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石蛙,本地俗名叫“薩蜯”(sha bang),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山區特有的名貴蛙類,有“湘溪御品,靖州石蛙,百蛙之王,珍貴至極”美譽,屬石蛙(Quasipaa spinosa)的一種,標準名棘胸蛙,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靖州位於湘黔桂交界地區,地處雲貴高原東部斜坡邊緣,雪峰山脈西南端,沅水上游之渠江流域,森林覆蓋率達74.1%,山區泉水清澈,可直接飲用。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滋養了靖州石蛙,體大肉多且細嫩鮮美,營養豐富,具有重要的食用、保健和藥用價值,蛙肉中含有高蛋白、葡萄糖、胺基酸、鐵、鈣、磷和多種維生素,脂肪、膽固醇含量很低。它是所有蛙類中最具有風味特色和營養價值的蛙種,歷來是宴席上的天然高級滋補綠色食品。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經濟價值,養殖技術,
形態特徵
靖州石蛙成年個體體長8-20厘米,體重200-350克。皮膚粗糙,背部皮膚成黑灰色、淺棕色或黃褐色,上面長有許多油,頭又寬又扁,吻端成圓型,突出於下頜,兩鼻孔之間的距離與兩眼之間的距離幾乎相等,同齡靖州石蛙雄性大於雌性,性成熟後的雄蛙前肢極為粗壯,胸部有呈棘狀的肉刺,腹部呈淡黃色,雌性胸部無棘刺,腹而光滑呈白色。
生活習性
生活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的山溪水坑內或石洞岩隙中,習性晝伏夜出,主要食物為活性昆蟲。每年11月-笠年4月冬眠。
經濟價值
野生靖州石蛙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靖州縣內一些地方,已有人工養殖石蛙的基地,但遠滿足不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市場上野生靖州石蛙每斤要100多元,冬季甚至達到200多元。
養殖技術
靖州石蛙養殖看似簡單,實際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養者吃盡苦頭。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長條件比較特殊,對環境要求較高,如果沒有把其生長規律弄清楚,很難養殖成功。
靖州縣知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專業從事石蛙的繁育、養殖、研究與開發工作,經過公司團隊多年努力,開創了一套石蛙工廠化養殖特有模式,採用自行設計製作的先進設施設備進行養殖管理,使石蛙養殖變得簡單易學,門檻大幅降低,並解決了困擾業界的規模發展問題。另外在養殖過程中採用循環養殖方法,顯著提高了石蛙養殖的經濟效益,綜合技術處於行業一流水平。
保護大自然,兩萬石蛙放歸山嶺
“撲通”“撲通”,五千隻石蛙和一萬五千隻石蛙蝌蚪從水桶中放生,投入大自然母親的懷抱。9月19日是全國科普日,靖州縣寨牙鄉岩腳村知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回響政府“維護生態和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號召,在政府的組織下,無償將養殖的一批石蛙放生。
在簡短的放生儀式上,縣科協主席雷文和介紹了此次放生的背景和目的,他表示我縣通過科學技術進行繁育已獲得成功,所以放生是回報大自然。為了提高放生的存活率,石蛙放生地點選擇在一處遠離民居的山澗中,這裡石潭眾多,兩岸植被豐茂,據養殖人員稱,石蛙長大後會自己爬出水,這種陰濕的環境很適合生長。
寨牙鄉積極推動石蛙養殖業發展
寨牙鄉分別擁有石蛙和山羊養殖基地各一個,該基地分別建於江口村和岩腳村,石蛙養殖規模上萬隻,同時計畫石蛙養殖達到3萬餘只,山羊養殖規模達到700餘只。對此,該鄉領導非常重視這一產業的發展,多次到該基地考擦,並且希望通過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壯大產業,切實解決村民就業難的問題,為村民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