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麓塔

青麓塔

青麓塔,也稱青龍塔、凌雲塔。位於湖南省耒陽市城區東北三公里處青麓山巔,東懸耒水岩畔,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建,塔立青麓山風水龍脈最佳處,有鎮風水寶地之意,為樓閣式青磚石塔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麓塔
  • 也稱:青龍塔凌雲塔
  • 位於:湖南省耒陽市
  • 始建:清康熙五十八年
建築風格,歷史沿革,詩詞描述,民間傳說,史料記載,其它信息,

建築風格

青麓塔坐北朝南,七級八角四門,置於石基上,底層用花崗岩砌成,基高約1米。其塔身各面均有浮雕,每層高3.96米,第一級邊長4.31米,自下而上逐級漸收,通塔高33米,塔中空,內設石磴沿內壁旋至最上層,各級四面設拱券門,每級僅一面開拱券窗,門窗檐穹狀,各層券窗防衛錯置各級出檐,檐角微翹。塔頂鑄置鐵質空心葫蘆寶瓶。第一級以砂石砌築,各面飾雲氣、人物、瑞獸龍、獅、虎、卷葉紋雕刻;第二級以上均以青磚砌築。各級南向券門均置門額,分別陰刻楷書“雲梯初級”、“更上一層”、“禹門春渡”、“明達境界”、“蓬萊不遠”等字樣。

歷史沿革

1956年列為耒陽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重修。

詩詞描述

登塔眺望,一邑風光盡收眼底,聯云:
舟小如松,橫織江中錦繡;
塔尖似筆,倒寫天下文章。
另有耒陽集賢人蔣傳愛題《登青麓塔》詩曰:
古塔臨江矗,
登天幸有梯;
心隨平野闊,
目盡遠山低。
水共寒煙轉,
霞同雁陣飛;
愧無崔顥筆,
不解望鄉悲。

民間傳說

那么為何叫青龍塔?自然與龍相關了,至少流傳有四個版本的神話傳說。
版本一:青龍塔的由來
在很久很久以前,耒陽有一條青蛇,熱愛家鄉。它修行一千年後,就成了一條青龍,有百多種變化,能上天入地,呼風喚雨,常為家鄉做好事。 有一次,王母娘娘要青龍把天上的寶貝下到衡陽。因為她太喜愛自己的家鄉,只聽了個“陽”字,便以為是把寶下到耒陽,歡喜得不得了,趕緊把寶都下到了耒陽。結果,誤了王母娘娘的事,王母娘娘要把青龍活埋在衡陽,青龍央求說:“我生在耒陽,修行在耒陽,死也要死在耒陽。”王母娘娘答應了它的要求,把它處死在耒陽:用一座塔壓住了它的脖子,使它動彈不得,青龍壓在塔下三天,對於人間來說就是三年。在這三年,由於龍的變化,要雨有雨,要晴有晴,整個耒陽沒出現過一點災害,這條青龍死後,山泉哭泣,淚水聚集在一起,流成了一條河,這就是耒河。由於塔底下壓住的是一條青龍,人們就叫這座塔為“青龍塔”。
版本二:青龍塔與一把傘
