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閨愛巧:中國女子的古典巧藝》由馬大勇編著。《青閨愛巧:中國女子的古典巧藝》致力於用最豐富、有趣、傳統的方式,介紹中華女子古典巧藝,包括文玩、金玉、信箋、女紅、剪紙、茶藝、閨房陳設等,並結合其歷史、具體操作、繪畫物件中的具體實例分析,呈現一種經久不息的、永恆的藝術時尚。
基本介紹
- 書名:青閨愛巧:中國女子的古典巧藝
-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 頁數:244頁
- 開本:16
- 品牌:重慶大學出版社
- 作者:馬大勇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247700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青閨愛巧:中國女子的古典巧藝》是一本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全書主要講述中華女子的傳統女紅、游賞等巧藝,包括女子使用的文具、信箋,用花朵、糖、米麵等製作的小雕塑,小刺繡,各種賞花影,賞雪,賞螢火,等等,折射出中華傳統女性藝術的魅力。
作者簡介
馬大勇,廣西南寧市賓陽縣人,南寧市作協會員。2000年於北京魯迅文學院作家班畢業。喜歡閱讀人類學家房龍的書,主要從事中國文化普及讀物的寫作,出版有講述中國節日民俗、插花、雕塑、衣冠禮義、女子髮型髮飾的《霞衣蟬帶——中國女子的古典衣裙》《紅妝翠眉——中國女子的古典化妝、美容》《節令瑣談》《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情境漫談》《華服美蘊》等著作。另發表過多篇小說、散文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文玩之藝(筆、墨、紙、硯、詩筒、印章等)
第二章 信箋信函之藝(花箋製作與花色、信函包裝等)
第三章 女紅之藝(女紅用器、織繡與編結小史)
第四章 花之藝(花底拾遺之韻事)
第五章 剪貼畫嵌之藝(剪絨絹、鑲拼、剪紙、貼上)
第六章 雕塑之藝(摩喉羅、掃晴娘、泥人、麵塑、堆雪、點酥)
第七章 節物之藝(除夕、人日、元宵、立春、中和、花朝、上巳、芒種、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冬節)
第八章 園林建築之藝(建築、花竹樹木、山石、水瀑、禽鳥)
第九章 閨閣陳設之藝(各時期的居室陳設及用具:屏風、簟、枕、屏、帳等)
第十章 日用車舟器具之藝(車舟、盤碗、扇、傘、燈燭、荷包等)
第十一章 文玩之藝(博古、金玉、葫蘆、花球等)
第十二章 餚果之藝(歷代女廚師、宴會、菜餚、菜譜、食器、餖飣等)
第十三章 茶露酒香之藝(茶藝、茶具、花茶、花露、酒藝、香藝)
第十四章 體育遊戲之藝(鞦韆、拍球、風箏、投壺、蹴鞠、蹋毬、捶丸、馬球、步打球、騎射、舞劍、射箭、挑花線、賣解)
第十五章 樂舞之藝
第十六章 清賞之藝(踏青、賞燈、盒子會、修禊、龍船、賞月、賞雪、賞花)
第十七章 禽蟲之藝(養鳥、養魚、養犬貓、賞蝶蟲)
參考文獻
第二章 信箋信函之藝(花箋製作與花色、信函包裝等)
