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印光法師、太虛法師是民國時期的三位得道高僧,他們不僅參透了深徹的佛教禪理,還用最簡白、最純淨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生動明媚的生命圖景,教人去一分浮躁,多一分寧靜,雖然身在世俗卻能不染一絲一毫的世俗塵囂。教人了悟人生之時,還指引人尋覓到一條通達心靈深處的修行小徑,讓那些無法從世俗生活抽身的人,放下執著,沐浴清涼,捨得痴望,修達靜心。 《靜心·捨得·放下》(01靜心——弘一法師的人生幸福課、02捨得——太虛法師的人生幸福課、03放下——印光法師的人生幸福課)以弘一、太虛、印光三位法師說佛講經的著作為母本,由慶裕、張丹婭兩位編者為每一段凝練深刻的經文配上生活小故事,並編輯整理而成。力求給讀者呈現出既通俗易懂又啟迪心靈的精神美食,讓讀者輕鬆愉快地享受三位佛學大師的清涼智慧。
基本介紹
- 書名:靜心·捨得·放下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頁數:686頁
- 開本:32
- 品牌:北京卓文天語文化有限公司
- 作者:弘一法師 等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44903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最通俗易讀的佛教智慧書,緊張的工作之後,品讀弘一、太虛、印光的清新小品文,安享“閒觀葉落地,靜坐一杯茶”的自在心境。
2.讓林語堂、張愛玲、朱光潛、豐子愷、夏丏尊、趙朴初、龍應台受益終生的靈魂大師,讓文學小資、佛門學子、佛學愛好者不忍釋卷的經典!
3.書寫佛理與現代都市人心的完美對接,教你頤養身心、提升靈性的清涼智慧,讓你的世界拋開浮華、遠離紛爭,回歸內心的簡單和寧靜。
4.給大忙人看的修心枕邊書,聽三大高僧說佛講禪解經,讓你在紅塵俗世中保持一顆清淨透明的玲瓏心,與佛結緣,心性光明!
5.寫給所有忙碌疲憊、不知如何安頓心靈的現代都市人,用禪門公案故事淺解佛經,讓你在輕鬆閱讀之餘,斷掉煩惱,步步精進,步入詩意的棲居。
2.讓林語堂、張愛玲、朱光潛、豐子愷、夏丏尊、趙朴初、龍應台受益終生的靈魂大師,讓文學小資、佛門學子、佛學愛好者不忍釋卷的經典!
3.書寫佛理與現代都市人心的完美對接,教你頤養身心、提升靈性的清涼智慧,讓你的世界拋開浮華、遠離紛爭,回歸內心的簡單和寧靜。
4.給大忙人看的修心枕邊書,聽三大高僧說佛講禪解經,讓你在紅塵俗世中保持一顆清淨透明的玲瓏心,與佛結緣,心性光明!
5.寫給所有忙碌疲憊、不知如何安頓心靈的現代都市人,用禪門公案故事淺解佛經,讓你在輕鬆閱讀之餘,斷掉煩惱,步步精進,步入詩意的棲居。
作者簡介
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一生63載,前半生的39年,與藝術結緣,在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等領域都占據一席之地,開近代文化藝術之先河;後半生修佛24年,重振佛教律宗,虔誠弘揚佛法,為佛教律宗第十一世祖師。
弘一法師經歷了的兩世人生集於一身,由風流倜儻的濁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師,一個轉身,演繹了一個曠世傳奇。
紅塵世俗中,世人追捧他的才情;佛門禪院裡,世人景仰他的風範。
讀他的文,風骨、才骨、傲骨,盡顯其中;品他的人,真摯、認真、脫俗,做到極致。
太虛法師(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虛,俗名呂沛林。1904年在蘇州小九華寺剃度為僧。
太虛法師致力於佛教改革,提倡人間佛教,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1927年,出國巡迴講學,遍歷英、德、法、荷、比、美等國家,弘揚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學院,開創了中國僧人跨越歐美弘傳佛教的先河。
法師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振興佛教、建設新佛教文化的事業,雖出家為僧,但救世濟民之心讓人感佩,是一位俠骨熱腸的高僧。
印光法師(1861~1940),即釋印光,俗名趙丹桂。陝西合陽人,二十一歲出家。民國四大高僧之一。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倡導以持念佛號為修行法門,確立“信”“願”“行”修佛三要,一心持念阿彌陀佛佛號,以求生淨土。
