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青龍廠鎮隸屬
元江縣。民國2年(1913年),設定東北鄉(今青龍鎮、龍潭鄉一部)。民國17年(1928年),改鄉為區,青龍為二區。
民國28年(1939年),設青龍廠鎮。
1949年8月,元江解放,成立元東北區轄青龍廠鄉、泰康鄉、隸屬蒙自專區。
1950年9月,設朋程為第一區,轄原青龍、泰康兩區;1952年2月又改設青龍廠為一區;
1954年7月,劃歸玉溪行署管轄;
1958年8月改區為人民公社,青龍為前進人民公社,同年底改設青龍人民公社;
1962年恢復區的建置青龍為六區;1970年4月又改區為人民公社;
1984年5月又恢復至1987年底復區;1988年1月撤區建鎮。青龍廠鎮轄青龍廠、它克、果洛垤、銅廠沖、撮科、阿不都、假莫代、朋程、路通、西拉河10個村委會、72個自然村、82個村民小組。
地理概況
青龍廠鎮位於元江縣東北部,總土地面積484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7733畝,複種指數58%,森林覆蓋率居全縣之首;最高海拔2117米,最低海拔452米,氣候屬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乾熱河谷氣候;年平均氣溫17℃,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集壩區、半山區、山區為一體,氣候宜人,雨量充沛。主產:玉米、稻穀、甘蔗、烤菸、小麥。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有烤菸、甘蔗、冬早蔬菜、柑桔、西瓜等,畜牧業發展較快。境內蘊藏有豐富的銅、鐵等礦產資源。鎮政府所在地青龍廠村距縣城34公里。
經濟介紹
經濟概述
2000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744萬元,比上年增7.2%,農村社會總產值〈現價〉10968萬元,比上年減25%,工農業總產值(現價)3720萬元,比上年減22%,其中:工業總產值1761萬元,比上年減41%;農業總產值1959萬元,比上年增12%。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61萬元,比上年減34%,財政支出513.38萬元,比上年增8.05%。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96萬元,比上年減22%。農民人均占有糧食521.9公斤,比上年增11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694元,比上年減440元;人均存款1420元,比上年增7%。主要農產品及產量:糧食678.32萬公斤,比上年減0.5%,甘庶35831噸,比上年增19.9%,烤菸31.08萬公斤,比上年增76.16%,油料總產4.29萬公斤,比上年減4%,水果總產31.82萬公斤,比上年增27%。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一是烤菸生產取得歷史性突破。堅持走科技興煙、提質增效的路子,狠抓各項科技措施的落實,烤菸總量、質量、效益每年都有新增長。2005年,全鎮烤菸生產再創歷史新高,菸葉收購總量達54.78萬千克,適銷對路菸葉47.86萬千克,菸農種煙收入達703.2萬元,烤菸財政收入達112萬元。水果資源豐富:橘子已形成規模和特色
二是甘蔗生產快速發展。認真實施“兩推廣兩提高一完善”措施,大力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加強協調服務,調動蔗農生產積極性,甘蔗產業的支柱地位進一步鞏固。2005年,甘蔗種植面積達1.48萬畝,甘蔗產量5.5,蔗農收入770萬元。引進鎮外資金開辦花卉企業,產品遠銷國內外
三是高效農業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積極引導農民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發民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作物,建設