第三章 女紅之藝(女紅用器、織繡與編結小史)
第四章 花之藝(花底拾遺之韻事)
第五章 剪貼畫嵌之藝(剪絨絹、鑲拼、剪紙、貼上)
第六章 雕塑之藝(摩喉羅、掃晴娘、泥人、麵塑、堆雪、點酥)
第七章 節物之藝(除夕、人日、元宵、立春、中和、花朝、上巳、芒種、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冬節)
第八章 園林建築之藝(建築、花竹樹木、山石、水瀑、禽鳥)
第九章 閨閣陳設之藝(各時期的居室陳設及用具:屏風、簟、枕、屏、帳等)
第十章 日用車舟器具之藝(車舟、盤碗、扇、傘、燈燭、荷包等)
第十一章 文玩之藝(博古、金玉、葫蘆、花球等)
第十二章 餚果之藝(歷代女廚師、宴會、菜餚、菜譜、食器、餖飣等)
第十三章 茶露酒香之藝(茶藝、茶具、花茶、花露、酒藝、香藝)
第十四章 體育遊戲之藝(鞦韆、拍球、風箏、投壺、蹴鞠、蹋毬、捶丸、馬球、步打球、騎射、舞劍、射箭、挑花線、賣解)
第十五章 樂舞之藝
第十六章 清賞之藝(踏青、賞燈、盒子會、修禊、龍船、賞月、賞雪、賞花)
第十七章 禽蟲之藝(養鳥、養魚、養犬貓、賞蝶蟲)
參考文獻
序言
本書是講述中國傳統女性藝術的小冊子。
古代中國是男權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禁錮了女性的作為。儘管女性的智慧並不亞於男性,但是她們很少有參政的機會,在法律上也沒有財產繼承權,有的甚至連自身的人身自由和生命權都得不到保障。陳舊腐朽的封建禮數要求女性閉門在家,不得在街上拋頭露面。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文學、考據等學問藝術都非女子可以接觸之事,中國古代女性在社會上幾乎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古代的女子教育,對於文史、哲學、宗教、藝術等方面博大深厚的修養並不重視,只能在宅室內做一些事情,按傳統來說,是屬於婦功的範疇。但是,中國古代女性卻並未因此而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失色。她們將自己對美的追求和感受融入到生活中,製作女紅,賞玩一些別樣的景致,所謂婦功形成了特別的女性藝術,營造出自營自足的桃花源之境。
她們將美揉碎在日常的居家細節里,隨著歲月長河的流淌,靜靜地漂移,同時也塑造了中國女性溫婉含蓄的素養。繡工繁複的香囊,多種樣式色彩的吉祥結、百索,陳列在繡閣閨樓內,系在男士的帶上、扇下,每一件都是女性細微心思的呈現。她們勞作的過程,遊藝的過程,所選擇的時間、工具,她們纖麗的身姿,每一個細節都是藝術的語言,都是美的蔓延。美無所不在,盒子會、花朝、七夕會、中秋、端午、重陽等節日中的美飾,是她們巧手的製作布置,令人驚嘆的智巧的折射。音樂歌舞、舞劍、鬥草、投壺、射鵠、鞦韆、蹴鞠等遊藝,是她們活潑的力量。她們將美套用於飲食、服飾妝扮、室內裝修等方面,按時令織繡印染、製作女紅,為社會為家庭創造財富,使之成為撫養老小重要的經濟來源。
