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寄山莊

靜寄山莊

又名盤山行宮,在盤山南麓,占地約400公頃,清乾隆九年(1744)動工,十九年(1754)竣工。是薊縣境內的乾隆五大行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靜寄山莊
  • 占地面積:六千餘畝
  • 周長:7.6公里
  • 動工時間:清乾隆九年
  • 又名:盤山行宮
  • 竣工時間:清乾 十九年
簡介,景區介紹,景區歷史,景區保護,圓明園模仿景區,

簡介

靜寄山莊
整個山莊,占地六千餘畝,分內八景、外八景、新六景,附列十六景,共38景,是清代康熙建避暑山莊、雍正建圓明園之後的第三座皇家園林,是我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又一傑作。
山莊建成後,清高宗乾隆皇帝駐蹕三十餘次,清仁宗嘉慶皇帝駐蹕七次。嘉慶十五年以後,遂絕巡幸。道光十一年,裁撤盤山行宮,所有陳設運往避暑山莊,直到清末尚有園宮看守。現僅存遺址。

景區介紹

山莊圍牆石灰石塊砌成,周長7.6公里。山莊由前宮、中宮、後宮、石佛閣、步雲樓、捉雲亭以及外八景、內八景、新六景組成。內八景有靜寄山莊、太古雲嵐、層岩飛翠、清虛玉宇、鏡園常照、眾音松吹、四面芙蓉、貞觀遺蹤。新六景有半天樓、池上居、農樂軒、雨花室、會然閣、小普陀。1926年,胡景翼部為籌集軍餉,伐松拆屋,靜寄山莊遭嚴重破壞。抗日戰爭時期,又遭日軍掃蕩,山莊被夷為一片瓦礫。1966年,石佛殿三尊佛像及乾隆御書碑被砸毀,現僅存建築基址和六、七里宮牆。
靜寄山莊
靜寄山莊其實叫“靜挹山莊”,因“挹”(yì) 字難認,加之當地口音,誤被人們讀成了“寄”字。1755年編輯《西清古鑒》完成時,乾隆帝在此鈐下了“乾”、“隆”、“靜挹山莊”等3璽。可以證明此山莊為靜挹山莊。《西清古鑒》是中國圖譜類的第一書,2011年孟繁放先生對其注作新注成書《西清古鑒疏》已由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西清古鑒》在此山莊封迄稿,也為山莊增色不少。

