個寨坡村處在半山腰,新中國成立之後在它們村的下邊修了條公路,從它們村住在半山腰和出村時需要下齊刷刷的陡岸程度不難斷定,這是歷史上大水經常沖刷的緣故。
小時候村子裡有兩個閣(兒),南邊一個,中間一個,且中間這個閣(兒)是村裡的重要建築,裡面供奉著神像,是村人膜拜的地方。但這個閣(兒)現在雖然在村東邊,但由於上述種種的原因,人們依然叫它西閣(兒),就是因為村子西遷造成的。當然這個遷移不是官方意志,而是老百姓自己為了生存不得以而為之。
講到村子的遷移,不能不說到溝谷川三個字的區別,伴隨著斗轉星移,歲月流轉,越來就會越深的地方人們就叫它溝,從字形可以看到,它的偏傍是水,也就是水的沖蝕而形成的意思;縱深越來越窄的溝,人們叫它谷,從字形也可以看出它的口在變化;而越來越高且兩側寬廣的河灘地方就叫它川,是歲久泥沙的淤積而地表略有隆升的開闊之地。
常言說:千流成川,百溪匯澤。我們井陘縣地形中最重要的就是有三個比較大的川,分別是金良川、威州川和橫澗川。其中威州川最靠下,泉水最多,素有漁米之鄉的稱號(說到漁米之鄉,我村在井陘縣更有名,有“上屬楊莊,下屬洛陽”之美譽)。我村就在最下游的威州川的最下游,地勢最低的地方。
從地形上看,我村周圍的山成葫蘆狀,我村處在這個葫蘆的中央。從地貌上看我村處在南北方向的倒八字的中央。這是根據冶河水主幹從東南方向而來,到我村的上游北防口時又突然增加了西南方向的庫隆峰溝而流出來的季節河這個分支來說的,這個倒八字的下口就是我村莊稼地的最下游,帖近七畝大橋,它稍做淤堵,我村就會成澤國,所以上世紀五十年代 國家本意想在這兒修座水庫,為北京首都改善水源。但由於井陘煤礦(庫隆峰溝的上口)所在,所以就改遷成了造平山縣的崗南水庫(西柏坡所在地)。由此不難理解,我村為什麼歷史上會搬遷家園了,也就是川澤之形,大水之過。
8、大殿的來歷
關於洛陽村的大殿的傳說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劉秀帶兵離開洛陽村之後,想到大兵到處擾民甚重,但這些打過勝仗的地方那都是有功勞的,應該紀念,所以就給洛陽村撥款,敕封建殿,所以就在他設立中軍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宏偉大殿,殿內供奉佛像金身,光這個佛像就高過五米,大殿僅比皇殿稍低一點兒。這可是周圍百里內不曾有的殊榮,其它村有的也有閻王殿之類的殿堂,但都沒有它高,它大。所以,歷朝歷代對名帝不敢懈怠。於是就保留了下來。
第二個版本:南方有個官員來北方雲遊,所到之處盤山問水,其目的是不想讓北方的人在朝做官,只能南方的人永駐朝廷。所以來到各村後只問陰陽山水,專號龍脈龍氣,想辦法不讓北方有龍騰飛。他想的這個辦法就是發現哪個地方人傑地靈,有可能出貴人,就以各種各樣的名義騙這個村修閣(兒)建殿,用閣(兒)壓住龍頭,鎮殿以壓龍尾,這也就是行軍中常說的殿尾的來歷。而龍氣不太大的地方不怕龍掙扎,只一個閣(兒)就可以鎮住了。
話說這個南官來到我村之後,觀我村地形、地勢、地貌,查我村泉水、水井、河流。崗地五穀豐登,水地稻米飄香,想肉西有野兔,想魚東水滔滔,南灘楊柳林蔭,北地柏秋層層,農忙家無懶人,冬閒朗朗書聲。春水叮咚,夏雨濛濛,秋露高霜,冬雪繽紛,嶄不斷的東水西屏,射不盡的北雁南飛,世間事,書不盡,人間情,代代濃。問君何以如此,答案不在書中。所以斷定本村靈氣旺盛,久後必出達人,所以就在我村豎起了高閣(兒),修建了大殿。但這個辦法可以壓龍身,但壓不住龍氣呀,所以洛陽村照樣世世代代輩出才人,剛改革開放那幾年,我村就有幾十名教師在各地執教,有人說,光我們洛陽村辦個學校,幼兒、國小、國中、高中,各科的老師、校長和主任都齊齊全全的,不用找外人了,真是個有名的教師村。還有人說,只要你到了縣城,進那一個門,都有咱洛陽村的人。由此可窺一斑。洛陽人代代傑,洛陽地就是靈。

生態環境

河北靜港濕地公園內的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原生態植物資源保存較好,濕地記憶體有野生動物470種,特別駐存著黑鸛、金雕、白鶴、大鴇四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和大天鵝、鴛鴦、蒼鷹、雀鷹、白枕鶴等3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這裡不僅風景優美,還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解放區育才學校舊址、東園村舊石器遺址等都在濕地範圍內。
每逢春季,冶河兩岸,鬱鬱蔥蔥、山川秀美;一入冬季,水天一色、群鳥于飛,蔚然壯觀,令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更有水鳥在河中嬉戲,構成一幅清麗多姿的水鄉風景。有一片非常有意境的柳林,水面水鳥成群,水美魚豐。

