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靜深秋曉圖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吳歷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規格:縱95.3厘米,橫24厘米
- 現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 幅式:立軸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技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該圖畫山谷間遍地是松柏。遠處大江斜出,水流從畫外再度回入,江上帆舟徐航,看來是通向山外的水道。順著峰下的溪流逆水而行,則是進入深山幽谷的路徑。在山勢漸趨平緩的沿溪兩岸,出現了村落,周圍生長著松柏叢竹。順著河溪彎轉,幾點小舟停泊河岸,船上有漁人正在垂釣。畫面中景左側有山巒,山巒上蒼松茂密,幾座廟宇座落其間,隱約可見。一座高聳的寶塔與上端高山遙相呼應。近景為山石亘連,古松挺立,在古松蔭下山坡平坦處有高士席地而坐,正在撫琴賞景,十分悠然自得。
畫上右角自題記:“王叔明《靜深秋曉》,往予京邸所見寤寐不忘,乙亥春,在上洋追憶其著色之法,攜來練川,民譽見,而嗜好之,今值其花甲,是圖有松柏之茂,恰當以壽。壬午年秋,墨井道人。”
鈐有“虛齋至精之品”收藏印。
創作背景
據自題識中可知,此畫是吳歷追憶摹元代畫家王蒙(叔明)同名作品畫成的。乙亥年(1695年)吳歷已63歲高齡,已成為名畫家,但他仍孜孜不倦地臨摹前人的優秀作品。
藝術鑑賞
構圖
此圖畫幅雖小,呈狹長條幅,全圖重巒疊嶂,山勢亘連,峰巔屹立,高聳衝出雲霄,似與天相接壤,迷霧茫茫,更感峰勢雄偉。此畫構圖緊密,羅致的景物繁多,在如此狹長空間,容納如此多的景物,作深遠無垠的山水開合,可見作者經營位置頗具匠心,可謂煞費苦心。
技法
畫法上,採用積墨法,多層次地皴染山石,解索皴筆致厚重,墨氣沉鬱,復以焦墨渴筆乾擦並點苔。將淺褐色的山峰點綴著墨綠色的松柏,色澤清朗,把山間秋天的景象表現得富有生意。顯示了吳歷繪畫功力和多種表現手法。
名家點評
現代畫家邵洛羊:元代山水畫家王蒙筆墨潤醇松秀、婀娜多姿,吳歷此圖加以發揮,採用積墨法,多層次地皴染山石,送覺深厚沉鬱,復以焦墨渴筆乾擦並點薈,把山間的高秋氣象表現得富有生意。司空圖的《詩品》提出“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吳歷的《靜深秋曉圖》可以說是從雄渾中寫出靜嫻之美。
歷史傳承
由該圖鈐印可知,該圖曾經近代龐虛齋收藏。20世紀60年代,龐虛齋後人龐增和將《靜深秋曉圖》捐贈給南京博物院,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作者簡介
吳歷(1632—1718年),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等,江蘇常熟(今屬江蘇省)人。少年時遭遇明亡,信奉佛教,後轉為信奉基督教。曾赴澳門,並受洗禮,教名西滿·沙勿略(Simon ·Xareris),並學習西文。原計畫去歐洲,因故未果,後回內地,在上海、嘉定、蘇州一帶傳教,卒後葬於上海南門外耶穌會墓地。吳歷以其獨到的藝術風貌與“四王”、惲壽平並稱“清初六大家”。據《竹人續錄》等史料載,吳氏兼擅刻竹,風格縝密,深受嘉定派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