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南部增生造山成礦系統發育機制2013年年度報告

青藏高原南部增生造山成礦系統發育機制2013年年度報告

《青藏高原南部增生造山成礦系統發育機制2013年年度報告》是唐菊興、曲曉明、趙元藝、應立娟、鐘康惠於2013年12月23日編制的科技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藏高原南部增生造山成礦系統發育機制2013年年度報告
  • 作者:唐菊興、曲曉明、趙元藝、應立娟、鐘康惠
  • 編制時間:2013年12月23日
  • 報告類型:進展報告
內容摘要
2013年度在全面收集區域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從構造形變入手,以岡底斯中東段構造演化為主線,利用構造蝕變岩,構造變形與岩漿岩侵位、已知礦床(體)的空間關係,對推覆、疊縮構造起止時限及控礦作用進行了研究。繼續追蹤雄村礦區的地質勘查進展,對礦區I、II、III號典型礦體以及IV、V號礦化體開展鑽孔岩心編錄,重點進行蝕變-礦化-岩性綜合編錄,厘定蝕變-礦化的期次、分帶、礦物組合以及斑岩體的特徵和空間分布,查明蝕變-礦化與斑岩體之間的空間關係,對比不同礦體間蝕變-礦化、含礦斑岩特徵的差異;對I、II、III號礦體的含礦石英脈開展流體包裹體、C-H-O同位素研究,查明成礦流體成分、物理化學性質和來源;並對I號礦體含礦斑岩進行鋯石U-Pb定年,結合礦區已經獲得的成岩成礦時代數據,精確厘定礦區侏羅紀成礦作用的期次。通過系統深入的研究尕爾窮-嘎拉勒礦集區,揭示班公湖-怒江成礦帶尕爾窮-嘎拉勒礦集區斑岩、矽卡岩型銅金礦的形成過程,總結成礦地質條件和成礦規律,重塑礦床形成的時空格架和礦床組合規律,建立礦床模型;總結典型礦床發現、勘查技術方法組合,梳理出班-怒成礦帶斑岩-矽卡岩型礦床的找礦範例,建立礦床勘查模型,指導區域找礦。採用“重點評價、點面結合”的工作部署原則,密切跟蹤班公湖-怒江成礦帶西段多龍礦集區及外圍地區的拿若、榮那典型礦床,進行地球化學特徵、年代學、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尋找區域上礦床成因的聯繫,建立區域成礦模型。認真梳理班公湖-怒江成礦帶鐵銅礦床的成礦地質環境,並通過Nd、Sr、Pb同位素的系統分析,探討了班公湖-怒江成礦帶中段A-型花崗岩和尼雄矽卡岩型鐵礦成礦花崗岩的岩漿源區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