法師振興佛教淨土宗,居功至偉。不爭名奪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會交往,終生默默修行弘法。
法師一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如一株擎天巨樹,以深厚的根基廣化窮山瘠土為樂土福地,以廣袤的濃蔭庇護眾生,度無盡眾生脫盡煩惱、永得安樂。
弘一法師經歷了的兩世人生集於一身,由風流倜儻的濁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師,一個轉身,演繹了一個曠世傳奇。
紅塵世俗中,世人追捧他的才情;佛門禪院裡,世人景仰他的風範。
讀他的文,風骨、才骨、傲骨,盡顯其中;品他的人,真摯、認真、脫俗,做到極致。
太虛法師(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虛,俗名呂沛林。1904年在蘇州小九華寺剃度為僧。
太虛法師致力於佛教改革,提倡人間佛教,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1927年,出國巡迴講學,遍歷英、德、法、荷、比、美等國家,弘揚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學院,開創了中國僧人跨越歐美弘傳佛教的先河。
法師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振興佛教、建設新佛教文化的事業,雖出家為僧,但救世濟民之心讓人感佩,是一位俠骨熱腸的高僧。
印光法師(1861~1940),即釋印光,俗名趙丹桂。陝西合陽人,二十一歲出家。民國四大高僧之一。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倡導以持念佛號為修行法門,確立“信”“願”“行”修佛三要,一心持念阿彌陀佛佛號,以求生淨土。
法師振興佛教淨土宗,居功至偉。不爭名奪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會交往,終生默默修行弘法。
法師一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如一株擎天巨樹,以深厚的根基廣化窮山瘠土為樂土福地,以廣袤的濃蔭庇護眾生,度無盡眾生脫盡煩惱、永得安樂。
圖書目錄
《靜心·捨得·放下:靜心》目錄:
靜心——弘一法師的人生幸福課
序
1卸掉心頭繁雜事,還內心一份寧靜
沒有慾念心才安寧
只需輕輕拂去灰塵
還內心一份寧靜
捨棄繁雜見真諦
平和由心而生
不是生活太艱難,是你腳步不從容
死執不如放手
讓人勞累的是心頭的重負
心開闊你才寧靜
2 看淡紅塵紛擾,內心自在安閒
心頭的紛擾都是雜草
與人為善,要留一顆清淨心
打敗你的是內心的浮躁
有內涵方能泯然一笑
心靜才能突破困境
心靈的皈依
讓世情淡一分
不為情緒所動
放下心中的“怕”
做真實的自己最安心
3 生活中自有菩提,能靜心才是智慧
找到柴米油鹽中的那份安詳
拒絕誘惑常惜福
像佛一樣靜心習勞
在持戒與自尊中修一份定慧
菩提之心是一種靈悟
靜心思考才能得智慧
懂得反省自己才能沉澱心性
心有掛礙不如定心明志
選擇心靈的寧靜
心被外物所牽你才會煎熬
貪愛容易迷惑心智
越炫耀離你想要的越遠
沉靜才能認清事情的根本
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4 萬念起於內心,斷念才得清淨
心有定慧才得安寧
萬念起於內心,斷念才得清淨
低下頭才能看到真相
順從自己才能禪定心安
抬手相讓只為求一份簡單
迷途知返內心才安靜
保持通靈的心境
追求沒有的不如珍惜擁有的
絲毫必爭不如通達相讓
回頭自省才見清靜處
……
《靜心·捨得·放下:捨得》
《靜心·捨得·放下:放下》
靜心——弘一法師的人生幸福課
序
1卸掉心頭繁雜事,還內心一份寧靜
沒有慾念心才安寧
只需輕輕拂去灰塵
還內心一份寧靜
捨棄繁雜見真諦
平和由心而生
不是生活太艱難,是你腳步不從容
死執不如放手
讓人勞累的是心頭的重負
心開闊你才寧靜
2 看淡紅塵紛擾,內心自在安閒
心頭的紛擾都是雜草
與人為善,要留一顆清淨心
打敗你的是內心的浮躁
有內涵方能泯然一笑
心靜才能突破困境
心靈的皈依
讓世情淡一分
不為情緒所動
放下心中的“怕”
做真實的自己最安心
3 生活中自有菩提,能靜心才是智慧
找到柴米油鹽中的那份安詳
拒絕誘惑常惜福
像佛一樣靜心習勞
在持戒與自尊中修一份定慧
菩提之心是一種靈悟
靜心思考才能得智慧
懂得反省自己才能沉澱心性
心有掛礙不如定心明志
選擇心靈的寧靜
心被外物所牽你才會煎熬