當然,她們的工藝也要服務於男權社會。古代女性的種種權利被男權所排擠,但她們要為男權所役使,宋代洪巽《暘谷漫錄》記:“京都中下之戶,不重生男,每生女則愛護如捧璧擎珠,甫長成則隨其姿質,教以藝業,用備士大夫採拾娛侍,名目不一,有所謂身邊人、本事人、供過人、針線人、堂前人、雜劇人、拆洗人、琴童、棋童、廚娘,等級截乎不紊。就中廚娘最為下色,然非極富貴家不可用。”她們雖有自己的本事、自我的心性,卻不過用備士大夫而已。她們的手藝要裝飾皇家的儀禮,裝飾宗教、節日民俗活動,裝飾男性的儀表。如種種絛帶、佛幡、佛幢、傘扇等,都少不了她們的點綴。直到清代《紅樓夢》中寫到的鶯兒、史湘雲等人,也要打結子,做刺繡,裝飾男子的扇、玉佩、汗巾、寶劍,等等。她們的手藝始終不是男權社會的主流藝術,但這慧心的裝飾卻缺少不得。
古代的閨中女子巧藝中,需要耗費體力的雕畫等相對男子來說較少,當然也不是沒有,如宋代伎巧夫人、姜娘子,清代制硯的顧二娘,這些都是著名的女工藝美術家。還有雕版印刷、書法、刻印、繪畫等都有女性從事。但更多的是具有女性特色理念的小巧玲瓏的藝術。
在用材方面,竹木牙角金石陶瓷之類也有,也多用布帛錦繡、線縷、竹篾、彩紙,甚至米麵果糖食物、瓜皮瓜子果核、花瓣葉子、通草、冰雪、香料等,以陽起石、雲母、金銀箔、螺鈿貝殼等追求閃亮的光輝,以彩紙、綢帛、丹青等追求色彩鮮明。她們拿起剪刀、針線、筆墨,使用剪裁、紡織、編結、縫紉、刺繡、拼貼、印染、畫塑、甚至鏡影等種類繁多的藝術技巧。林林總總無所不在,把女兒的蕙質蘭心體現出來。同時,專為她們製作的瓷器、金銀器等手工藝器也都不斷生產。這些手工藝器藝術特色上多細節,多修飾,多色彩斑斕,俏麗、精美,呈現女性獨有的細膩入微、嬌媚、溫馨的氣息。巧妙的技巧,與自然節令,與自身的慧巧相融合,而不是堆砌藻飾。圖案題材方面花竹、烏蝶、戲曲小說等都是常見的,紋飾也有特定的內涵。
女子們雅聚、賞花、品香、樂舞,裁葉鏤冰,更多的是追求四季佳境、裝點閨室,修身養性,自娛而已,較少有功利性。大量的生命被揮霍於深閨中,只能以這些小智巧來排遣,消磨自己的青春。這些彩花光影閃耀的華彩也許只是一剎那之閃現,卻是長久迷人的,所承載的禮儀、習俗與真情更是珍貴的難以忘懷的,更多地傳達出被封建禮教壓抑的兒女情長、愛情、友誼等柔婉情愫,對家庭幸福的渴望,對親人的深深祝願,融入縷縷深情,帶著哀傷憂愁,也寄寓女性的思想、品德,藝術化的生活情趣,有著深厚的文藝修養。這些都是真善美的藝術品,因為選材方面的原因,有的不能保存很久,轉瞬間即已消失,但表達心意夠了,隨意點染,不求名利。
這些具備獨特的女性本體的本質美的藝術,與男子有別,是有其特定的藝術、美學特徵的。男性不屑為或不能為。男性所創造的藝術再多,它們也是無可替代的。它們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體現,也可與男子一爭短長。
歷代女性用具留存不少,仕女名媛也留下種種什物,令我們得以一窺她們的風采。如漢代凌惠平,宋代的黃升、周氏墓中的女紅用具:北朝、隋唐時期的剪紙、絹花、針線包之類;元代管夫人的繡佛,明代才女柳如是、董小宛使用的硯台、扇子之類。詩文中記載著前秦才女蘇蕙的織錦,宋代女詩人李清照分茶、明代董小宛焚龍涎香、燃燭賞菊屏等。實物可與詩文史籍互相印證。而歷代文士的用具、賞花、焚香、品茶、園林等,在唐詩宋詞,在《長物志》《陶庵夢憶》《閒情偶寄》等書中皆有記錄,與之還是有區別的。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精通巧藝的女性燦若星辰,巧藝之美數不勝數。