相傳很久以前,玉帝打發一個仙人下凡,要他將百寶散在四方。這個仙人聽錯了,認為是將百寶散在耒陽,耒陽得了百寶,於是就成了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人才輩出的好地方。 有一條青龍不喜歡山清水秀,故意把耒河水攪渾.變成黃水。沿河百姓紛紛上告知縣“張太爺”。張太爺召集沿河百姓建石塔鎮孽龍。當時塔下基腳不穩,都給孽龍滾倒了。張太爺束手無策,站在塔基腳旁發獃。這時有個秀才挑一擔書路過這裡。樹上的鳥叫:“一字值千斤”。張太爺如夢初醒,拉住秀才說:“請你把這一擔書賣給我”,秀才說:“讀書人不賣書”。張太爺將建塔的事講給他聽,秀才答應了,將書全部給了張太爺,張太爺把書全部倒在基腳里。孽龍滾不動了,基腳才下穩,石塔也才建成。塔圓頂時,有個師傅下不來,張太爺拋給他一把傘,這個師傅張開傘從塔頂上跳下來,隨風飄了三里路遠。這個落傘的地方就是現在的“一把傘”。石塔建成後,因為鎮住了孽龍,沿河兩岸才又樹木蔥蔥,河水清徹。張太爺將塔命名為“青龍塔”。
版本三:青龍塔與八角亭
相傳太上老君察訪人間時,玉帝叫他把“寶撒四方”,太上老君錯聽為“寶撒耒陽”,於是就使耒陽出現一大批人才來。奸臣縣令張太爺怕這樣下去,自己會在耒陽站不住腳,就想把耒陽的寶氣壓下去,但首先必須制服那條青龍,於是張太爺強迫民工建座塔壓住龍頸。可是,青龍一翻身又把塔掀倒了。沒有辦法,張太爺到處打盡,從一個妖道那裡借來一部神書,書中每字重千斤,這樣青龍就被這部神書活活壓死後,“青龍塔”就砌成了。青龍死後,耒水連續三年大發洪水,張太爺又驚又怒,又在龍尾建一座亭,就是如今的“八角亭”(也叫環繡樓、望江樓、奎星樓),並在亭上題了一首壓制耒陽的詩:
金牛對金洲
耒水兩邊游;
財主不三代,
清官不久留。
版本四:青龍塔與天子
相傳耒陽會出天子時,有個縣令會看風水,發現有一仙人在青龍塔的那塊地方種植牡丹。據說開花之後,真命天子就會誕生。於是縣令想盡辦法破壞風水,把牡丹挖了,再把龍脈也挖了。可是,這龍脈總是當天挖了,第二天早上又恢復了原樣。最後,縣令想了個辦法,弄一個有殘疾的嬰兒並弄死後埋在龍脈里,準備讓天子一轉世就殺掉。 相傳耒陽會出天子時,有個縣令會看風水,發現有一仙人在青龍塔的那塊地方種植牡丹。據說開花之後,真命天子就會誕生。於是縣令想盡辦法破壞風水,把牡丹挖了,再把龍脈也挖了。可是,這龍脈總是當天挖了,第二天早上又恢復了原樣。最後,縣令想了個辦法,弄一個有殘疾的嬰兒並弄死後埋在龍脈里,準備讓天子一轉世就殺掉。第二天真龍天子轉世後,由於先天不足,只有一匹瘸腿的馬馱著這個天子逃命,追兵聽說天子騎馬逃了,本來不打算再追了,可碰巧遇上個傻子,說有人騎了三條腿的板凳跑了。於是追兵就明白那個轉世天子騎的是瘸馬,跑不遠。於是追兵追上後,把那個天子殺了。殺死小天子之後,劊子手在一個水塘里洗刀,最後把那口塘的水都染紅了,於是那口水塘被命名為紅眼塘。最後,那個縣令又在龍脈處修了一座塔,也就是青龍塔壓龍脈的來歷。

