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禾堆餅習俗,中國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民俗,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靖安禾堆餅習俗
- 主題詞:民俗,禾堆餅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起源時間:清道光年間
- 認證時間:2013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
簡介
靖安禾堆餅迎燈習俗現主要存在於靖安縣東部約21公里的仁首鎮蓮塘村塗家自然村。該自然村地處仁首腹地,土地肥沃,物產豐饒。
據清道光五年(1825年)《靖安縣誌·風俗》記載:“十二日…鄉落游燭龍…宵則舂米溲團染彩色盛盂拌以奉其先,曰:‘谷堆’,寓百穀豐稔之意。”由此可見,靖安民間出現“禾堆餅”至少有180多年的歷史,現僅蓮塘塗家沿襲。元宵節晚用“禾堆餅”迎燈,村民又稱“踏勝”,取其螺旋向上的意蘊,象徵著“五穀豐登,一年勝一年”。
“禾堆餅”意為象堆禾一樣堆米餅,即將糯米餅沿近似塔型的“禾堆簍”盤旋而上擺滿簍外圍。“禾堆簍”置於托盤上,環繞“塔基”擺放一圈熟米小動物,“塔身”用嵌有螺旋型顏色米餅堆砌,“塔頂”由大到小疊上顏色餅,上插一枝帶籽柏椏,柏椏上別幾朵紅綠紙花。
歷史淵源
據清道光五年《靖安縣誌·風俗》記載:“十二日,各廟起鰲山,鄉落游燭龍,於社聯袂駢,士女雲集。上元剪紙帷燈掛於祖塋,曰:‘送燈’。宵則舂米溲團染彩色盛盂拌以奉其先,曰:‘谷堆’,寓百穀豐稔之意。”由此可見,靖安禾堆餅至少在清道光年間就很盛行,至今有180多年的歷史。
仁首鎮是靖安縣最大的糧食產地,土地肥沃,物產豐饒。蓮塘塗家地處仁首腹地,耕地面積600餘畝,全村300餘人,世代務農。糧食豐產是村民們年復一年所盼望的,村民利用元宵節龍燈“踏勝”做禾堆餅表達自己的願望。
據當地現年84歲禾堆餅傳承人之一的劉煥蘭老太回憶說:“自己6歲到蓮塘做童養媳,過年起燈,家婆都做‘禾堆餅’,她做的禾堆餅既漂亮又堆得美觀,在全村數一數二。做禾堆餅婆媳相傳,太婆傳給家婆”。85歲的塗條欽老人介紹:“自小看女性做‘禾堆餅’,聽大人說有了龍燈便出現‘禾堆餅’”。在村里,50歲以上的女性均能做“禾堆餅”,就如做飯一樣自然,由家婆代代相傳。
基本內容
“禾堆餅”意為象堆禾一樣堆米餅,即將糯米餅沿近似塔型的“禾堆簍”盤旋而上擺滿簍外圍。“禾堆簍”置於托盤上,環繞“塔基”擺放一圈熟米小動物,“塔身”用嵌有螺旋型顏色米餅堆砌,“塔頂”由大到小疊上顏色餅,上插一枝帶籽柏椏,柏椏上別幾朵紅綠紙花。
“禾堆餅”須在正月十四前做好、擺好。製作工藝:浸米—磨米粉(現機米粉)—溲團—揉餅—上色—蒸餅—堆餅。關鍵點為著色,村婦用黃紫紅綠等色分別與少量米粉拌勻。在揉成小團的白米餅四周各點上幾種顏色粉,用雙手揉致顏色粉呈螺旋狀散開,且互不串色。
舊時元宵節,每戶將“禾堆餅”擺放在“香火廳”集體供祖,之後在家裡迎燈,燃香祭神,再將香火插於大門兩側。在村里,50歲以上的女性均能做“禾堆餅”,由家婆代代相傳。
主要價值
精神文化價值:“禾堆餅”取其螺旋往上、向上的意思,象徵五穀豐登、吉祥如意,表示一年勝一年,祈盼來年糧食豐收、人們身體健康,希望今後生活更美好,靖安禾堆餅習俗始終保持著一種本真的元素,其意念純樸,表現直觀,風格獨特,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傳遞著一種積極向上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