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萍之末:嘉道年間嶺南的文人生活與藝術世界
- 作者:李若晴
- 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5月1日
- 頁數:386 頁
- 定價:9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0208612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人美學術文庫 青萍之末 嘉道年間嶺南的文人生活與藝術世界》是海豐李若晴治廣東藝術史的第三部著述。2014年他點校廣東書畫名流謝蘭生的《常惺惺齋日記(外四種)》(以下簡稱《日記》),以紮實的文獻考據,塑造了事主的時代形象,占據了嶺南繪畫研究的學術制高點。2020年,在《越台春望:區域競爭中的廣東美術(16-20世紀)》中,他以十個專題呈現五百年地方文化專史中繪畫圖像的演變,為界說首次鴉片戰爭前夕由謝蘭生主盟的廣州藝壇,提供了一個歷時的坐標。在此基礎上,這本新著又以十二個章節建構了一個共時的坐標,聚焦謝蘭生最後三十年(1802-1831)的文人生活和藝術世界,運用《廣州大典》等地方史文獻和中外特有的視覺圖像,不僅凸顯廣州在世界海港城市中的中心位置,拉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而且憑藉世界消費文化中作為商品的金石書畫,來反思藝術史敘述中的“廣州模式”。
這本新書的副標題所示時間段是首次鴉片戰爭前夕,李若晴意在回應法國年鑑學派大家謝和耐(Jacques Gernet)的名著《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從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揭櫫世界歷史重大轉折的到來。13世紀南宋杭州繁華的都市生活,背後是即將代之而起的橫跨歐亞的蒙古草原帝國,並為大航海時代出現的前奏。19世紀前期廣州之所以成為大航海時代的中心,可由其海事史的發展尋得端倪。如蔡鴻生所指出的,大清帝國從市舶(傳統朝貢體制)向洋舶(現代條約體制)的轉換始於廣州。處於這一世界史斷代剖面的嶺南藝術發展,便是李若晴書中再現的“大風起於青萍之末”的時代意象。該書為讀者提供了真實可信的視覺信息,具有無可替代的學術價值。其將生未生之態勢,相互撞擊、層層激盪,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啟示。
作者簡介
李若晴,1975年生於廣東海豐。1994年至1998年就讀於華南師範大學美術系。1999年至2002年就讀於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學系,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2003年至2007年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史論系,獲博士學位。現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學報》編輯部主任(常務副主編)、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藝委會委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理論藝委會主任。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玉堂遺音:明初翰苑繪畫的修辭策略》(2012)。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第二節 廣州府的地理概貌
第一章 山長謝蘭生
第一節 踴躍於科名而恬淡於仕宦
第二節 羊城書院
第三節 堪輿與科舉
第四節 山長的收入
第二章 城市生活的樂趣
第一節 府城內外
第二節 交通和景點
第三節 季節性出遊
第四節 花船宴會與戲曲表演
第五節 紅塵中的僧侶
第三章 士紳與地方事務
第一節 人情酬酢與公共事務
第二節 學術史上的黃金時代
第四章 士商之間
第一節 官商之間的潤滑劑
第二節 亦商亦儒的洋行商人
第三節 成功轉型的鹽商
第四節 棄儒從商的底層文人
第五節 盧觀恆入鄉賢祠案
第五章 捕屬人家與流寓畫家
第一節 捕屬人家:流寓廣州的幕府群體及其後代
第二節 流寓廣州的江南畫家
第六章 書畫:文雅的“禮物
第一節 儀式性場合中的贈禮畫
第二節 非儀式性情境中的贈禮畫
第三節 求畫與送畫的內在邏輯
第七章 嘉道年間廣州地區的鑑藏風尚
第一節 粵中鑑藏家群體
第二節 粵中鑑藏家的書畫鑑賞風尚
第三節 往來常惺惺齋的畫賈
第四節 謝蘭生的書畫鑑定方法
第五節 謝蘭生的藏品
第八章 為何是廣東,為何是石濤:19世紀廣東地區石濤作品鑑藏考略
第一節 最早的傳播者:石濤的粵籍友人
第二節 乾隆年間收藏石濤作品的廣東文人
第三節 謝蘭生:石濤作品收藏的宣揚者
第四節 19世紀廣東地區的石濤作品鑑藏
第五節 不同的聲音:梁廷枏的不屑
第六節 為何是廣東,為何是石濤?
第九章 浮山崛起:嘉道年間羅浮山的重新發現與實景山水畫創作
第一節 重羅輕浮:宋代至清初的羅浮遊記、山志與繪畫
第二節 道教教團與浮山開發
第三節 繪畫中的浮山諸景
第四節 浮勝於羅:廣東士人區分雅俗的焦慮
第十章 羅浮山旅行與紀游詩畫:以謝蘭生《游羅浮日記》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