她們身世多半坎坷,女性的心語被壓抑,卻仍能躋身於藝術之殿堂,與男性一起傳承著中華文化。雖然她們的名字、她們的傑作已經湮沒甚多,但歷代皆有記載、實物流傳至今。歷代詩詞及筆記、小說、花譜書,都有動人的描述。《雲仙雜錄》《清異錄》《紅樓夢》《金瓶梅》《林蘭香》《後紅樓夢》《奩史》《鏡花緣》《浮生六記》《影梅庵憶語》《秋燈瑣憶》《女紅余記》《琅嬛記》《廣群芳譜》《香艷叢書》《虞初新志》……尤其是《紅樓夢》《鏡花緣》兩書,一系列文字描寫琴箏、棋、書、詩、畫、女紅、編花籃、打花結、釣魚、插花、烏蟲、室內裝修的小裝飾與陳設、各種小禮物,告訴我們女子幾乎是無所不能,絕妙之極。
這些吉光片羽般的歲月留痕,甚為珍貴。文士們曾為之作詩撰文,以男子的目光加以讚嘆。但是也有女子自我的意識,如明代才女葉小鸞的《艷體連珠》中詠手:“蓋聞流水題紅,無非柔荑寫恨;盈檐采綠,亦因纖素書情。故春日回文,逞摻摻於機錦;秋風搗練,響皎皎於砧聲。是以魏殿神針,更夸巧制;玉奴弦索,不負時名。”自己的手書寫、製作詩文、女紅,彈奏音樂等,是那么靈巧。字裡行間,流露出自豪。可見女性本身也珍惜這些文化。明末名女董小宛曾撰《奩艷》一書,這位才女宣稱此書要收錄女子的香美之物:“凡古人女子自頂至踵,以及服食、器具、亭台、歌舞、針神、才藻,下及禽、魚、烏、獸,即草木之無情者,稍涉有情,皆歸香麗。”字裡行間,飽含著對女性自身創造的珍愛。
直到今天,我們也仍可以讀懂這些以剪刀等為主要製作工具,不同於男性藝術風格的愛巧。記得中國本原文化研究學者靳之林教授說過,婦女是文化的傳承者,千萬不要放下手中的剪刀。誠然,我們今天也當繼續研究輯錄,將之繼承下來,感受這其中的智慧、魅力,娛樂、美育我們的身心,作為今天的藝術借鑑,成為取之不盡的美好源泉,給文化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
古代的服飾、化妝美容、薰香、茶、酒、園林等自有技巧,有嚴密體系,歷代學者另有專書。琴、棋、插花等技巧也不在本書中闡述。本書限於篇幅,描述的是較為瑣細的一些簡介而已。女性藝術雖也可以細分為藝文用具、起居用物、陳設、茶酒廚藝、遊藝體育、手工美術(編、染、織、繡、雕刻、繪畫之類)、雅聚遊玩等;但又可綜合在一起,都是用優美雅致的藝術語言表達出來。可約略統稱為巧作、巧藝罷。 清代徐震撰寫的《美人譜》,記載美人的美:
一之容:螓首、杏唇、犀齒、酥乳、遠山眉、秋波、芙蓉臉、雲鬢、玉筍、荑指、楊柳腰、步步蓮、不肥不瘦長短適宜。
二之韻:簾內影、蒼苔履跡、倚欄待月、斜抱雲和、歌余舞倦時、嫣然巧笑、臨去秋波一轉。
三之技:彈琴、吟詩、圍棋、寫畫、蹴鞠、臨池摹帖、刺繡、織錦、吹簫、抹牌、鞦韆、深諳音律、雙陸。
四之事:護蘭、煎茶、,金盆弄月、焚香、詠絮、春曉看花、撲蝶、裁剪、調和五味、染紅指甲、鬥草、教鴝鵒念詩。
五之居:金屋、玉樓、珠簾、雲母屏、象牙床、芙蓉帳、翠幃。
六之候:金谷花開、畫船明月、雪映珠簾、玳筵銀燭、夕陽芳草、雨打芭蕉。
七之飾:珠衫、綃帔、八幅繡裙、鳳頭鞋、犀簪、辟寒釵、玉佩、鴛鴦帶、明璫、翠翹、金鳳凰、錦襠。
八之助:象梳、菱花、玉鏡台、兔穎、錦箋、端硯、綠綺琴、玉簫、紈扇、《毛詩》《玉台》《香奩》諸集、韻書、俊婢、金爐、古瓶、玉合、異香、名花。
九之饌:各色時果、鮮荔枝、魚鮮、羊羔、美醞、山珍海味、松蘿徑山陽羨佳茗(松蘿、徑山、陽羨,皆名茶)、各色巧制小菜。
