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選自《乾隆中衛縣誌》。青銅禹跡,中衛知縣黃恩錫設定的中衛十二景之一。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青銅禹跡》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栗爾章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青銅禹跡①
(丁酉②夏五日,自中衛歸,舟泛峽口,謁禹廟,訪之父老,知為同年大參俞念茲③建。因賦近體一章,刊石以紀之。)
銅峽中間兩壁蹲④,何年禹祠建山根。
隨刊八載標新跡⑤,疏鑿千秋有舊痕⑥。
憑溯源流推遠德⑦,採風作述識高門⑧。
黃河永著安瀾頌⑨,留取豐功萬古存。
作品注釋
①黃恩錫在《中衛各景考》中云:“青銅峽在廣武之東北。河自蘭靖黃沙漩下冰溝峽,入中邑境,凡三折而東至青銅古峽。支流匯合,兩山緊束,幾如龍門之狀,第水勢稍平耳。對岸山石嵯岈,與河流映照,時作青紅色,疑返照之翻赤壁,此殆青銅之所由名與。入峽,北岸有禹王廟,因石穴為殿宇。詢據土人述所傳聞云:中邑古為澤國,禹導河至積石經此,以神斧鑿削石壁,河乃暢流,因祀於此。錫(黃恩錫)舟行數過,復潔志搜探碑碣,肅瞻禹廟。崖閣參差,像在石洞中,幽邃而明透,令人低徊者久之。因撮記其事,併入志乘,以俟博雅之備考雲耳。”據《康熙朔方廣武志·古蹟志》云:“神禹洞,在青銅峽中……相傳神禹治水,曾宿此洞。廣武俞汝欽遵父(湖廣提督俞益謨)遺命,鼎建禹王殿宇於洞口,莊嚴聖像。”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春初,俞汝欽鳩工興建,次年夏末落成,有大殿3楹,僧舍6間,洞頂建文峰小閣。大殿內塑大禹像。殿宇金碧輝煌,鐘鼓香案齊備,圍牆門樓、河邊道路修理完善。造船一隻,“以濟往來”。
②丁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③大參俞念茲:湖廣提督俞益謨之子俞汝欽。
④兩壁蹲:兩岸對峙的樣子。
⑤隨刊:《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隨,沿著;刊,砍削。隨刊是“隨山刊木”的縮用。標新跡:留下新的痕跡。
⑥疏鑿千秋有舊痕:意為兩岸的山峽雖已過去千年,但仍有大禹開鑿的痕跡。
⑦憑溯:依此而上。遠德:久遠的恩德。此指大禹治水的恩德。
⑧“採風”句:採風作述,採集民間傳說著書。俞汝欽曾秉承父志編修《朔方廣武志》。在該志《古蹟志》中載有大禹治水的傳說和俞汝欽興建禹王廟的事。故這句詩是栗爾章對俞汝欽將大禹開鑿青銅峽事跡寫進志書並建禹王廟之事的稱讚。高門:謂顯貴之家。俞汝欽的父親俞益謨曾作過湖廣提督,其祖父俞君輔(即俞益謨之父)被朝廷封賞為榮祿大夫。故其家被稱為“高門”。
⑨安瀾:水流平靜,沒有波濤的樣子。
作者簡介
栗爾章,寧夏人。康熙乙未(1715年)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廣東道監察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