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村竹編技藝

靖村竹編技藝

靖村竹編技藝,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地方傳統技藝,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靖村竹編技藝距21世紀初已有過百年歷史,主要分布在鶴山市宅梧鎮一帶。靖村竹編縝密構思、製作精巧、色澤豐富,其製作過程包括選料、開篾、編織三道工序。

靖村竹編技藝,2017年7月5日入選鶴山市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靖村竹編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7月5日
  • 遺產級別:縣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單位:鶴山市文化館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竹編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據考古資料證明,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後,就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由於竹子隨處可采,富有彈性和韌性,竹子便成了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中國的陶器形成與竹編的編制密切相關,先人以竹藤編制的籃筐作為模型,再在籃筐里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具。
據說在明清時期,鶴山宅梧鎮的竹編技藝已經比較繁榮興旺,宅梧當地家家戶戶都懂得竹編技藝,市集也有專門售賣竹編製品的區域。而靖村作為宅梧鎮的中心,其竹編技藝猶為興盛。

工藝特徵

一、選料高要求
選竹子很有講究,老竹耐用,嫩竹易編,要根據製作產品的特點進行選擇。一般來說只生長了一兩年的竹子不能用,起碼要選擇生長了三四年且長得茂盛的竹子,才適合編織。
二、開篾高要求
開篾就是將竹子加工成篾絲或篾片,其工序很多,先要把竹子砍下,經過鋸、切、剖等工序,直至加工成篾絲或篾片。切剖的過程十分考究,需要手和刀成一直線,切剖時雙手用力要均衡,以確保篾片的寬度一致。以21世紀初的手藝精度,最薄的篾片可以開到1毫米不到的厚度。
三、編織高要求
編織過程要手藝人篾隨手轉、手帶篾行。這一過程需要手藝人用細緻的力度控制,保證在編織的過程把控好器物的外形,不致走樣。而且,由於竹的韌性有限,還要防止因力度過大而斷裂,因為編織需要一根篾片用到底,一旦斷開就要重來。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經濟價值
發展竹編不僅能減緩勞動力的就業壓力,而且可以促進宅梧當地農民增收,幫助農民致富,還可以帶動宅梧鎮旅遊事業的發展。因此保護好竹編技藝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大有益處。
藝術價值
宅梧手工竹編工藝品,做工細緻、用心,匠心獨運。許多竹編作品本身是一件日用品,經用心編織、點綴、創作後就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欣賞性。宅梧鎮的手工竹編產品集實用、環保、藝術、審美、觀賞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成為宅梧鎮當地口碑良好、質量優良的工藝品。
環保價值
竹編產品因其綠色環保深受大家的歡迎,竹子是一種很好的綠化品種,宅梧河沿岸的竹林也成為宅梧當地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竹編產品過程是純手工,它生產過程中的下腳料及使用後的廢舊物品均可作為燃料,不會污染環境。

傳承狀況

學習竹編技巧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磨練,其過程煩瑣枯燥。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人力成本不斷提高,更多價廉耐用的替代品出現,傳統手工藝製品市場不斷萎縮,竹編手藝人的發展空間越發收窄。宅梧當地藝人表示,較熱銷的竹編製品是面向農村家庭的大竹籃,一年也僅能賣100個左右,其他工藝製品的市場需求更小。由於收入少,沒有年輕人願意以此謀生。
靖村竹編技藝
縣級非遺項目《靖村竹編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余偉雄

傳承人物

余偉雄,鶴山縣級非遺項目《宅梧靖村竹編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余偉雄從小在其母親的教導下,自己一邊製作一邊摸索,逐漸學會了竹編技藝。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2年4月20日,宅梧國小鄉村復興少年宮開設了宅梧國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實踐活動之傳承中華傳統竹編文化課程,讓學生近距離體驗竹編文化,培養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文化軼事

在鶴山民間故事裡就留傳了一個關於竹編的有趣故事,從側面說明竹編製品在宅梧當地較為流行:
一個黑心地主黃大,與宅梧當地僱農約定:“一年工錢,一條水竹織個簍,裝滿谷就算數。”一條水竹最大只能編出一個茶杯口粗的小竹簍,所能裝的谷非常有限,這樣就能大大壓榨農民。一天,宅梧當地一個農民黃儀擔著一個大竹簍過來取工錢,黃大非常生氣,說黃儀是無賴。黃儀說:“一條水竹不是一條竹,是一條水長出來的竹。”黃大沒辦法,只能忍氣吞聲往竹簍裝谷。但由於竹簍太大,黃大自家的穀子全部拿出來都不夠裝。最後,黃大向黃儀求情才作罷。黃儀拿到穀物後,分給農民兄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