十之趣:醉倚郎肩、蘭湯晝沐、枕邊嬌笑、眼色偷傳、拈彈打鶯、微含醋意。
其中除了第一、二、十條中有些東西甚是庸俗,是以男子之目光審視女子之儀態,其餘都可歸入巧藝中去,包括各種美好的韻事:縫紉、織錦、刺繡,用衣裙、妝飾打扮自己,布置居室,使用精美文具,讀詩卷,奏樂、唱歌、舞蹈,進行體育活動,吟詩作書畫,觀花,焚香,看鳥蝶,與燭輝花彩、與雪光月色相襯的纖影,還製作各種精緻的茶、果、酒、餚
本書勾稽一些文獻與實物,講述這智巧之美,不過是千萬種中存一二,僅供參考而已。
古代中國是男權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禁錮了女性的作為。儘管女性的智慧並不亞於男性,但是她們很少有參政的機會,在法律上也沒有財產繼承權,有的甚至連自身的人身自由和生命權都得不到保障。陳舊腐朽的封建禮數要求女性閉門在家,不得在街上拋頭露面。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文學、考據等學問藝術都非女子可以接觸之事,中國古代女性在社會上幾乎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古代的女子教育,對於文史、哲學、宗教、藝術等方面博大深厚的修養並不重視,只能在宅室內做一些事情,按傳統來說,是屬於婦功的範疇。但是,中國古代女性卻並未因此而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失色。她們將自己對美的追求和感受融入到生活中,製作女紅,賞玩一些別樣的景致,所謂婦功形成了特別的女性藝術,營造出自營自足的桃花源之境。
她們將美揉碎在日常的居家細節里,隨著歲月長河的流淌,靜靜地漂移,同時也塑造了中國女性溫婉含蓄的素養。繡工繁複的香囊,多種樣式色彩的吉祥結、百索,陳列在繡閣閨樓內,系在男士的帶上、扇下,每一件都是女性細微心思的呈現。她們勞作的過程,遊藝的過程,所選擇的時間、工具,她們纖麗的身姿,每一個細節都是藝術的語言,都是美的蔓延。美無所不在,盒子會、花朝、七夕會、中秋、端午、重陽等節日中的美飾,是她們巧手的製作布置,令人驚嘆的智巧的折射。音樂歌舞、舞劍、鬥草、投壺、射鵠、鞦韆、蹴鞠等遊藝,是她們活潑的力量。她們將美套用於飲食、服飾妝扮、室內裝修等方面,按時令織繡印染、製作女紅,為社會為家庭創造財富,使之成為撫養老小重要的經濟來源。
當然,她們的工藝也要服務於男權社會。古代女性的種種權利被男權所排擠,但她們要為男權所役使,宋代洪巽《暘谷漫錄》記:“京都中下之戶,不重生男,每生女則愛護如捧璧擎珠,甫長成則隨其姿質,教以藝業,用備士大夫採拾娛侍,名目不一,有所謂身邊人、本事人、供過人、針線人、堂前人、雜劇人、拆洗人、琴童、棋童、廚娘,等級截乎不紊。就中廚娘最為下色,然非極富貴家不可用。”她們雖有自己的本事、自我的心性,卻不過用備士大夫而已。她們的手藝要裝飾皇家的儀禮,裝飾宗教、節日民俗活動,裝飾男性的儀表。如種種絛帶、佛幡、佛幢、傘扇等,都少不了她們的點綴。直到清代《紅樓夢》中寫到的鶯兒、史湘雲等人,也要打結子,做刺繡,裝飾男子的扇、玉佩、汗巾、寶劍,等等。她們的手藝始終不是男權社會的主流藝術,但這慧心的裝飾卻缺少不得。
