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稈叢生,高8~40厘米,纖細,三棱形,上部稍粗糙,基部
葉鞘淡褐色,撕裂成纖維狀。葉短於稈,寬2~3(5)毫米,平張,邊緣粗糙,質硬。苞片最下部的葉狀,長於花序,具短鞘,鞘長1.5~2毫米,其餘的剛毛狀,近無鞘。小穗2~5個,上部的接近,下部的遠離,頂生小穗雄性,長圓形,長1~1.5厘米,寬2~3毫米,近無柄,緊靠近其下面的雌小穗;側生
小穗雌性,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少有圓柱形,長0.6~1.5(2)厘米,寬3-4毫米,具稍密生的花,無柄或最下部的具長2~3毫米的短柄。
雄花鱗片倒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具短尖,膜質,黃白色,背面中間綠色;
雌花鱗片長圓形,倒卵狀長圓形,先端截形或圓形,長2~2.5毫米(不包括芒),寬約1.2~2毫米,膜質,蒼白色,背面中間綠色,具3條脈,向頂端延伸成長芒,芒長2~3.5毫米。
果囊近等長於鱗片,倒卵形,鈍三棱形,長2~2.5毫米,寬約1.2~2毫米,膜質,淡綠色,具多條脈,上部密被短柔毛,基部漸狹,具短柄,頂端急縮成圓錐狀的短喙,喙口微凹。小堅果緊包於果囊中,卵形,長約1.8毫米,栗色,頂端縊縮成環盤;花柱基部膨大成圓錐狀,柱頭3個。花果期3~6月。
主要變種
青綠薹草分布廣,南自
澳大利亞北部,經印度尼西尼、菲律賓、印度、尼泊爾、中國、日本至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變異很大,是一個多型種,這些變異究竟能分為幾個亞種或變種,截止到2000年未見進行全面研究。但根據中國常見的志書中,多分為三個區別較明顯的類型,暫作變種處理。
纖維青薹(
Carex breviculmis R. Br. var.
fibrillosa (Franch. et Sav.) Kukenth.)該類型的日本標本,植株較粗壯,具匍匐枝。果囊具較明顯隆起的脈,多生長於海灘沙地。中國標本中符合這樣典型的標本不多,只見到在安徽的少數標本。分布於中國安徽、陝西、甘肅、台灣;朝鮮、日本也有分布。生長在路邊沙地。
直蕊薹草(
Carex breviculmis R. Br. var.
cupulifera (Hay.) Y. C. Tang et S. Y. Liang)該變種與青綠薹草的區別在於果囊較長,長3.5-4.5毫米。分布於中國台灣。
產地生境
分布於
俄羅斯、朝鮮、日本、印度、緬甸。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
雲南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470-2300米的山坡草地、路邊、山谷溝邊。
繁殖方法
青綠薹草可用分株和種子繁殖。如果用野生植株為
種苗.則應整叢帶土挖出,剪去老葉,將大叢分成3-5株的小叢備栽;如用種子育苗栽種,亦應3-5株為一叢,但不需剪去地上葉片。
栽培技術
用青綠薹草建造
草坪,對整地要求非常嚴格,地面要平坦.清除雜物,施足基肥。翻耕後,要耙平,使土塊細碎,清除雜草的殘根,以備鋪設草坪。
春、夏、秋三季栽種均可。春季以新株萌發前(中國南方2月底3月初,中國北方較南方推遲20天到一個月)為好;夏季以分櫱期前(6月底至7月初)為宜;秋季以土壤結凍前一個月以外為佳。但因夏季氣溫太高,蒸騰作用強烈,往往栽種後成活率不太高。故以春、秋二季
栽種效果最好。
株(叢)行距以20-25厘米為好。可穴栽,亦可開溝培土栽種,效果相同。但後者進度快,且省工、省時。栽種後以腳踏實.將地面整平,灌水,3天以後即可成活。如利用雨天栽種,亦可不用灌水。如果土壤墒情好,只要踏實,不澆水,亦可成活。成活率一般都達98%以上;如果供栽苗株根系不受重傷,其成活率均可達100%。
草坪管理非常方便,如有水肥條件,視苗情,應適時灌水、施肥(如無條件.只要按時鬆土除雜,在無毀滅性的氣候條件下,均能很快形成郁蔽的草坪。
園林用途
青綠薹草除春季生出
花葶外,其餘時間均處於葉叢狀,葉量大、密集,細而長,線形,向四周呈弓形自然下垂。葉片長短寬窄均一,形態優美。青綠薹草無高大莖枝和莖生葉,僅有與葉片長短相近,色彩一致,細弱而直立的花葶,無需修剪.就能保持草層的均勻一致。其葉叢春季鮮綠,夏季青綠,秋冬墨綠。草坪色調多變.富有觀賞價值。
青綠薹草在春季新、老葉更替中,草叢高度並無明顯變化,而當早春生出的新葉,經快速生長,並迅速達到最大高度後,老葉已陸續枯死。草層仍然保持著穩定的高度,直至越冬。所有上述形態特徵,都說明青綠薹草符合建造綠化、美化環境的草坪草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