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簡介
青邱村,位於菏澤城西南,由寺西、范海、崗上三個自然村組成。村有一堌堆古稱青邱,上有寺廟一處,又稱青丘寺,開元18年,唐玄宗邀請諸禪師共推神會為七祖,明正統1368年至1644年擴建大原寶殿。
青邱堌堆位於馬嶺崗鎮西南15里寺西范村附近。系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土堆上立有清朝康熙46年古碑一筒。記載了青邱堌堆當年的盛況。據碑載,青邱堌堆在漢朝時期曾是較大寺廟,僧侶甚眾,寺廟地勢較高,位於其上,環顧四周,北可望呂陵,東可視金堤。寺廟四周栽植大量柳樹,每至春天,柳樹生出嫩葉,柳枝婀娜多姿,四處炊煙裊裊,景色十分宜人,此景在清朝時期曾以“青丘煙柳”命名,被列為曹州八大美景之一。據傳青丘崮堆還是春秋五霸時期“葵丘會盟”之地,其堆下藏有大量古文物。北京社科院考古專家在此發現西周時期的陶片。青丘崮堆還是著名抗日將領王登倫戰鬥過的地方,是當地中小學生進行
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關於“青丘崮堆”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一說它是
精衛銜石填海時,不小心從口中落下的五彩石。一說地神要在此地立起一座山,被早起拾糞的老漢用糞叉擊破,沒能起來,並餓死了一隻要來占山為王的大虎。這些傳說,為青丘崮堆平添了神秘的色彩。當地百姓對青丘情有獨鐘,多次提出要重建青丘寺。
青邱橋位於馬嶺崗鎮南部,青邱路中間,是連線朱橋、朱廟、趙樓、青邱等十幾個村莊的重要樞紐。
歷史文化
青邱堌堆歷來被史學家稱為“天下之中”。從三皇到春秋戰國時期,“青丘煙柳”的歷史文化與文明之光,尤為耀眼閃亮。
《菏澤縣誌》考古認定,其土質應在八千年以上,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堌堆北半部為灰褐色土,質軟,可採集到龍山、商、周時代的陶器,為文化堆積層;南壁土質堅硬,無包含物。現存古物如春秋戰國寶鼎,唐朝地藏王菩薩銅像,明朝木雕聖像,春秋時期錢幣、陶器、陶俑,大天鵝、馬、牛、羊等動物像體,已在市博物館存放。《曹南文獻錄·古蹟考》記載,考古學者曾在此進行過多次調查,堌堆現呈覆斗狀,北、西、東呈三級台階狀。此堌堆在六十年代,當地民眾在其上拉土,曾發現過數百件完整的
彩繪陶俑、陶馬、陶罐等。80年代末,寺西范村民在堌堆北邊 20 米挖水渠時,又發現了幾十件文物,有銅鼎、銅洗、銅勺、銅鏡、五銖錢、鐵長劍、環首刀、記容帶流罐形器、陶罐、陶瓮、彩繪女侍俑、騎馬俑、陶鼎、陶盆、陶壺、陶鍅等。除鐵器鏽蝕嚴重外,其它都完好無損。彩繪陶器五顏六色,色彩艷麗,線條流暢,十分喜人。根據器物分析,應是戰國及漢代墓葬品。
《曹州志·卷五》:在城西南三十里處,即齊、宋、會處,上有古祠,遠近多柳,朝暮望之,郁然如煙。《菏澤縣誌》
記載,“青丘煙柳”為曹州八景之首。《地方志》記作“清丘山”。堌堆遠近多柳樹,珠簾絲垂,朝暮望之,郁然如煙故稱“青丘煙柳”。
風景名勝
據《曹州志》記載,“曹州八景”之一的“清丘煙柳”也是文人墨客吟詩誦句、謳歌緬懷幽情之處。清朝何應瑞之子,詩畫家何遠曾留詩一首:
滄桑歷歷此遺丘 望遍垂柳系客愁
春靄迥風迷近遠 嵐光唱樹任沉浮
絲穿語燕深深出 青拂行人款款留
玉敦珠盤俱寂寞 欲憑俯仰識千秋
清詩人蘇毓眉在《曹州八景清丘煙柳》寫道:
猶是古清丘 殘陽幾數秋
風鳴疑鼓角 野曠想族矛
枝瘦寒煙掛 林疏曉霧收
高台留夕陽 短草臥耕牛
《菏澤名攬》載:春秋魯僖公元年,齊桓公率諸侯盟於葵丘;宣公十二年,齊人、宋人、曹人、衛人盟於青丘,青丘即葵丘也。上有古剎,遠近多柳,朝暮望之,郁然如煙。
青丘煙柳
王同樞(清·舉人)
煙水迷茫十里灘 青丘柳色映迥瀾
淡拖軟翠籠春曉 倒掛斜陽隱幕寒
鶯燕頻來歌舞地 旌旗曾佛會盟壇
行人系馬尋遺蹟 剩有垂柳畫裡看
據此來看,已有定論:青丘早已是觀光旅遊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