史料記載

傳說終歸是傳說,但青龍塔與耒陽知縣張應星有關卻是真的。據《耒陽市志》載:“康熙五十八年(1719)在縣城五里許建凌雲塔(即青麓塔)”。
青麓塔,又名凌雲塔,俗稱青龍塔,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此推斷,以上幾個版本“很久很久以前”的傳說,最早不會早於1719年——大約300年前。
從京珠高速下車,往耒陽市區方向走,不多遠,就可以看到這座青灰的塔,在柏油路旁邊,在霓虹燈下,周圍圍著仿白玉的基台,非常顯眼——只有青灰的塔身告訴你,這是一處清代樓閣式磚石塔。
資料記載,青麓塔塔高33米,通體用青石、青磚砌成,塔頂為鑄鐵空心葫蘆,門窗檐穹狀;底徑6米,底層八面,有龍、虎、獅、人物等石雕,各層有石刻。曾有聯云:“舟小如松,橫織江中錦繡;塔尖似筆,倒寫天下文章”。這似筆的尖塔,說的正是青麓塔。
據悉,這是一座保存完整、結構穩定的古塔。2002年,當地政府曾對青麓塔進行維修,並鐫碑“重修”凌雲塔記,立於塔南面東側。

其它信息

青麓塔建在青麓山上,青麓山位於湖南省耒陽市區東北面,西南與耒陽市治地的後房鎮山馬阜嶺相連,盤踞數十里,山勢環抱,欲換乾坤,似耒水的捍門,為一邑治地關鎖。青麓山下崖臨耒水,砥南來耒水,東回再北。造就青麓山三面環水,蜿蜒耒水隨山轉了半個多圈,使山如如裊伸入水中,兩岸苕蘭敷茵,鬱鬱蔥蔥。青麓山沉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方風水寶地,孕秀鐘靈。這裡曾始建明萬曆年間的文昌宮,及始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的青麓書院。但完整保存下來的鎮邑之寶、也僅這座青麓塔了。青麓山在縣治左邊,按勘輿學說,左青龍、右白虎。青麓山又稱青龍形,故塔名叫青龍塔;張縣令在此地建塔意在:塔為矯首,迢遞入雲,取其壯志凌雲塔雲,為邑士勉,故又名為凌雲塔。
凌雲塔,又名青龍塔、青麓塔,康熙五十八年(1720)耒陽縣令張應星建。
張應星在耒陽任縣令十四年多,康熙四十八年(1709)四月——雍正元年(1722)六月。在封建社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父母官。十四年中,他做了許多有益於百姓的好事,他踏遍了耒陽的山山水水,了解了耒陽的民情風俗,為耒陽的興利革弊積儲了第一手資料。十四年中,興文教,黜陋習;恤民困,除積弊;正人倫,倡孝道;建文廟,修城池;培杜墓,葺龐詞;開鄉道,築石路;修津渠,便商旅;建寶塔,壯風水。用現在的話說,真正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康熙丙申(1716)年,他親自動手主修主纂了《耒陽縣誌》。他在主纂《耒陽縣誌》中了解到,一個若大的耒陽縣,又是人文薈萃之處,而在歷朝歷代,雖有舉人進士,竟沒有一個狀元,深表惋惜。
青麓塔
張縣令會風水,他察看了耒陽縣城的形勢,東、南、西三方地形均高且雄偉,東北山勢低,耒水自南而北,轉向東北滔滔而去,東北似一操箕口,按風水藏不住才(財)。東北又是縣治的青龍方位。青龍低,地脈不旺。在張縣令的心中遂形成了築一七層高浮屠,壯其地脈。浮屠築何處?康熙五十五年(1716)春,張縣令帶了吏役去青麓山踩址,在荊棘蔓草中得了一石碑,是明朝一姓曾的人留下的,上刻:耒邑欲興,須於此處築塔,以塞泄。張縣令建塔計逐決。
決心下定。張縣令召集了縣邑鄉紳,捐資鳩料,於是年夏動,歷八個月方竣工。竣工拆架的次日晨,塔頂的鐵葫蘆掉了下來,塔身歪斜閃裂,兩天后即全部倒了,一時謠傳四起。有的說,建塔處是一條青龍,塔建在青龍腰上,塔把青龍壓痛,青龍一翻身,把塔給翻倒了。有的說,塔建好的當天晚上,恰是雷公婆當值,巡察人間,塔高突兀,擋了他(她)的路。雷公雷婆發怒,一個閃電,一個雷轟,就把塔給炸倒了。還有一說法,上古時,耒陽有一民謠:
“耒陽耒陽,
周圍城牆,
兒孫智慧,
代代侯王。”
被從這裡路過的申公豹聽了,施展妖法,把東北的山壓低了三丈三尺,變成了操箕口,並把謠歌改成:
“耒陽耒陽,
三面城牆,
東北低矮,
流水精光。”
張縣令為恢復耒陽“四面城牆”之說,建其塔,山川始其聳其拔,風雲憎其突兀,奏明玉帝,玉帝在昏睡中倒下聖旨:派風伯雲師推倒此塔。百十種不一的說法,終究塔是倒了,這是事實。
張縣令是一個咬定青山不鬆勁的人。他認定一個理,既有所異,定有所靈,便一定做對了。他棄前功而圖後效,復為之區畫,復為購料,復為集資,又在原址重建。
重建塔時,傳說張縣令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在塔基中心挖了一口三丈三尺深的井,在井裡燒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本經書。俗說:一字值千金(斤)。一本有多少字,九千九百九十九本書里有多少字,有多重,無法計算。張縣令說:這樣就可以把青龍壓住,青龍再也不能翻身了。第二件,是塔的八個屋角上也挖了八個一丈八尺八寸的圓井,每個井裡填了三石三斗繡花針。張縣令說是塔腳千萬鐵根,風吹雷打穩不動搖。這些傳說不可信,但是可以肯定,張縣令吸取了前次的教訓,重建時,基腳下得更紮實。張縣令與全體主事者不憚寒暑,不計所值,不私錙銖,期年而工再峻。據傳,竣工後風伯雲師又將建塔情況上奏玉皇,玉皇不信,親自查看後,傳諭說:建塔以振脈氣,壯一方文風,此塔與天同壽。此塔至今已近300年,仍挺拔巍峨如昔,雄姿不減當年。
此外,在青麓塔附近的青麓山坡青麓村,曾發現400平方米的青麓商代文化遺址,出土有磨製條形石斧二件,泥質軟陶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