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體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機制

《青藏高原地體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機制》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擔任主要完成單位,楊經綏,許志琴,李海兵,張建新,吳才來,姜枚,戚學祥,孟繁聰,陳松永,錢方,崔軍文,陳文,姚建新,田樹剛,蘇德辰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藏高原地體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機制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楊經綏,許志琴,李海兵,張建新,吳才來,姜枚,戚學祥,孟繁聰,陳松永,錢方,崔軍文,陳文,姚建新,田樹剛,蘇德辰
  • 等級:一等
  • 獲獎序號:20100004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0-1-04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1.科技內容以“大陸動力學”為主導,“地體拼合、碰撞造山隆升機制”為主線, 圍繞青藏高原地體構架及地體邊界的重建;印度/亞洲碰撞前的俯衝碰撞造山及造山拼合體的形成;特提斯高壓/超高壓變質帶形成的大地構造背景及俯衝/折返動力學;大型走滑構造的建立和側向擠出作用;青藏高原周緣造山帶的形成機制;以及青藏高原地殼/地幔結構和青藏高原形成的深部驅動力等進行研究,探索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的重大科學問題,提高青藏高原基礎研究水平,在國際舞台上顯示實力和影響。為今後青藏高原長期穩定地質及資源環境調查提供新的科學背景和知識保障。 2.技術指標和目標總體目標:以“大陸動力學”為主導,“地體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作用”為主線,在前期研究積累及前人研究基礎上,重點解析青藏高原的始特提斯和古特提斯造山帶的地體組成、地體邊界、高壓/超高壓變質帶,變形體制及造山類型,大型剪下帶及斷裂,青藏高原周緣造山帶的隆升機制以及青藏高原深部結構的地質解釋,在此基礎上,對青藏高原及周緣造山帶的形成、演化以及大陸動力學研究提出新一輪的框架及機制性的系統成果,為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理論體系的建立,為青藏高原地質調查的深入開展,以及資源環境效應服務。主要任務:通過地體特徵、變質基底、俯衝雜岩帶及板塊體制研究,重建青藏高原地體構架及地體邊界;印度/亞洲碰撞前的俯衝碰撞造山的證據、時限、造山類型以及造山拼合體的形成;圍繞新發現的青藏高原南、北高壓/超高壓榴輝岩帶,進行大地構造背景及俯衝/折返動力學研究;通過大型走滑剪下帶(斷裂)的性質、規模、深度、韌-脆性的轉換、形成與活動時限研究;建立高原的剪下帶(斷裂)體系、探究側向擠出作用;周緣造山帶再崛起的初始時間,主要隆升階段的隆升樣式和機制,以及逆沖/走滑斷裂對周緣造山帶形成的作用;利用地震層析剖面資料,再造青藏高原地殼/地幔結構,探究青藏高原形成的深部驅動力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的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