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655畝、優質果品生產基地2500畝、花卉基地368畝,產值1051.5萬元。
四是畜牧業促進了農民增收。加強畜牧科技措施的推廣和動物防疫,有效控制禽流感的發生。生豬、肉牛、山羊出欄數量和活禽、禽蛋產量逐年增加。2005年,畜牧業總產值達2418萬元。
工業經濟蓬勃興起
一是鐵合金工業發展勢頭強勁。完成鐵合金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支持康達鐵合金有限公司、新豐公司啟動12500K VA礦熱爐建設和6300KVA礦熱爐擴建,做好環保技改,推動鐵合金工業健康有序發展。2005年,鐵合金產量達11592噸,完成工業總產值7547萬元。康達12500KVA和新豐6300KVA礦熱爐達標後,鐵合金工業發展將實現新的跨越。
二是
銅礦採選冶工業平穩發展。在市場不斷變化,開採成本提高的情況下,各礦山企業抓住銅金屬價格大幅上漲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強管理,完善設施,改進
工藝,銅礦採選冶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2005年生產電解銅215噸,銅精礦534噸,完成工業總產值563萬元。
三是礦產資源勘察有序推進。完成了莫期作銅(鐵)礦的現場探礦和繪製圖紙、地質論證、地質報告;啟動了白打莫鐵礦和大明糟銅礦的勘探。全年工業總產值達8347萬元,工業企業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達140多萬元,首次超過了來自農業的稅收。
第三產業較快發展
積極營造環境、切實落實政策、不斷改善服務,促進第三產業發展。飲食服務行業止跌回升,交通運輸業快速發展。2005年,第三產業戶數達603戶,完成營業收入1051萬元。
基礎設施建設成績斐然
一是農村基礎設施逐年完善。完成沼氣池1599口,小水窖2005口,坡改梯1256畝,人畜飲水工程23件,小型水利工程79件,小流域治理2件;建成全縣最大最好最規範的標準化菸葉收購站;完成勐仰壩水庫、它克調節池、攀枝花水庫除險加固;大力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完成1340多戶的改造任務,減輕了農民負擔;完成了勐仰壩、三家、它克大沖等6個村民小組街道建設。
二是交通條件明顯改觀。修建了5條村組公路,完成它克公路砼路面改造,自然村通車率達100%;新修蔗區公路244公里,完成了高速公路青龍廠出入口建設,形成以玉元高速公路為基本骨架,村組公路為網路,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區位優勢逐漸顯現。
三是通信和廣播電視設施不斷完善。建成
青龍廠、它克、銅廠沖、馬六訊130、139行動電話機站10座,開通它克、果洛垤、撮科程控電話,青龍廠集鎮和勐仰壩區開通小靈通;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
行政區劃
全鎮共轄青龍廠、它克、果落垤、銅廠沖、撮科、阿不都、假莫代、朋程、路通、西拉河l0個村民委員會,72個自然村,82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2000年末,全鎮總人口13975人,其中:男6951人,女7024人,少數民族人口10879人,占總人口數77%;農業人口13103人,農村勞動力7721人,人口密度為29人/平方公里。
習俗
(一)生活方式
1、 飲食:青龍廠鎮的彝族,常年以大米、玉米為主食。蔬菜以青菜、白菜、山芋和瓜類為主,多產於雨季,食鮮後剩餘部份製成鹹菜或乾菜,以備枯季食用。肉食以豬、牛、羊、雞、鴨最普遍,食鮮後剩餘部份則製成臘肉、乾巴或酸肉。農時一日三餐,平時一日兩餐。現今,提倡“以電代柴”,不少彝族家庭已使用電爐、電沙鍋、電飯煲。
喜歡用水清火、解暑、消食的香芒麻棵葉當飲料。中年男子愛菸酒。
農閒季節,青壯年男子常上山狩獵、捕鳥。獵物肉多用來製成乾巴,作待客及下酒的美食。
在蔬菜的枯季,婦女們常上山采甜菜、蕨蕨菜、樹花、魚腥草等,經過加工後,用來炒吃、煮吃或做冷盤。
青龍廠鎮的彝族還喜歡將紅薯及玉米磨成麵粉,做成窩窩頭或煎成粑粑吃,味道十分可口。
