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牛葫蘆製作技藝,流傳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五常市的傳統手工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青牛葫蘆製作技藝是一種在天然葫蘆上雕刻、火燙和彩繪圖案的傳統製作技藝,流傳於五常地區約200餘年。青牛葫蘆原由“小鄭葫蘆”而來,第4代葫蘆傳人鄭國華因號“青牛”,作品常常落款“青牛”,故人們稱之為“青牛葫蘆”。因五常是滿族人聚居區,受清宮廷繪畫遺風的影響,五常青牛葫蘆的設計十分考究,圖案疏密得當,線條流暢清晰,風格高雅俊俏。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鄭國華還從古代宮廷壁畫和傳統建築飛檐繪畫中得到啟發,把“立粉”運用到青牛葫蘆製作上。
2007年3月27日,青牛葫蘆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黑龍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4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牛葫蘆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7年3月27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 申報地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五常市
- 遺產編號:43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青牛葫蘆是指在自然生長的葫蘆上使用雕刻繪畫手段雕刻、火燙及彩繪出各種圖案的工藝品,其傳統製作技藝流傳在黑龍江哈爾濱五常一帶,已有200多年歷史。
18世紀中葉,清政府移民於此地,古老的葫蘆文化隨之紮根。
19世紀,鄭祖橋末生於五常,自幼酷愛書畫,常在葫蘆上刻字畫送與友人。因其個子矮小,人稱“小鄭葫蘆”。青牛葫蘆由“小鄭葫蘆”傳承演變而來。其第四代傳人鄭國華棵夜作品落款常用催匙酷“青牛”二字,久之,人們又稱其為青牛葫蘆。
工藝特徵
青牛葫蘆質堅壁厚,皮面細膩光滑。青牛葫蘆有雕刻、火烙、立粉及彩畫等4個種類囑您籃判。雕刻分透雕、浮雕、陰刻和陽刻;火烙則分工筆線描、界定渲染;企捆端彩畫分重彩和淡雅;立粉分描金和單色。青牛葫蘆製作技藝受清宮廷繪畫影響,設計考究,疏密得當,線條流暢、風格高雅,落腳於黑龍江卻有江南彩藝的風貌。與酷墊櫃踏山東、河北等地的葫蘆製作相比,青牛葫蘆在繼承了“小鄭葫蘆”端莊高雅風格的基礎上,鄭國華還把他擅長的工筆畫技巧運用到葫蘆製作上。青牛葫蘆的畫風和構圖非常粗獷,筆法大氣,具有明顯的關外風情。在選題上,青牛葫蘆不僅僅局限在外地葫蘆常見的吉祥祝福圖案,古代人物、詩歌、小說故事、神話傳說等都成為其選題內容。在創作風格上,青牛葫蘆一般不塗鮮艷色彩,繼承了“小鄭葫蘆”端莊高雅的風格。作品風格強調物體色澤與烙畫色調的統一,表現物體與形式和諧之美,脫出民間傳統獄協鍵“俗”字,而呈現“雅”趣。創作採用“沙蘭皴”技法使作品更加濃厚大氣。
工藝流程
青牛葫蘆首創葫蘆表面塗“立得粉”新工藝,把立得粉、膠、油漆按一定比例調合,用特製的紙筒把這種混合物塗到葫蘆上,再在上面描金畫銀,使普通的葫蘆平面雕刻產生強烈的立體感。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截至2007年,鄭國華還沒有傳人,他的3個女兒都有各自的專業和愛好,未系統地學習青牛葫蘆的製作;截至2020年3月,鄭國華帶徒人數為3人。
傳承人物
鄭國華,字中興,號青牛,1951年生,五常市青牛葫蘆藝術研究所所長,高級工藝美術師,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哈爾濱市十大民間藝術家。鄭國華入選為首批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罪罪重性傳承人,五常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申報,項目名稱:青牛葫蘆製作技藝。
社會影響
- 社會活動
2013年5月,青牛葫蘆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人鄭國華在東北農業大學校園裡,對青牛葫蘆製作技藝進行了表演,同學們還學習了製作青牛葫蘆的方法,進一步了解黑龍江寶貴的文化遺產。
社會影響
- 社會活動
2013年5月,青牛葫蘆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人鄭國華在東北農業大學校園裡,對青牛葫蘆製作技藝進行了表演,同學們還學習了製作青牛葫蘆的方法,進一步了解黑龍江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