貪愛容易迷惑心智
越炫耀離你想要的越遠
沉靜才能認清事情的根本
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4 萬念起於內心,斷念才得清淨
心有定慧才得安寧
萬念起於內心,斷念才得清淨
低下頭才能看到真相
順從自己才能禪定心安
抬手相讓只為求一份簡單
迷途知返內心才安靜
保持通靈的心境
追求沒有的不如珍惜擁有的
絲毫必爭不如通達相讓
回頭自省才見清靜處
……
《靜心·捨得·放下:捨得》
《靜心·捨得·放下:放下》
序言
靜心——弘一法師的人生幸福課
序
當你累到無力,內心深處總是渴望一份安寧與平靜,隨著這份渴望走下去,我們真的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個精神之家,這個家不在別處,也不是一間屋一座院,它是一種自在靜心的感覺,是一種拋開浮華和紛爭,回歸內心的簡單和寧靜。
生命起始之時,最初的那顆心除了清淨透明什麼都沒有,可是在紅塵俗世中混得久了,這顆心好像什麼都沾染上了。其實只要你靜下心來就能發現,這顆心原來還是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們卻誤以為塞滿了很多東西。於是心念被打擾,就像石塊落入水中,引起了內心的層層波瀾,當人被繁雜迷了心竅,一切紛擾就會紛至沓來。
在不斷地求索與掙扎中,有時候心會越鎖越緊,越來越浮躁迷亂找不到方向。於是不自覺中我們已經失去了自主能力,跟著情緒走了,或者跟著誘惑走了。一路走去卻發現煩惱越來越多。其實很多縈繞心頭的煩惱,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多麻煩,而是因為我們總把它放在心裡。
回頭的瞬間,你會發現,原來追求外在的浮華只是一種誘惑,人在誘惑之下會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
紅塵紛擾的人生路上,人們很容易在誘惑中辨錯了方向;在名利相爭中遠離真實的自己,倒不如駐足片刻,調整好呼吸,聆聽自己真實的內心,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更寧靜,才能讓內心清澈如初,生命才能重新調整平衡。讓生命回歸平衡,是一種解脫生活桎梏的大智慧。
生活沒有上下限,只有心靜下來,才能感受到路的平坦;才能有寵辱不驚的定力;有一切順其自然、我當寧靜致遠的超然。
弘一法師出家修行,修得一顆寧靜之心,一份自在安閒,就讓我們跟隨大師的指引,一路找到靈魂的棲息之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吧。
捨得——太虛法師的人生幸福課
序
舍中有得,得中有舍,舍是得之因,得是舍之果。舍掉煩惱,我們得到了快樂;舍掉妄念,我們得到了寧靜;舍掉貪心,我們開闊了心境;舍掉執著,我們學會了圓融圓滿。
從小到大,大多數時候,我們總是想著得。得是與生俱來的渴求,未滿周歲的時候,我們想得到糖果;稍稍長大的時候,我們想得到新玩具;幾歲到十幾歲的時候,我們最想得到老師父母的注意;青春蓬勃的時候,我們想得到證明自己的機會;人到中年的時候,我們想事業有成,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隨著年齡的增大,我們知道了平安是福,健康是寶,於是想得到平安健康;人到老年的時候,我們想著兒孫美滿。
每時每刻,每個年齡階段,我們都憧憬著、希望著,盼著外界的轉變能與我們想要的相對應。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往往不為得到的那十分之一二感到慶幸,反而因為自己的期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失落,於是煩惱的枝枝葉葉開始蔓延和生長。
舍是智慧,智慧是後天修得的。當失落來的時候,當煩惱來的時候,智慧像一把剪刀,把蔓延的枝枝葉葉修剪掉,於是我們開始懂得,舍比得更自在。
舍是放下,放下讓我們迷失方向的執著,我們會變得清醒,放下牽動內心的糾結,我們會坦然優雅。
舍的含義不是孤立的,舍掉之後要提起。太虛法師放下紅塵俗世,繼而在佛道上勇猛精進,惠利群生。法師提倡人間佛教,他教人應該對於國家、社會知恩報恩,提倡每一個人都要謀正當職業,如農、工、商、學、政、法等。法師的倡導中,體現著積極進取,體現著無限感恩。他教人舍掉的是紅塵世俗中的紛爭,提起的是積極進取的拼搏精神,他教人舍掉的是妄自尊大的自我膨脹,提起的是懂得感恩的心理品質。
有放下就有提起,有舍就有得,太虛法師的放下,讓人們走出了狹隘的自我情緒,而他的提起,又為人們鋪就了一條誰都可以走的坦途。法師引導眾生認識舍與得,將人們引向善心、善言、善行、善道,使有緣人的人生不斷激進,一路花開。