2、 服飾:青龍廠鎮彝族男子服飾多穿青黑色右開襟短上衣,青布或藍布纏頭,長衣短褲。到中華民國晚期,已改裝與不尋的漢族服飾相似,現代仍著漢裝。
彝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異。舊時,聶蘇婦女的衣裳均是長尾衣,上下兩截。上截用自織的青藍色土線布製成,袖長及腕,以銀幣或大銀珠獎大襟扣於右腋下,銀光閃閃,其樣式十分美麗。下截用白布或其他布料縫合而成,在上衣後擺下面有塊尾巴,兩股飄帶,飄帶上繡滿花、鳥、魚、草等圖案吉祥圖案,裝飾十分精美。胸前束帶圍腰帶,綴五色纓絡,刺繡得特別美觀。
頭飾喜歡把長發編作一條獨辮,辮稍結著兩長串銀珠,隨同髮辮纏繞於頭頂,用一條寬約20公分的青布做“包頭”,沿著髮辮外圍向後包去,並將包頭兩端交叉別於腦後。未婚或未生育的女子在大辮兩側再扎兩股小辮。
3、 居住:青龍廠鎮彝族村寨,多坐落在開闊明朗的山坡或山樑上,一個村寨一般有幾十戶人家。住宅多為土木結構的樓房,俗稱“土掌房”。房頂用土築成平面,既可防火,又可作陽台曬場。婦女們喜在陽台上做針線,老年人樂於在陽台上養神、吸菸。
房屋結構一般是正三間兩耳房,為上下兩層,中間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下有下廳,構成一幢四合院。住房建築的清規戒律很嚴,兩耳房的高度不同正間一般高,如果地基高度一樣,在建蓋時也要把耳房的地基挖低一些,保持一定的差距。這樣,可明顯地看出“父房”、“兒房”。
舊時,正間堂屋供置著一個用木料雕成的“神樁”。“神樁”呈小木人狀,捆上一種特用的稻草,再給小木人穿上衣裳,作為祖先的神位,上面寫有祖先的姓名、年齡、生卒時間以及成婚年月等。祖先的“神樁”三五代後集中火化、埋葬或置於岩石洞中,意為對祖先的孝敬和崇拜。
在“神樁”下面,還擺著一個香爐,有的長年累月地燒香,有的逢年過節才燒香,這是彝家崇拜祖先的一種祭祀方式。
(二)習俗禮儀
1、 婚俗:青龍廠鎮的彝族實行一夫一妻的血緣外婚制,同姓同宗一般不通婚。
婚前有社交和戀愛的自由,通過“跳樂作”、對山歌、歡度節日、“趕草坪街”等活動,結識情伴,互表衷情。特別是聶蘇頗的“阿哩情”,很有風味。他們尋情的娛樂場所一般是選在村外的大樹下或山上平坦的地方。每逢農閒季節或節日,就是彝族青年用“阿哩”來談情說愛的好時光。小伙子們彈著四弦,吹著笛子,拉著二胡,背著煙筒及食品等東西,向娛樂場走去。姑娘們聽到聲音,心裡樂滋滋的,奔走相告,經過一番花枝招展的打扮,就帶著自己精心編織的花錢帶和美味佳肴,笑語歡聲地走出村去。
男女青年相會一起,若相互情投意合,就山盟海誓,傾吐愛戀之情。吐盡肺腑之言後,親親熱熱,依偎在一起,各自拿出食品來相互品嘗,拿出禮物來相互贈送。小伙子拿出精心選購的頭巾和姑娘喜歡佩戴的“勒斯“(花腰帕)送給心上人,姑娘拿出自己親手巧織的、穿上銅錢和裝飾品的花線帶送給情人裝飾煙筒,並用火草為情人裝煙,人們稱之為“吃火草煙”。
男女真心相愛以後,方告之家長,男方便請人去說親。第一次去說親要拿一公斤酒、兩合紅糖(一合即兩塊)去討口婚。討得姑娘的生辰八字回來後,還得請人去“合婚”。若能“合婚”,媒人就帶著男方到女方家吃“訂婚酒”,定下婚期。
到娶親日,按彝族的規矩,均要騎馬坐轎。男女雙方家都要辦酒席,宴請三親六戚來喝喜酒。
山蘇還有搶親習俗。青年小伙子在草坪街上看到如意的姑娘,就尋藉口與姑娘接觸,若姑娘笑臉相見,小伙子就立即拉著姑娘的手跑到僻靜的地方傾吐情懷。若相互愛慕,男方就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女方家父母若知道是搶親結的姻緣,會滿口答應。擇下婚期,便可成婚。
2、 喪葬:彝族家裡有人死了,鳴槍為號,向左鄰右舍報喪。人們聽到槍響,紛紛奔到死者家裡,幫助料理後事。
若死者為老母親,得派人向舅舅家報喪。報喪的人必須是宗族中較親近的小輩人。他拿著死者生前結婚時的娘家陪嫁的物品,如耳環、手鐲、銀鏈等,親手交給舅舅家的人,敘談死者的病情、死因以及葬禮的打算和準備情況。噩耗傳來,舅舅家的人也悲傷地痛哭。男子雖然傷心,但得馬上殺雞款待報喪的人,認為他到家裡,等於自家姑老太最後一次回娘家。開飯時,要給死者留個座位,擺上酒盅碗筷,不時敬酒加菜,以示讓死者的靈魂前來吃喝。
到送葬的頭一天,舅舅家拉牛趕豬,牽羊抱雞,帶著報喪人拿回來的死者遺物來參加喪禮。一到村外,便有許多人哭著迎接舅舅進家,連忙擺起酒席盛情招待。死者的女兒邊向舅舅敬酒邊哭訴母親的恩德,並懇求舅舅把母親遺物賜給他們。
