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東部河流下切速率研究》是依託南京師範大學,由趙志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藏高原東部河流下切速率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趙志軍
- 依託單位:南京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青藏高原東部河流強烈下切形成的階地是對高原隆升過程的直接回響與記錄。在本區開展的許多研究工作主要集中於套用C-14,TL和OSL等方法對低階地的年代測定。而高階地則由於缺乏適用的測年手段,尚無可靠的年代數據。最近發展起來的等時線法宇生核素埋藏測年基於對同一層位上若干礫石單獨進行Al-26,Be-10同位素濃度測定,建立等時線,排除了堆積後埋藏過程中的核素積累對測年結果的影響,適用於淺埋藏以及埋藏歷史不明的階地測年。本項目擬採用這一方法,對岷江支流雜谷腦河理縣段、大渡河瀘定-石棉段以及鮮水河爐霍段等地點的階地序列進行年代測定,為長江上游水系發育研究提供年代制約。利用階地高程和年代序列,恢復這些河流的第四紀長期下切速率,彌補熱年代學方法在這一時段的數據空白。在此基礎上,探討研究區長期地貌發育歷史,為青藏高原東部隆升問題以及構造-氣候-地表過程耦合機制的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結題摘要
本項目核心目標是運用宇生核素埋藏測年方法,測定青藏高原東部河流的階地年代,恢復這一區域河流的下切速率,探討這一區域的地貌發育。經過野外考察、採樣與實驗室工作,完成了研究區若干地點80多個Al/Be埋藏測年樣品測試,完成了預計研究目標。主要發現如下: 套用宇生核素等時線法埋藏測年方法測定新疆于田縣普魯地點上、下兩層火山岩之間所夾的河流相礫石層中的礫石樣品,結果與前人套用K-Ar法Ar-Ar法測定的火山岩年代在誤差範圍內一致。這是已有的對宇生核素埋藏測年方法最好的檢驗,同時證明了該方法中所用參數的可靠性。 套用宇生核素等時線法埋藏測年方法,測定了青藏高原東部主要河流若干地點階地的年齡,首次建立了第四紀期間較可靠的青藏高原東部主要河流下切速率。結果顯示龍門山地區岷江下切速率可達700-1000 m/Ma,大渡河瀘定段下切速率為~480m/Ma,雅礱江木里河安定橋段下切速率為400-1000m/Ma,怒江貢山—丙中洛段下切速率為~110 m/Ma。此外有兩個地點未獲得好的等時線。 開展黃河積石峽古堰塞湖潰決洪水研究,發現大約1920 BC,一場強烈地震引發積石峽山體崩塌,堵塞黃河6-9個月,形成堰塞湖,隨後發生災難性潰決,下泄了一百多億方水,形成洪峰流量達400,000 m3/s的潰決洪水,在積石峽及其下游的官亭盆地和喇家遺址堆積巨大洪水沉積物。這一工作對認識青藏高原深切峽谷中地貌過程具有借鑑意義。在研究區發現了多次古堰塞湖沉積與潰決洪水沉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在石棉南部40 km,海拔2600多米的大渡河—安寧河分水嶺位置分布的河流相地層被認為是大渡河一度南流安寧河的“風口”沉積。對大渡河瀘定—金口河段乾、支流現代河床以及孟獲城沉積體砂樣進行了碎屑鋯石U-Pb年齡測試和對比分析,發現孟獲城沉積物為單峰態年齡,不同於大渡河河床砂樣的多峰態。且古流向與現代栗子坪河流向一致,並在沉積物分布範圍尾端有殘餘壩體。因此這套沉積物是栗子坪河被滑坡體堵塞後堆積,不能作為大渡河南流的證據。宇生核素埋藏測年顯示沉積體中段年齡在0.34±0.09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