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血蜱

青海血蜱

青海血蜱,Haemaphysalis qinghaiensis (Teng,1980),屬蜱蟎目、蜱總科、硬蜱科、血蜱屬昆蟲.是由我國鄧國藩(1978年)鑑定的一個新種Ⅲ,分布於青海省和甘肅省的牧區,國外未有記錄。已報導證實,它是羊泰勒蟲的主要傳播者。在牧區一旦發生泰勒蟲病即可引起羔羊和外地羊大量死亡,對養羊業危害極其嚴重。另據研究,它還是羊已貝蟲、氂牛泰勒蟲病的傳播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青海血蜱
  • 拉丁學名:Haemaphysalis qinghaiensis (Teng,1980)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螯肢亞門
  • :蛛形綱
  • :蜱蟎目
  • :硬蜱科
  • :血蜱屬
  • :青海血蜱
形態特徵,主要寄主,生活習性,分布,

形態特徵

雌蜱飽血個體大小約10.5mm×6.8mm。假頭短,假頭基寬約為長的1.8倍,兩側緣平行,後緣平直;基突粗短,長小於基部之寬,末端鈍。孔區較大而深,卵圓形,向前內斜。須肢外形與雄性相似,長約為寬的1.5倍。口下板將近達到須肢頂端,齒冠約占口下板長的1/4,齒式4/4,由內向外每縱列具齒8~10枚。盾板亞圓形,長約為寬的1.1倍,中部稍前處最寬;肩突鈍短;刻點較粗,分布稀疏而不甚均勻。氣門板略似橢圓形,背突短小,氣門板位於中部偏前。足跗節較窄長。
雄蜱體大小為2.7~2.9mm×1.5~1.6mm。假頭短,其基寬約為長的1.6倍,側緣與後緣均直,表面分布有稀疏刻點;基突粗壯,長約等於基部之寬,末端略鈍。須肢粗短,長約為寬的1.4倍,外緣不明顯突出,呈弧形。口下板壓舌板形。齒冠發達,約占口下板長的1/4;齒式5/5,由內向外每縱列具齒7~9枚。盾板卵圓形,長約為寬的1.6倍,無色斑,在第1緣垛水平線處最寬;肩突略鈍,側溝深長適中,前端約達基節Ⅲ水平線,後端達第1緣垛;刻點明顯而較密,分布大致均勻;緣垛分界明顯。氣門板呈長逗點形,背突窄短,氣門板位置靠前。足略粗,基節I內距錐形,末端稍鈍。各跗節(尤其是跗節Ⅳ)較粗短,其背緣略隆起,爪墊也較短。頸溝較長而明顯。肛溝圍繞肛門之後。

主要寄主

宿主與寄生部位:黃牛、氂牛、綿羊、山羊、馬、驢、騾、兔。體表。

生活習性

生活于山區草地和灌叢,為我國西部高原地區的常見種類。成蜱和若蜱4—7月活動,5月最多,9月又有出現,11月消失。幼蜱的活動季節亦與若蜱相似。4—7月常在同一宿主上寄生有成蜱、若蜱和幼蜱。由此推斷該蜱以飢餓的成蜱、若蜱、幼蜱越冬,越冬後3、4月間同時開始活動;生活史一般需要經過2—3年。該蜱在我國西北是綿羊和山羊泰勒蟲病的傳播媒介,在青海省可能也是氂牛泰勒蟲病的傳播者。

分布

國內分布:青海(模式嚴地:湟源),寧夏, 甘肅, 四川,雲南(德欽),西藏(昌都, 察隅, 米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