古代的閨中女子巧藝中,需要耗費體力的雕畫等相對男子來說較少,當然也不是沒有,如宋代伎巧夫人、姜娘子,清代制硯的顧二娘,這些都是著名的女工藝美術家。還有雕版印刷、書法、刻印、繪畫等都有女性從事。但更多的是具有女性特色理念的小巧玲瓏的藝術。
在用材方面,竹木牙角金石陶瓷之類也有,也多用布帛錦繡、線縷、竹篾、彩紙,甚至米麵果糖食物、瓜皮瓜子果核、花瓣葉子、通草、冰雪、香料等,以陽起石、雲母、金銀箔、螺鈿貝殼等追求閃亮的光輝,以彩紙、綢帛、丹青等追求色彩鮮明。她們拿起剪刀、針線、筆墨,使用剪裁、紡織、編結、縫紉、刺繡、拼貼、印染、畫塑、甚至鏡影等種類繁多的藝術技巧。林林總總無所不在,把女兒的蕙質蘭心體現出來。同時,專為她們製作的瓷器、金銀器等手工藝器也都不斷生產。這些手工藝器藝術特色上多細節,多修飾,多色彩斑斕,俏麗、精美,呈現女性獨有的細膩入微、嬌媚、溫馨的氣息。巧妙的技巧,與自然節令,與自身的慧巧相融合,而不是堆砌藻飾。圖案題材方面花竹、烏蝶、戲曲小說等都是常見的,紋飾也有特定的內涵。
女子們雅聚、賞花、品香、樂舞,裁葉鏤冰,更多的是追求四季佳境、裝點閨室,修身養性,自娛而已,較少有功利性。大量的生命被揮霍於深閨中,只能以這些小智巧來排遣,消磨自己的青春。這些彩花光影閃耀的華彩也許只是一剎那之閃現,卻是長久迷人的,所承載的禮儀、習俗與真情更是珍貴的難以忘懷的,更多地傳達出被封建禮教壓抑的兒女情長、愛情、友誼等柔婉情愫,對家庭幸福的渴望,對親人的深深祝願,融入縷縷深情,帶著哀傷憂愁,也寄寓女性的思想、品德,藝術化的生活情趣,有著深厚的文藝修養。這些都是真善美的藝術品,因為選材方面的原因,有的不能保存很久,轉瞬間即已消失,但表達心意夠了,隨意點染,不求名利。
這些具備獨特的女性本體的本質美的藝術,與男子有別,是有其特定的藝術、美學特徵的。男性不屑為或不能為。男性所創造的藝術再多,它們也是無可替代的。它們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體現,也可與男子一爭短長。
歷代女性用具留存不少,仕女名媛也留下種種什物,令我們得以一窺她們的風采。如漢代凌惠平,宋代的黃升、周氏墓中的女紅用具:北朝、隋唐時期的剪紙、絹花、針線包之類;元代管夫人的繡佛,明代才女柳如是、董小宛使用的硯台、扇子之類。詩文中記載著前秦才女蘇蕙的織錦,宋代女詩人李清照分茶、明代董小宛焚龍涎香、燃燭賞菊屏等。實物可與詩文史籍互相印證。而歷代文士的用具、賞花、焚香、品茶、園林等,在唐詩宋詞,在《長物志》《陶庵夢憶》《閒情偶寄》等書中皆有記錄,與之還是有區別的。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精通巧藝的女性燦若星辰,巧藝之美數不勝數。她們身世多半坎坷,女性的心語被壓抑,卻仍能躋身於藝術之殿堂,與男性一起傳承著中華文化。雖然她們的名字、她們的傑作已經湮沒甚多,但歷代皆有記載、實物流傳至今。歷代詩詞及筆記、小說、花譜書,都有動人的描述。《雲仙雜錄》《清異錄》《紅樓夢》《金瓶梅》《林蘭香》《後紅樓夢》《奩史》《鏡花緣》《浮生六記》《影梅庵憶語》《秋燈瑣憶》《女紅余記》《琅嬛記》《廣群芳譜》《香艷叢書》《虞初新志》……尤其是《紅樓夢》《鏡花緣》兩書,一系列文字描寫琴箏、棋、書、詩、畫、女紅、編花籃、打花結、釣魚、插花、烏蟲、室內裝修的小裝飾與陳設、各種小禮物,告訴我們女子幾乎是無所不能,絕妙之極。
