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東部全新世氣候變化及植被和泥炭地的回響》是依託蘭州大學,由趙艷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藏高原東部全新世氣候變化及植被和泥炭地的回響
- 依託單位:蘭州大學
- 項目負責人:趙艷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擬選擇青藏高原東部若爾蓋泥炭地作為研究對象,通過AMS C-14和Pb-210/Cs-137測年建立研究區全新世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環境演變序列的年代學框架;在現代過程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孢粉/植物殘體/炭屑及燒失量分析,重建該區全新世植被和氣候變化及氣候事件歷史以及泥炭地碳動態歷史;通過區域對比,探討區域植被和泥炭地對全球變化的回響和影響。該項目試圖理解的主要科學問題為:全新世氣候最適宜期在青藏高原東部出現在什麼時候?研究區是否存在千年尺度氣候快速變化事件?全新世植被與泥炭地發育及碳動態對氣候變化的區域回響如何?本項研究將為探討全新世夏季風強度歷史以及青藏高原東部區域植被與泥炭地回響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該項目通過較高精度和較高解析度測年手段,建立可靠的年代序列,利用孢粉等多指標分析,藉助現代過程研究,半定量、定量地高解析度重建青藏高原東部全新世植被與氣候環境變化以及碳動態歷史。同時通過一條沿泥炭生長方向的樣線及系列泥炭底部年齡來研究泥炭地發育、發展過程。研究結果表明若爾蓋的泥炭大多起源於11.5-10 ka, 7-5ka and 0.5-0 ka。在8.5 ka 和4.5 ka左右,幾乎沒有泥炭起源數據。沿著橫斷面的泥炭底部年代解釋了若爾蓋的泥炭經歷了upslope和downslope兩種擴張形式。碳積累速率在早中全新世較高,早中全新世泥炭的普遍起源及擴展可能與溫度的升高和季風較強有關。而8ka和4ka左右泥炭發育的減少可能與冷乾氣候有關。岩芯孢粉記錄顯示全新世中期氣候是溫暖濕潤的,“氣候最適宜”出現在6.5-4.7 Ka。通過區域對比得出,溫度是青藏高原東部全新世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季風強度減弱和夏季輻射減少是全新世中期以來氣候變化趨勢長期變冷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