本書以太虛法師的捨得智慧為核心,以八大人覺經的步步精進為結構、以佛門、禪宗的公案為素材,引領大家在工作生活中找到平衡,在人生之路上找到幸福快樂自在。
放下——印光法師的人生幸福課
序
《心經》里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紅塵紛擾中,無論貧富、無論男女老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煩惱,每個人都覺得疲乏,這煩惱和疲乏源於心有掛礙。
從出生到長大,我們一個心念一個心念的生起,每生起一個心念,就多了一份掛礙,我們的心被填得越來越滿,要處理的事情也越來越多,煩惱也越來越多,有時候我們覺得分身乏術,覺得有心無力,但是又會覺得很多事情必須面對和處理。我們從一件事到另一件事,從一個麻煩到另一個麻煩,不間斷不停息地一直繼續下去,似乎生命停不下來,繁雜和煩惱就停不下來。
天真爛漫的童年過去了,似乎就再也找不回往日的無憂無慮了。得到的都是不想要的,想要的都是得不到的。不想糾纏的事情偏偏陷入其中拔不出來,想要得到的結果偏偏越求越遠……我們的心一面被磨損著一面被綁縛著。
起初我們以為有煩惱是因為想得到的一直得不到,我們羨慕那些擁有更多財富或者功成名就的人,可是我們逐漸發現,他們過得也不快樂。
無數智者苦苦尋找通往幸福快樂的那條路,但是很少有人能得到持久永恆的快樂。
印光法師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法師一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如一棵擎天巨樹,以深厚的根基廣化窮山瘠土為樂土福地,他以廣袤的濃蔭庇護眾生,度無盡眾生脫除煩惱、自得安樂。
人生是一次旅行,貪心未斷的眾生不會想到,旅途中背負的東西越多,自己就越累。
法師教化眾生一切放下,不起妄念才能離苦得樂。一切放下、萬般自在是修持後的結果。淨土宗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法門來度化眾生心性,教人放下一切。
布施可度慳貪;持戒可度毀犯;忍辱可度瞋恨;精進可度懈怠;禪定可度散亂;智慧可度愚痴。修行人修六度而生菩提,人生也像一場修行,在這場修行中,我們也要勤修六度了斷煩惱。
本書以印光法師對眾生的慈悲護持為根本,以佛門、禪宗等公案故事為素材,以淨土宗的六度修行為結構,將化解人生煩惱、解脫心靈桎梏的方法耐心地呈現給廣大讀者,引領讀者斷掉心中煩惱、找到人生的幸福之路。
序
當你累到無力,內心深處總是渴望一份安寧與平靜,隨著這份渴望走下去,我們真的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個精神之家,這個家不在別處,也不是一間屋一座院,它是一種自在靜心的感覺,是一種拋開浮華和紛爭,回歸內心的簡單和寧靜。
生命起始之時,最初的那顆心除了清淨透明什麼都沒有,可是在紅塵俗世中混得久了,這顆心好像什麼都沾染上了。其實只要你靜下心來就能發現,這顆心原來還是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們卻誤以為塞滿了很多東西。於是心念被打擾,就像石塊落入水中,引起了內心的層層波瀾,當人被繁雜迷了心竅,一切紛擾就會紛至沓來。
在不斷地求索與掙扎中,有時候心會越鎖越緊,越來越浮躁迷亂找不到方向。於是不自覺中我們已經失去了自主能力,跟著情緒走了,或者跟著誘惑走了。一路走去卻發現煩惱越來越多。其實很多縈繞心頭的煩惱,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多麻煩,而是因為我們總把它放在心裡。
回頭的瞬間,你會發現,原來追求外在的浮華只是一種誘惑,人在誘惑之下會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
紅塵紛擾的人生路上,人們很容易在誘惑中辨錯了方向;在名利相爭中遠離真實的自己,倒不如駐足片刻,調整好呼吸,聆聽自己真實的內心,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更寧靜,才能讓內心清澈如初,生命才能重新調整平衡。讓生命回歸平衡,是一種解脫生活桎梏的大智慧。
生活沒有上下限,只有心靜下來,才能感受到路的平坦;才能有寵辱不驚的定力;有一切順其自然、我當寧靜致遠的超然。
弘一法師出家修行,修得一顆寧靜之心,一份自在安閒,就讓我們跟隨大師的指引,一路找到靈魂的棲息之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吧。
捨得——太虛法師的人生幸福課
