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岡底斯地塊晚古生代古地磁研究》是依託西北大學,由吳漢寧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藏高原岡底斯地塊晚古生代古地磁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吳漢寧
- 依託單位:西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青藏高原是由泛華夏陸塊西南緣和南部岡瓦納大陸北緣多期次弧後擴張、裂離,弧-弧、弧-陸碰撞形成的複雜構造域。自北向南可劃分為泛華夏早古秦祁昆區、泛華夏晚古羌塘-三江-揚子區、岡瓦納北緣晚古-中生代岡底斯-喜山區。其間有四條板塊縫合帶曾被認為是岡瓦納和歐亞大陸的界線:印度河-雅江帶、西金烏蘭-金沙江帶、班公湖-怒江帶和雙湖-龍木錯帶。大多認為班公湖-怒江帶在晚古為兩大陸界線,但新成果表明雙湖-龍木錯帶可能是兩大陸的界線。羌塘及岡底斯地區已成解決南北兩大陸界線的關鍵部位。本申請利用古地磁研究特有優勢,在岡底斯塊體選擇典型剖面進行構造古地磁學及磁性地層學研究,結合正在開展的羌塘塊體古地磁研究,重建青藏高原主要塊體晚古生代古地理位置及其運動學過程,厘定岡瓦納和歐亞大陸的界線。北羌塘、南羌塘、岡底斯及分割它們的雙湖-龍木錯帶與班公湖-怒江縫合帶是本研究的目標。重點恢復C-P階段三者的古地理位置及變化。
結題摘要
岡瓦納大陸和歐亞大陸的界線研究是地學界幾十年持續的研究熱點,界線位置、性質的確定在特提斯洋演化過程研究中占據最為重要的位置。本項目以古地磁學為主要研究手段,針對岡底斯地塊開展詳細的古地磁研究,重建其在晚古生代的古地理位置及其運動學過程;為對比研究青藏高原主要構造區晚古生代關鍵時段陸塊位置變化及其運動學特徵,厘定岡瓦納大陸和歐亞大陸的界線提供依據。通過詳細的古地磁測試分析,獲得了岡底斯地塊(也稱拉薩地塊)泥盆紀至二疊紀古地磁數據,重建了岡底斯地塊晚古生代的古緯度變化。並且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獲得了岡底斯地塊早-中三疊世和晚三疊世的兩個關鍵古地磁極位置。目前,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公開發表或是正在發表過程中。研究結果表明,岡底斯地塊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可能相對獨立地處於南緯中低緯度地區,並沒有拼貼在岡瓦納大陸北緣(印度或是澳大利亞塊體)或者歐亞大陸南緣,晚三疊世之後岡底斯塊體北向飄移,拼貼至歐亞大陸南緣。與同時代羌塘地塊古地磁數據比較發現,早三疊世至晚三疊世期間,羌北地塊相對於岡底斯地塊快速北移,並可能於晚三疊世羌北地塊拼貼到歐亞大陸南緣。這樣,我們首次確定了在三疊紀發育於岡底斯塊體和羌塘地塊之間的中特提斯洋的最大寬度。本課題的研究結果將對我們進一步認識和限定特提斯洋演化階段青藏高原主要地塊的陸塊位置變化及其運動學特徵,厘定岡瓦納和歐亞大陸的界線等提供重要參考,具有重要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