服喪期間,要請貝瑪來主持辦喪事。首先由貝瑪根據死者的八字屬相來卜算安葬日期。在出殯的頭天晚上,貝瑪來要念誦“指路經”並“理家譜”,有的能背出幾十代以上的祖宗名字。他們認為,通過“理家譜”和指路,可以引導死者的靈魂沿著祖先曾走過的道路尋找到祖先們所在的地方。貝瑪還要頌揚死者的一生功德。
古老有葬俗是實行火葬,用柴火將屍骨化為灰燼,將骨灰裝入土罐,埋進土裡。明、清以後,由於受漢族影響,逐漸改行棺木葬,壘石建墳。各宗族有自己固定的墳山,他人不得介入。青年男女不幸死去,出殯時跳“樂作舞”相送,直至墳上,表示對死者的告別。
(三) 節日
火把節: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元江的彝族都要歡度“除災迎吉祥”的火把節。
關於這個節日,元江的彝族是這樣傳說的:古時候,彝族居住的地方山清水秀,田肥地肥,家家戶戶過著豐衣足食的好日子。有個無良心的魔鬼,不願讓彝族過好生活,在莊稼快成熟的時節,放出數不清蛆蟲來咬噬莊稼。人們看到莊稼被遭踏的慘景,男女老少全部出動去消滅,但始終消滅不完。收成一年不如一年,生活越過越艱難。山上能吃的野菜、野果採光、挖光了,到處是一片悽慘的景象。人們天天燒香求神,可是,神沒有保佑,也沒有思賜,年年都有莊稼顆粒無收。有一年,彝族山寨的老老少少攜帶行裝準備流浪到他鄉謀生,正要離開村寨時,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在夜間點著火把在燒蛆蟲。大家走近一看,只見老人者用松香撒到火把上,那燃起一團團火焰,把莊稼的蛆蟲滅盡了,傳說這個日子是六月二十四日。為了紀念它,每年的這天,人們燃著火把歡度“火把節”。
節日早上,各家各戶要在正堂屋的供桌上燃起香爐,點上若干柱香,虔誠祈禱,敬請祖宗回家過節。
早飯後,男女青年成群結隊,聚集到附近山上,彈起四弦、煙盒,吹起笛子,圍成大圓圈,歡跳彝族傳統的“樂作舞”。
午飯後,各家各戶均要獻食,菜餚要六至八碗,傳說這叫“六福八圓”。“六福”,即“六六有福”;“八圓”,即“團團圓圓”。
晚上,小伙子們又用松柴或細栗柴紮成火把,到村口集中後,齊向村外、田邊游轉,不斷向火把上撒松香,示意燒死害莊稼的蛆蟲。有的玩得高興了,還用火把為“武器”,相互“開戰”,“戰”者各自用松香撒到火把上,讓火舌噴射對方(其實這是一種娛樂,人是不會受傷的),直娛樂到筋疲力盡,才高高興興地走回村寨。
中年人一般聚集在土樓上,談笑風生,有的鳴放火藥槍來取樂。
直到現在,火把節在彝家山寨越過越熱門。老者們借節日良機,激勵青少年勇於奮進,為建設繁榮富強的彝家山寨奮鬥不止。但屬迷信活動的獻祭,已被彝族人民拋棄了
政治
青龍廠鎮地處元江縣東北部,有6個村民委員會分別與新平縣揚武鎮,
石屏縣寶秀鎮、大橋鄉接壤。由於接邊地區少數民族居多,法治觀念淡薄,每年因山林、水利等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時有發生。為此,青龍廠鎮採取四項措施,確保聯防聯調工作有序進行。
一是加強行政接邊地區聯防聯調組織領導,提高對聯防聯調工作的認識。由於鎮領導時有變動,青龍廠鎮根據實際情況將變動人員即時通知聯防聯調組織,並相互走訪、溝通聯繫,確保聯防聯調工作正常開展。
二是加大聯防聯調工作的管理力度,做好行政接邊地區的法制宣傳,增強人民民眾的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由於接邊地區少數民族居多,又是普法盲點地區,於是根據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法制宣傳措施,適時開展與人民民眾密切相關的《婚姻法》、《水法》、《森林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工作。
三是完善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的工作格局,充分發揮行政接邊地區聯防聯調組織作用。在民族節日、重要會議期間,組織公安、司法、民政、水利、林業、土地等部門開展接邊地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