景區歷史

薊縣盤山南麓,是清代北京以外規模僅次於避暑山莊的第二大皇家行宮園林。歷經滄桑,該山莊雖已毀圯,遺址卻仍然十分完整,並傳世有翔實的相關文獻圖籍。從中可以發現,靜寄山莊的經營,不僅繼承了避暑山莊的不少意匠,還獨具特色,是清代鼎盛時期的皇家園林傑作之一,堪稱避暑山莊的“姊妹篇”。
靜寄山莊
乾隆九年,“始命建靜寄山莊于山之陽。”工程歷時十一年,於乾隆十九年完工,定名為“靜寄山莊”。
山莊建成後,乾隆親自定名內外八景。內八景為:靜寄山莊、太古雲嵐、層岩飛翠、清虛玉宇、眾音松吹、鏡圓常照、四面芙蓉、貞觀遺蹤。外八景是山莊之外盤山諸勝:天成寺、萬松寺、舞劍台、盤谷寺、雲罩寺、紫蓋峰、千像寺、浮石舫。合稱“御題十六景”,後又新增六景即:半天樓、池上居、農樂軒、雨花室、冷然閣、小普陀。另外還有樂山書室、婉孌草堂、四面雲山、極望澄鮮、目窮千里、林深石潤、雲林石室、石林精舍、綠縟亭、攓雲亭、摩青亭、石佛殿、滄浪亭、千尺雪、翠市亭、朵山亭、放鶴亭、淨蘭亭、西點景、霞標亭、心靜齋、中方亭、青階堂、得慨軒、讀畫樓等建築和景觀。據姚文翰《盤山圖》(現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中所示,山莊內有景觀一百餘處。
民國十三年,軍閥胡景翼部為籌軍餉,以斥賣官產為名,先伐松,後拆屋,最後計畝賣地,所得不足萬金。同時,看守園官也爭相搶奪,使這片經營近二百年的皇家園林蕩然無存。
靜寄山莊雖然僅存基址,但它的人文背景和所蘊含的文化現象及其豐富。從歷史角度看,乾隆是皇帝,但他還是文人。造園、造景是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的一種物化表現,他們造園於方丈,借景於斗室。但是他們都沒有乾隆這一文人皇帝的經濟實力,乾隆在他統治期間如此大規模的造園,一方面表現了他固有的文人情懷,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他作為一個滿族皇帝對漢族文化傳統的尊重。因此,靜寄山莊是我們研究清代歷史文化的重要例證。
從發展角度看,靜寄山莊對盤山發展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他不僅是文化遺產,而且是盤山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的資本。因此,山莊的保護也應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但是,山莊保護的形勢依然嚴峻:
首先,自樓、堂、館、所的建設破壞了山莊原有的景觀布局。市政療養院就占用了山莊大宮門和八景之一的“靜寄山莊”,財稅療養院占用的是山莊的小宮門和農樂軒的一部分。近年來,在山莊範圍內的榮軍療養院也在大興土木,為了建設賓館樓不惜摧毀了盤山石海(即小石城)的一部分,又作了非常現代的東廂樓,與盤山的自然景觀極不協調。
其次,“農家院”的無序開發嚴重破壞了盤山的歷史環境風貌。隨著我縣旅遊業的迅速發展,“農家院”應運而生,從積極方面看,是我縣增加農民收入的新的經濟成長點,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視;在靜寄山莊範圍內有固定居民140多戶,400餘人,目前作“農家院”和野餐館生意的不在少數,隨著生意的逐漸做大,規模也愈加可觀,有的農戶甚至利用自家的承包田開山造地,營建房舍,不僅嚴重破壞了山莊內的歷史環境風貌,同時也違反了國家現行的土地政策。

景區保護

如何正確疏導,加強管理,以確保文化遺產不受破壞,是我縣在遺產保護方面的重大課題,需要多方協調工作,建議如下:
靜寄山莊
1、制定《盤山文物保護條例》和有文物部門參與的《盤山發展建設規劃》報請縣“人大”通過執行。為防止靜寄山莊這一珍貴文化遺產進一步遭到破壞,應在《盤山文物保護條例》和《盤山發展建設規劃》出台之前停止一切在保護範圍內的建設施工,凍結土地的審批和轉讓,並適當劃出靜寄山莊保護的建設控制地帶。
2、成立專題的盤山保護與研究機構;盤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多年來我們僅靠野史傳說支撐著盤山的文化,而真正開發、建設盤山的名僧、大德和文化名人卻鮮為人知。可見盤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亟待發掘與保護。
3、針對靜寄山莊的保護問題,這是一處極具利用價值的文物資源。他具有景點集中、內容豐富、文化外延深廣的特點。應予合理利用。5A景區並不能代表盤山文化,真正的使盤山矗立於名山之林,還需要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針。

圓明園模仿景區

圓明園中一處景物為“仿照盤山靜寄山莊的雲林石室的山石,疊石而成的。” 如下:
圓明園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於七月初七,設七夕巧筵的地方。這裡可遠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組疊山,松巒峻峙,山澗之中瀑布飛流急下。在此近觀仰視有如廬山的峻峙氣勢,取名叫“小匡廬”。坐石臨流,仿自紹興會稽山陰的蘭亭。建於雍正朝,俗稱流杯亭。東晉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於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會於會稽蘭亭,曲水流觴,賦詩修楔(祭祀活動),被傳為佳話。圓明園的這座蘭亭,在仄澗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開間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歷代書法名家“蘭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學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跡,合為“蘭亭八柱冊”。乾隆皇帝讓把此亭改建為八方,並換成石柱,每柱刻一帖,這就是著名的圓明園蘭亭八柱。廓然大公,後來也總稱雙鶴齋,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葉,仿照盤山靜寄山莊的雲林石室的山石,疊石而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