序
舍中有得,得中有舍,舍是得之因,得是舍之果。舍掉煩惱,我們得到了快樂;舍掉妄念,我們得到了寧靜;舍掉貪心,我們開闊了心境;舍掉執著,我們學會了圓融圓滿。
從小到大,大多數時候,我們總是想著得。得是與生俱來的渴求,未滿周歲的時候,我們想得到糖果;稍稍長大的時候,我們想得到新玩具;幾歲到十幾歲的時候,我們最想得到老師父母的注意;青春蓬勃的時候,我們想得到證明自己的機會;人到中年的時候,我們想事業有成,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隨著年齡的增大,我們知道了平安是福,健康是寶,於是想得到平安健康;人到老年的時候,我們想著兒孫美滿。
每時每刻,每個年齡階段,我們都憧憬著、希望著,盼著外界的轉變能與我們想要的相對應。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往往不為得到的那十分之一二感到慶幸,反而因為自己的期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失落,於是煩惱的枝枝葉葉開始蔓延和生長。
舍是智慧,智慧是後天修得的。當失落來的時候,當煩惱來的時候,智慧像一把剪刀,把蔓延的枝枝葉葉修剪掉,於是我們開始懂得,舍比得更自在。
舍是放下,放下讓我們迷失方向的執著,我們會變得清醒,放下牽動內心的糾結,我們會坦然優雅。
舍的含義不是孤立的,舍掉之後要提起。太虛法師放下紅塵俗世,繼而在佛道上勇猛精進,惠利群生。法師提倡人間佛教,他教人應該對於國家、社會知恩報恩,提倡每一個人都要謀正當職業,如農、工、商、學、政、法等。法師的倡導中,體現著積極進取,體現著無限感恩。他教人舍掉的是紅塵世俗中的紛爭,提起的是積極進取的拼搏精神,他教人舍掉的是妄自尊大的自我膨脹,提起的是懂得感恩的心理品質。
有放下就有提起,有舍就有得,太虛法師的放下,讓人們走出了狹隘的自我情緒,而他的提起,又為人們鋪就了一條誰都可以走的坦途。法師引導眾生認識舍與得,將人們引向善心、善言、善行、善道,使有緣人的人生不斷激進,一路花開。
本書以太虛法師的捨得智慧為核心,以八大人覺經的步步精進為結構、以佛門、禪宗的公案為素材,引領大家在工作生活中找到平衡,在人生之路上找到幸福快樂自在。
放下——印光法師的人生幸福課
序
《心經》里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紅塵紛擾中,無論貧富、無論男女老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煩惱,每個人都覺得疲乏,這煩惱和疲乏源於心有掛礙。
從出生到長大,我們一個心念一個心念的生起,每生起一個心念,就多了一份掛礙,我們的心被填得越來越滿,要處理的事情也越來越多,煩惱也越來越多,有時候我們覺得分身乏術,覺得有心無力,但是又會覺得很多事情必須面對和處理。我們從一件事到另一件事,從一個麻煩到另一個麻煩,不間斷不停息地一直繼續下去,似乎生命停不下來,繁雜和煩惱就停不下來。
天真爛漫的童年過去了,似乎就再也找不回往日的無憂無慮了。得到的都是不想要的,想要的都是得不到的。不想糾纏的事情偏偏陷入其中拔不出來,想要得到的結果偏偏越求越遠……我們的心一面被磨損著一面被綁縛著。
起初我們以為有煩惱是因為想得到的一直得不到,我們羨慕那些擁有更多財富或者功成名就的人,可是我們逐漸發現,他們過得也不快樂。
無數智者苦苦尋找通往幸福快樂的那條路,但是很少有人能得到持久永恆的快樂。
印光法師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法師一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如一棵擎天巨樹,以深厚的根基廣化窮山瘠土為樂土福地,他以廣袤的濃蔭庇護眾生,度無盡眾生脫除煩惱、自得安樂。
人生是一次旅行,貪心未斷的眾生不會想到,旅途中背負的東西越多,自己就越累。
法師教化眾生一切放下,不起妄念才能離苦得樂。一切放下、萬般自在是修持後的結果。淨土宗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法門來度化眾生心性,教人放下一切。
布施可度慳貪;持戒可度毀犯;忍辱可度瞋恨;精進可度懈怠;禪定可度散亂;智慧可度愚痴。修行人修六度而生菩提,人生也像一場修行,在這場修行中,我們也要勤修六度了斷煩惱。
本書以印光法師對眾生的慈悲護持為根本,以佛門、禪宗等公案故事為素材,以淨土宗的六度修行為結構,將化解人生煩惱、解脫心靈桎梏的方法耐心地呈現給廣大讀者,引領讀者斷掉心中煩惱、找到人生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