四是積極開展接邊地區聯誼活動,加強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組與組之間的溝通聯繫,相互監督,調查研究,確保聯防聯調工作深入人心。在每年的揚武煙盒節、青龍廠正月初六街會、果洛垤正月十六等農村民族節日,相互來往人員較多,藉此機會開展聲勢浩大的法制宣傳。
2008年,青龍廠鎮協調聯防聯調委員會成員單位,在新平縣揚武鎮、石屏縣寶秀鎮相繼召開了一年一度的聯防聯調會議,確保該項工作不間斷、不拖延,有效促進了“護城河工程”的進一步發展。
旅遊景點
鎮內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人文景觀,主要有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它克岩畫”,
清朝時期雲南四大書院之一的“它克文星閣”,打響滇南起義“第一槍”的撮科起義紀念碑,省級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的“西拉河水庫”,還有獨特純樸的民族風情等。
文化
全鎮有文化站1個,藏書4754冊、圖書流通6000冊,村級黨員活動室10間,村文化活動室7個、茶室7戶、業餘文娛宣傳隊8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1993年12月被雲南省體委等單位命名為“雲南省體育先進鄉鎮”;1997年10月,國家體委授予“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稱號;1998年,被雲南省體委命名為“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集體”;2006年2月,被評為“雲南省體育特色鄉鎮”。廣播電視覆蓋率90%。
它克岩畫:它克岩畫位於元江縣青龍廠鎮它克村東北面的紮營峰南麓,繪製於新石器時代。1987年12月,雲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它克文星閣:始建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有:文星閣、觀音廟、龍王廟、觀聖廟、石碑、石牌坊,曾經在它克村建有“龍池書院”。
歷史遺址:撮科起義紀念碑、朋程建軍紀念碑。
傳統節日:青龍廠村“正月初六”街會,它克“正月初九”上酒會,果落垤村“正月十六”燈會,彝族的“六月二十四日”
火把節,每四年一屆的農村文藝調演和農民運動會等。
教育
全鎮有
幼稚園2所、國小7所、國中2所、黨職校1所,校舍建築面積70228平方米。
青龍廠國小在校學生有1374人、教職工116人,教師隊伍中有國小高級教師職稱51人、國小一級職稱53人、國小二級職稱1人。全校各個校點均配備有遠程教育播放點,青龍國小、它克國小、果洛垤國小、撮科國小、阿不都國小、假莫代國小配有遠程教育接收設備,青龍國小占地8438平方米,建築面積2882平方米,配有多媒體教室。全鎮適齡兒童1295人、入學1288人,入學率99.5%,升學率100%。
甘莊國小占地26637平方米,建築面積8590.4平方米,在校學生有895人、教職工59人,教師隊伍中有中職職稱19人、占32.2%,助理級職稱34人、占57.6%,員級職稱5人、占8.4%,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升學率100%。
青龍廠中學占地26640平方米,建築面積7529平方米,在校學生有352人、教職工46人,教師隊伍中有中學高級教師職稱6人、占17%,中學一級職稱14人、占39%,中學二級職稱16人、占44%,。全校配備了理、化、生實驗儀器設施,擁有計算機35台、2個多媒體教室,安裝了現代遠程教育設施。全鎮適齡少年毛入學率96%,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升學率75%。
甘莊華僑中學占地15335平方米,建築面積3539平方米,在校學生有520人、教職工35人,教師隊伍中有中學高級教師職稱2人、占5.7%,中學一級職稱9人、占26%,中學二級職稱20人、占57%,國小高級教師職稱1人、占52%,。全校擁有計算機34台現代遠程教育接收平台1個、電視機2台、錄音機5台、圖書6277冊、印表機2台。全鎮適齡少年毛入學率96%,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升學率66%。