保護措施

濕地公園內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較好,生態敏感度較高的區域,是濕地公園內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核心區域,除開展保護、檢測等必須的保護管理活動外,不得進行任何與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無關的其他活動。此外,濕地公園內曾經生態系統良好,但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並具有恢復潛力的區域。恢復重建區是以恢復和培育濕地為主要目的的區域。

人文景觀

解放區育才學校舊址、東園村舊石器遺址、井陘窯、洪門寺、古碑文、千年石刻

主要景點

鳳凰山三世佛摩崖石刻
位於鳳凰山主峰懸崖底部,靜港濕地北面,有一處摩崖石刻逋存,石刻系三世佛坐像,雖已經歷數千年的風雨沖刷,仍可觀之, 線條清晰優美,整個雕像布局合理,人物像栩栩如生,動感十足,身後有光環,長約1 . 2米,高約1 米。 雕像左上角有石刻題記, 長寬約3 0 * 4 0 厘米, 介紹了造像的人物、原因、布施人等。大部分字跡遺留完好,是珍貴的歷史遺存。
桃花洞
桃花洞位於靜港濕地鳳凰山之陰,峭壁半腰,洞口裡橢圓形。洞口寬三米,高五米。婉蜓而進,洞深約五十米,洞口西壁有石雕一幅,為周公戴冕冠,穿朝服,手捧笏板,腳踏祥雲,飄然而至圖。圖左刻有“時大順,二年春”字樣,東壁刻有“貞祐二年三月二十曰,本州匠人劉政造”洞頂時高時低,時寬時窄,入約六丈後,非秉燭佝倭而不可入,又約五米許,洞頂豁然,高不可測,寬闊十幾米,高敞如廈屋,可容五六十人。
八窯摩崖石刻佛教三大士雕像
該遺址位於靜港濕地北防口村東一公里處,界於防口於防口所屬自然村高岸之間,冶河北岸,絕壁林立河旁在絕壁懸崖上,摩崖雕刻了佛教三大士組像,觀世音騎犼居中,文殊騎獅居左,普賢騎象居右,二侍者登蓮台於觀音兩側,像高一米有餘,雕像栩栩如生,生動優美,莊重大方,觀象使人肅然起敬。整個雕刻圖案,布局合理,雕刻細密,人物生動,線條優美,莊重大方。雖歷數百年仍給人強烈的藝術美感,像旁有“嘉靖十四年正月吉日造王XXXXXXX”的石刻題記。
崖頂花木叢生,崖底冶水滔滔,風景極美與水簾洞相距約五十米, 涉水不足三十米.倘若此時恰好正置身立於景中,水山相融,古景今貌,自然是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雞峪溝桃花洞摩崖石刻
桃花洞位於靜港濕地鳳凰山之陰,峭壁半腰,洞口裡橢圓形。洞口寬三米,高五米。婉蜓而進,洞深約五十米。洞口西壁有石雕一幅,為周公戴冕冠,穿朝服,手捧笏板,腳踏祥雲,飄然而至圖.圖左刻有“時大順,二年春”字樣,東壁刻有“貞祐二年三月二十曰,本州匠人劉政造”,其他題壁已不可辨認。洞內石柱奇特,嵯峨危聳,穴竇星羅棋布,千奇百狀,形狀不一,洞頂時高時低,時寬時窄,入約六丈後,非秉燭佝倭而不可入,又約五米許,洞頂豁然,高不可測,寬闊十幾米,高敞如廈屋,可容五六十人,洞壁有石坑、石枕,傳說為桃花女修煉之所,實為歷代邑人避兵亂之地,洞口有石門臼四處,為難民立木御風寒之用,現為人們遊覽賞景之處。另外,對於一些愛好地理研究的人,除卻欣賞,此景也是甚為值得細細品味而深入的好去處。
鳳凰山古寺院遺址
在靜港濕地北防口村北面鳳凰山東麓,半山腰上,此地俗稱三堰坪,海拔約計300 米,遺址處場地開闊平坦,前有巨石圍繞,似民宅照壁。後靠鳳凰山主峰,可謂風水寶地。相傳該寺建於唐代。後廢,現有古寺殘牆、和尚坐禪石遺址、石臼等遺物。和尚坐禪石遺址旁有“萬曆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曰,冶里村仲善人口口法龍師到此”的石刻題記”
王氏西祠碑文
位於靜港濕地北防口村王氏西祠祠堂內。大淸乾隆五十七年立,高126厘米,寬51厘米,厚16厘米,青石質。
打井記事碑
靜港濕地北防口村王樹槐古居後,有一水井,井水清激甘洌,久旱不枯,數百年為周邊居民人畜飲用,井之台階,競是掘井記事石刻,上刻“雍正三年,地主xxx打井人王浩通,助工人髙升”,文物考古者多次攝影造訪,邑人也常懷念其功德。
關帝閣
位於靜港濕地北防口村的西端,是村子的西大門。此閣系兩層建築,上層建廟供奉關帝,下層供人行走為北防口古大街,即井陘北大道層地基長寬約計十二米,中建有拱橋,拱橋寬約四米,高約五米,磚石混合建築,拱橋形成的隧洞,供人車通行,雨季流水。在一層之上建有關帝廟,廟系瓦房樣式,磚木結構,長寬以一層地基同,高約六米,琉璃瓦蓋頂,廟脊端及四角按有獸鎮,內塑關公及二侍者。
玉皇閣
位於靜港濕地北防口村的東端,是本村的東大門。三層建築,上展供玉皇,中層西供真武、東供三官,底層供人行走。歷經戰火上層坍塌,上世紀三十年代曰寇在閣上建築炮樓,後毀於戰火,現有遺存及記事碑一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