這些吉光片羽般的歲月留痕,甚為珍貴。文士們曾為之作詩撰文,以男子的目光加以讚嘆。但是也有女子自我的意識,如明代才女葉小鸞的《艷體連珠》中詠手:“蓋聞流水題紅,無非柔荑寫恨;盈檐采綠,亦因纖素書情。故春日回文,逞摻摻於機錦;秋風搗練,響皎皎於砧聲。是以魏殿神針,更夸巧制;玉奴弦索,不負時名。”自己的手書寫、製作詩文、女紅,彈奏音樂等,是那么靈巧。字裡行間,流露出自豪。可見女性本身也珍惜這些文化。明末名女董小宛曾撰《奩艷》一書,這位才女宣稱此書要收錄女子的香美之物:“凡古人女子自頂至踵,以及服食、器具、亭台、歌舞、針神、才藻,下及禽、魚、烏、獸,即草木之無情者,稍涉有情,皆歸香麗。”字裡行間,飽含著對女性自身創造的珍愛。
直到今天,我們也仍可以讀懂這些以剪刀等為主要製作工具,不同於男性藝術風格的愛巧。記得中國本原文化研究學者靳之林教授說過,婦女是文化的傳承者,千萬不要放下手中的剪刀。誠然,我們今天也當繼續研究輯錄,將之繼承下來,感受這其中的智慧、魅力,娛樂、美育我們的身心,作為今天的藝術借鑑,成為取之不盡的美好源泉,給文化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
古代的服飾、化妝美容、薰香、茶、酒、園林等自有技巧,有嚴密體系,歷代學者另有專書。琴、棋、插花等技巧也不在本書中闡述。本書限於篇幅,描述的是較為瑣細的一些簡介而已。女性藝術雖也可以細分為藝文用具、起居用物、陳設、茶酒廚藝、遊藝體育、手工美術(編、染、織、繡、雕刻、繪畫之類)、雅聚遊玩等;但又可綜合在一起,都是用優美雅致的藝術語言表達出來。可約略統稱為巧作、巧藝罷。 清代徐震撰寫的《美人譜》,記載美人的美:
一之容:螓首、杏唇、犀齒、酥乳、遠山眉、秋波、芙蓉臉、雲鬢、玉筍、荑指、楊柳腰、步步蓮、不肥不瘦長短適宜。
二之韻:簾內影、蒼苔履跡、倚欄待月、斜抱雲和、歌余舞倦時、嫣然巧笑、臨去秋波一轉。
三之技:彈琴、吟詩、圍棋、寫畫、蹴鞠、臨池摹帖、刺繡、織錦、吹簫、抹牌、鞦韆、深諳音律、雙陸。
四之事:護蘭、煎茶、,金盆弄月、焚香、詠絮、春曉看花、撲蝶、裁剪、調和五味、染紅指甲、鬥草、教鴝鵒念詩。
五之居:金屋、玉樓、珠簾、雲母屏、象牙床、芙蓉帳、翠幃。
六之候:金谷花開、畫船明月、雪映珠簾、玳筵銀燭、夕陽芳草、雨打芭蕉。
七之飾:珠衫、綃帔、八幅繡裙、鳳頭鞋、犀簪、辟寒釵、玉佩、鴛鴦帶、明璫、翠翹、金鳳凰、錦襠。
八之助:象梳、菱花、玉鏡台、兔穎、錦箋、端硯、綠綺琴、玉簫、紈扇、《毛詩》《玉台》《香奩》諸集、韻書、俊婢、金爐、古瓶、玉合、異香、名花。
九之饌:各色時果、鮮荔枝、魚鮮、羊羔、美醞、山珍海味、松蘿徑山陽羨佳茗(松蘿、徑山、陽羨,皆名茶)、各色巧制小菜。
十之趣:醉倚郎肩、蘭湯晝沐、枕邊嬌笑、眼色偷傳、拈彈打鶯、微含醋意。
其中除了第一、二、十條中有些東西甚是庸俗,是以男子之目光審視女子之儀態,其餘都可歸入巧藝中去,包括各種美好的韻事:縫紉、織錦、刺繡,用衣裙、妝飾打扮自己,布置居室,使用精美文具,讀詩卷,奏樂、唱歌、舞蹈,進行體育活動,吟詩作書畫,觀花,焚香,看鳥蝶,與燭輝花彩、與雪光月色相襯的纖影,還製作各種精緻的茶、果、酒、餚
本書勾稽一些文獻與實物,講述這智巧之美,不過是千萬種中存一二,僅供參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