青龍廠鎮黨校占地2977.4平方米,建築面積1267.8平方米,有教職工3人,教師隊伍中有中學一級職稱1人、占33.3%,國小高級教師職稱2人、占66.7%。全校擁有電視2台、錄象機1台。
城鎮建設
實施“城鄉清潔工程”的目的意義
實施“城鄉清潔工程”,目的是廣泛動員城鄉廣大幹部民眾自己做起,共同營造清潔、整齊、優美的城鄉環境。並在這一過程中增強文明衛生意識,形成清潔城鄉的長效機制。全面實施“城鄉清潔工程”是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實現我鎮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也是我鎮精神文明建設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民辦實事的具體體現。全面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反映了“生態富鎮”的內在要求,是建設“活力青龍廠、生態青龍廠、和諧青龍廠”的具體要求,體現了全鎮人民的共同願望。大力開展城鄉清潔衛生運動,形成清潔、整齊、優美的城鄉環境,對於改善城鄉居民工作生活環境,提高各族人民民眾的生活質量,建設“生態繁榮富強和諧新青龍廠”具有重要意義。
實施“城鄉清潔工程”的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
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實現青龍廠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目標,以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根本出發點,加強城鄉環境衛生和城鄉秩序管理,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切實改善城鄉居民工作與生活不境,不斷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努力把青龍廠鎮建成生態和諧文明的城鎮。
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共創文明、共享和諧;堅持好字當前,環境優先;堅持城鄉統籌,綜合治理;堅持人人參與,聯創共建;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堅持依法行政,屬地管理。
切實抓好“城鄉清潔工程”
按照整體部署、突出重點、城鄉統籌、協調推進的總體要求,實施城鄉清潔工程要集中力量解決好熱點難點問題。
(一)小城鎮。加大街道環境衛生清潔保潔力度。同時成立衛生巡查隊。徹底解決街巷、積存垃圾和衛生死角以及亂堆亂占、亂搭亂建、亂貼亂畫、亂停亂放等問題,突出整治農貿市場和公共場所,集中清理村民住宅等周邊環境,加快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與垃圾綜合處理工作,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鄉綜合管理 水平,實現城市的淨化、綠化、亮化、美化。
(二)居住環境。加強城鄉居住環境的綜合治理。繼續推進和規範城鎮管理,新建居住房屋,要嚴格按照規定達到基礎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和管理規範的要求,同時成立環境衛生監督小組。加快推進農村舊村改造與新村建設工作,重點建設和完善各類公益設施。
(三)餐飲食堂。重點解決就餐環境不衛生、餐具不消毒、操作間衛生不達標等問題,杜絕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的發生;重點加強學校、夜市、早點、小餐館的管理。堅決消除隨意存放泔水、傾倒污水、排放煙塵等現象。
(四)交通運輸。加強城鄉街道車輛停放管理,解決無序占道停車、阻礙交通的問題。加強計程車管理,堅決杜絕招手即停,隨意調頭等現象。集中解決環境衛生的問題,注重環境的清潔美化,確保服務設施和服務場所衛生整潔、井然有序,注重服務軟環境建設,努力營造功能完備、整潔優美、舒適便利的交通服務環境。努力做到定點停車處環境優美、整潔有序、服務優良,計程車車容車貌美觀大方,車內空氣清新、乾淨衛生。
(五)工地建設。加強施工工地與運輸環節社會責任教育。組織開展創建文明工地活動,強化建設工地文明施工長效管理。運輸建設材料與渣土的車輛要採取加蓋密閉運輸的措施,嚴厲處置各類運輸車輛污染城鎮道路的行為。
(六)戶外廣告。進一步規範城鎮戶外廣告、牌匾、霓虹燈管理。按照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的有關規定,健全、完善戶外廣告審批制度和管理辦法,綜合運用司法與行政的手段治理廣告亂貼(畫)的頑症。
(七)各村委會。要突出重點,切實抓好“三清五改治五亂”工作要積極開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廁、改房、心灶的“三清五改”工作,認真治理垃圾亂倒、糞便亂堆、禽畜亂跑、柴草亂放、污水亂潑等“五亂”問題,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教育引導農民民眾增強健康意識、衛生意識、環保意識,逐步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實現村容整潔。各文明村、和諧文化示範村要率先行動,在城鄉清潔工程中取到帶頭和示範作用。
通過實施城鄉清潔工程,使影響全鎮環境衛生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觀,民眾衛生意識和文明素質進一步提高。
四、方法步驟
第一、廣泛宣傳、全面啟動(7月)。成立青龍廠鎮城鄉清潔工程領導小組,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和城鄉清潔工程動員會議,對城鄉清潔工程進行全面安排部署。採取多種形式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實施城鄉清潔工程的重大意義,工作重點,廣泛發動民眾參與城鄉清潔工程。
第二,突出重點,綜合治理(8月至年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圍繞八個方面的突出問題,結合部門職能,成立工作機構,制定具體工作方案,開展卓有成效的綜合治理。
第三,總結經驗,建立機制(年底至明年初)。著眼於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完善工作體系,認真總結前一階段的工作,對今後深入實施城鄉清潔工程作出安排部署,推動城鄉清潔工程深入持續開展。
五、工作措施
第一,成立機構,加強領導。“城鄉清潔工程”是一項系統社會工程,為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鎮黨委決定成立青龍廠鎮“城鄉清潔工程”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名單附後)
第二,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充分發揮文明村、文明單位在實施“城鄉清潔工程”中的示範帶動作用。
第三,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成立衛生巡查組,由青龍廠村委會、工商、衛生等相關職能部門聯合成立衛生巡查組,對城鄉清潔工程的實施進行巡查、督查。
第四,建立民眾監督和輿論監督機制。在鎮政府宣傳欄開設民眾監督專欄,設立民眾熱線信箱,及時曝光各種不文明行為,廣泛吸取社會各界意見,接受社會輿論監督。
第五,加強宣傳和教育引導。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發動全民參與,形成良好的氛圍和工作局面。通過在街道、社會懸掛布標,印發宣傳資料,刊出板報、專欄等形式向廣大村民進行宣傳,提高村民的衛生意識,形成全民參與“城鄉清潔工程”的新局面。
第六,建立獎懲機制。在實施城鄉清潔工程中,青龍廠鎮黨委將對成績突出的單位,進行表彰獎勵,對工作滯後,不積極履行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行政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